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原子鐘誕生!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2020-12-28 TOM資訊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建造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

這種新型原子鐘非常精確,140億年後的誤差還不到十分之一秒,這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重力對時間的影響。

他們的設計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而不是測量隨機振蕩的原子。為此,美國專家的設計利用了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異現象,在這種現象中粒子會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種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振蕩時的不確定性,原子時鐘用來計時。

這個時鐘可以用來揭示構成宇宙四分之三以上的難以捉摸的「暗物質」,也可以用來研究引力對時間的影響。

麻省理工學院的電子工程師、論文作者Edwin Pedrozo-Penafiel說:「與目前最先進的光學時鐘相比,量子糾纏增強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1秒內達到更高的精度。」

就像老爺鐘利用擺錘的擺動來計時一樣,原子鐘利用雷射來測量原子云的有規律的擺動——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測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

理想情況下,人們可以利用單個原子的運動。然而在原子尺度上,奇異的量子力學規則開始發揮作用——測量的概率必須被平均出來,才能產生可靠的數據。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物理學家、論文作者科倫坡(Simone Colombo)解釋說:「當你增加原子的數量時,所有這些原子的平均值都趨向於給出正確的值。」

目前的原子鐘測量數千個超冷原子——用雷射把它們關在一個光學「陷阱」裡,然後用另一種頻率與被測原子振動頻率相似的雷射探測它們。

然而,即使是這種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量子不確定性——但是,正如研究小組所展示的那樣,其中一些問題可以通過量子糾纏消除,在量子糾纏中,一組原子可以進行相關測量。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意味著糾纏原子的單個振蕩在一個共同頻率附近被收緊,從而提高了時鐘測量的精度。

在他們的新設計中,佩德羅索-佩納菲耶爾博士和同事們讓大約350個稀土元素鐿原子糾纏在一起,鐿原子每秒振蕩10萬次,比銫原子(傳統原子鐘中使用的元素)的頻率要高。

這一事實意味著,如果追蹤準確的話,這種新時鐘甚至可以分辨出更小的時間內部因素,從而變得更準確。

和普通原子鐘一樣,研究小組將原子困在由兩個鏡子包圍的光學腔中,然後發射雷射穿過腔,使雷射在兩個鏡子之間反彈,反覆與原子相互作用並使它們糾纏在一起。

論文作者、同樣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Chi Shu稱,這就好像光充當了原子之間的通訊紐帶。

「第一個看到這束光的原子會輕微地改變這束光,這束光也會改變第二個原子、第三個原子,經過許多個周期,原子集體地相互了解,並開始表現出相似的行為。」

然後,研究小組用另一種雷射測量原子的平均頻率——與現有原子鐘所用的方法類似。研究小組發現,這種糾纏讓時鐘以快4倍的速度達到預期精度。

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論文作者Vladan Vuletic說:「你總是可以通過測量更長的時間來讓時鐘更精確。」

「問題是,你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達到一定的精度。許多現象需要用快速的時間尺度來衡量。」

Vuletic教授補充說,新的時鐘設計可以用來更好地解決宇宙中各種未解之謎。

該研究的全部發現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責任編輯: 4114RWL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新型原子鐘:若持續運行 140 億年,誤差不到 0.1 秒
    打開APP 新型原子鐘:若持續運行 140 億年,誤差不到 0.1 秒 葉傾城 發表於 2020-12-18 10:07:50
  • 美國科學家設計出原子鐘 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美國科學家設計出原子鐘 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科技日報 | 2020-12-21 11:08:41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
  • 2篇Nature齊發,160億年只爭1秒!
    【光鍾,計時更精確】 在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單位之中,(長度m,時間s,質量kg,熱力學溫度K,電流A,光強度cd,物質的量mol),時間單位秒(s)是測量精度最高的基本單位,它以銫133原子(133Cs)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
  • 「令人驚奇的結果」:450開爾文高溫的15萬億個原子的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一個微觀對象(如電子或原子)失去了獨立性的過程,通過該過程從而變得更好地相互協調。糾纏是量子技術的核心,它有望在計算、通信和傳感(例如檢測引力波)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眾所周知糾纏狀態是非常脆弱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是很小的幹擾也可以消除糾纏。
  • 量子中心王健教授及合作者在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薄片中觀測到原子...
    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教授和清華大學物理系段文暉院士、北京大學工學院張豔鋒教授合作,在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PtSe2薄片中發現了由Pt原子空位引起的局域磁矩,並揭示了局域磁矩隨樣品厚度的依賴性和產生機制。
  • 我們把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附近,讓它像《賭神》周潤發那樣一步一步...
    讓我們從陳宇翱老師的分享《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操縱原子,用「慢鏡頭」的方式理解宇宙》中尋找答案吧。陳宇翱演講視頻:以下為陳宇翱演講實錄:我是陳宇翱,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我想先問各位一個小問題: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裡?
  • 可觀測宇宙內一共有多少原子?如果把原子核聚集到一起能有多大?
    畢竟在微觀世界領域,原子與原子之間有同性原子之間的庫侖斥力作用,這種作用力連太陽內核1500萬攝氏度、幾百萬個大氣壓條件下,也無法大機率地實現原子中質子與質子的結合,只能藉助於量子隧穿效應,以很低的機率推動氫核聚變「溫和」地發生。同時,電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列,是以量子態的形式隨機分布的,遵循同性相斥力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 二維材料中的新型量子點:為量子電子器件帶來新可能!
    導讀近日,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成功地開發出一種新型量子點,它由兩種二維材料:石墨烯和六方氮化硼,以及掃描隧道顯微鏡的針尖組成。背景近些年來,隨著量子點電視的上市,量子點技術成為備受大眾追捧和科學家關注的熱門前沿科技領域。
  • 今晚十點半檔,CCTV-1《開講啦》帶您探索時間的奧秘
    1納秒等於1秒的十億分之一 那麼,為什麼要把1秒分成10億份? 張首剛分享到 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 實驗表明 一些原子內部的量子躍遷 所產生的電磁信號周期相對穩定 也非常適合於測量時間 於是
  • 量子糾纏產生了意識?你是什麼看法?
    最近幾年,一些量子物理學家提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觀點:意識產生於大腦內原子核自旋的相互糾纏。馬修·費希爾(Matthew Fisher)擔心他同行們會如何看待他的項目。但最後他鬆了口氣,因為他的想法沒有遭到在場者的嘲笑。「他們認為我的項目符合科學,而沒有把我當成瘋子」。當然,費希爾的簡歷看起來也不像是個瘋子。他是材料量子特性的專家,曾在IBM任職,後來轉到微軟負責開發量子計算機。
  • 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原子質量的概念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化學知識點:原子質量的概念,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考查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及有關計算   3.據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科學家最近研製成了以鍶原子做鐘擺的「光晶格鍾」,成了世界上最精確的鐘。
  • 氫的史詩:原子模型 -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盧瑟福描述道:原子裡面有一個帶正電的、比原子本身小10000萬倍的中心,這個中心同時也包含了原子的大部分質量,對於金原子來說,這個中心的電量是電子電量的100倍,而電子則圍繞著這個帶正電的巨大中心,周而復始地做著圓周運動。
  • 前沿|潘建偉:量子通信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
    我們希望能夠在5—10年內實現這樣的量子模擬機,這是當前的主要研究任務。第三個裡程碑是實現可編程的通用量子計算機,即相干操縱至少數百萬個量子比特,同時將量子比特的操縱精度提高到超越容錯閾值(>99.9%),能在經典密碼破解、大數據搜索、人工智慧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到了這一階段,量子計算機可能就和我們現在觀念中的計算機差不多了,可以用來快速解決很多問題。
  • 量子力學誕生後的120年,沒有人真正懂他
    羅伯特·密立根也是如此,並且他開始試圖全力通過實驗來駁斥愛因斯坦的理論……但實驗結果卻意外地為這一理論提供了驗證。之後的故事相信很多人也都聽過了,當其他研究人員的工作將量子物理學帶入了一個更加「奇幻」的領域時,連愛因斯坦自己也開始對量子理論表示懷疑。玻爾是首個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原子的人。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
  • BBC紀錄片《原子》之觀後感
    以玻爾為首,最終發展為哥本哈根學派的激進派,與極力反對原子躍遷理論的愛因斯坦和保守派的針鋒相對;海森堡與薛丁格對彼此的憎惡與他們的愛恨情仇;布朗運動,量子躍遷理論,泡利不相容原理,不確定性原理……通過影片,我們能夠從一個全新,陌生的角度去了解那些烜赫一時的科學家而不是僅限於他們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在形形色色的軼事和趣聞中,唯一不變的是科學家對信念的執著和對真理的渴求,這樣的求知態度也激勵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