昨天推文發出後【傳送門】,有朋友立即指出我的錯誤。這是我最想看到的,所以真的非常感謝。
關於這些硬傷,我想說明一下,順便把造成語專欄的一些原則也跟朋友們剖白。
表達需要,成語可以造,出處可以造,但涉及歷史知識,一定要慎重。老朋友們都知道我的態度,我只是個業餘了再業餘的歷史愛好者,謬誤在所難免,願意花時間看我公號的朋友,大部分都是歷史知識比我更豐富的人。所以,誰向我指出,我感謝之餘,都會將留言置頂。
你懂的,我也很怕被「歷史虛無」了。
昨天這篇《精灶甩鍋》,所謂的「出處」,我改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原文如下:
有朋友指出,《孫子兵法》是孫臏的爺爺孫武寫的。我把推文發出後就忙於拍片,沒時間細說,只是隨手糾正了一下:「按司馬遷的記載,『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不可能是爺孫。」
沒多久,又看到老朋友王小山也在我們群裡糾正我,《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孫臏寫的是《孫臏兵法》。同樣因為忙,再加上又是老朋友,我也只是簡單回了一句:「知道,有朋友留言裡說了,我有放出來。」
這些願意花時間看,並指出我硬傷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等到拍完東西,我才騰出手來,認真回答朋友們的問題。
我近幾年翻得最多的書,除了《西遊》就是《史記》,為什麼會把孫臏和孫武以及他們的著作混為一談?
這真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首先,千百年來,不斷有歷史學家懷疑,二孫有可能是同一人,書也有可能是同一本。
這裡面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孫臏兵法》只見於漢及先秦史書,魏晉以後就已逸失。而且,像孫武這麼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比《史記》更早,詳細記載春秋歷史的《左傳》《國語》等典籍都不曾出現。
這些質疑,我多年前就陸續有看到過,但那時候只是憑興趣閱讀,沒做筆記,再加上人老記性差,就只剩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孫武與孫臏的故事,疑點太多。
現在有了網絡,搜索就方便多了。至少這一千年來,歷史學家們對倆孫的質疑,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著名學者錢穆,還有日本學者齋藤拙堂都認為:孫武跟孫臏同一人,兵法是孫臏寫的。
2. 日本學者武內義雄在《孫子十三篇之作者》一文中認為,孫武跟孫臏是兩個人,但《孫子兵法》十三篇是孫臏寫的。
3.近現代學者、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金德建寫過一篇《孫子十三篇作於孫臏考》,認為孫武無其人,現存的《孫子兵法》是孫臏寫的。
這些是說得通的,「子」只是當時對有學問者的尊稱,孫武被稱為孫子,孫臏也是被稱為孫子的。因為孫武匡吳,孫臏扶齊,在《漢書·藝文志》中,這兩人寫的書,就分別被稱為《吳孫子》和《齊孫子》。
剛才說過,以上這些內容,我很久以前就看過了,開始造這成語時,潛意識裡覺得這不是歷史專著,也就籠統地說,孫臏留下一本名揚天下的《孫子兵法》。
幸虧這些指出我硬傷的朋友,促使我再去搜索相關史料,這才發現,我真的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史學界對二孫的質疑,都止步於上世紀70年代。
因為,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漢墓中,同時發現了刻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大批竹簡,使失傳了一千多年的孫臏著作重見天日,也使得孫武、孫臏是否同一人的懷疑不再存在。兩部不同的著作可以看出,二孫明顯是不同時期的人,《史記》和《漢書》中的相關記載,得到了考古的印證。
到此,疑義頓消。
這只是一篇造成語的遊戲文章,但我接下來要寫的「世家」「列傳」兩個專題,涉及到孫武、孫臏、龐涓等人的內容,將會更加嚴謹。
所以,真的非常感謝所有指出我硬傷的朋友,我的進步,離不開你們的關愛,這比打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