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原子鐘:若持續運行 140 億年,誤差不到 0.1 秒

2020-12-23 電子發燒友

新型原子鐘:若持續運行 140 億年,誤差不到 0.1 秒

葉傾城 發表於 2020-12-18 10:07:50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美國專家最新設計出一種新型原子鐘,它非常精確,如果讓它持續運行 140 億年(相當於當前宇宙的年齡),其誤差竟然不到 0.1 秒。

他們利用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奇特現象,在該現象中粒子會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研究人員解釋稱,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原子振蕩時產生的不確定性,能夠精準計時。

原子鐘可以揭曉構成宇宙四分之三以上難以捉摸的 「暗物質」,也可以用於研究引力對時間的影響。該論文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師愛德溫 · 佩德羅佐 · 佩那菲爾說:「與目前最先進的光學時鐘相比,量子糾纏增強光學原子鐘有可能在 1 秒內達到更高精度。」

就像落地式大擺鐘利用擺錘的擺動進行計時一樣,原子鐘利用雷射來測量原子云的有規律振動,這是科學家目前可以觀測到最穩定的周期性事件。

在理想情況下,人們可以利用單個原子的運動進行計時,然而在原子尺度上,量子力學的奇特規則開始發揮作用,同時該測量結果受統計概率影響,必須取平均數值才能產生可靠的數據。

該論文合著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西蒙尼 · 科倫坡解釋稱,當增加原子數量時,所有這些原子的平均值都趨向於正確值。

當前原子鐘能測量數千個超冷原子,使用雷射將它們聚集在 「光學陷阱」中,然後用另一種頻率與被測原子振動頻率相似的雷射探測它們。

然而,即使是這種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量子不確定性,但正如研究小組所展示的那樣,其中一些問題可以通過量子糾纏消除,通過量子糾纏,可獲得一組原子的相關測量結果。

研究人員解釋稱,這意味著糾纏原子的單個振蕩在一個共同頻率附近收緊,從而提高了時鐘測量的精度。在他們的最新時鐘設計中,佩那菲爾和同事將大約 350 個鐿原子(稀土元素)糾纏在一起,鐿原子每秒振蕩 10 萬次,比鈀原子(傳統原子鐘中使用的元素)的振蕩頻率更高,這一事實意味著,如果原子振蕩跟蹤準確的話,這種新型時鐘甚至可以分辨出更短暫時間範圍的差異。

像普通原子鐘一樣,研究小組將原子困在兩個鏡面包圍的光學振腔中,然後發射雷射穿過光學振腔,使雷射在兩個鏡面之間反彈,反覆與原子相互作用並使它們糾纏在一起。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遲舒(音譯)說:「這就好像光充當原子之間的通訊紐帶,看到光的第一個原子能輕微地改變這束光,這束光也會改變第二個原子、第三個原子,經過許多個周期,原子集體相互了解,並開始表現出類似的行為特徵。」

然後,研究小組使用另一種雷射測量原子的平均頻率,與現有原子鐘所用方法類似,研究小組發現,這種量子糾纏使時鐘以 4 倍速度達到預期精度。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弗拉丹 · 魯雷蒂克說:「我們可以通過測量更長時間來使時鐘更加精確,問題在於你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達到一定精度,許多現象需要用快速的時間尺度來衡量。最新時鐘的設計可以用於更好地解決宇宙中各種未解之謎,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光的速度會改變嗎?電荷會改變嗎?你可以用更精確的原子鐘進行探測。」目前,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責任編輯:PSY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設計新型原子鐘: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解釋說,量子糾纏有助於減少測量原子鐘用來保持時間的原子振蕩所涉及的不確定性。
  • 新型原子鐘誕生!140億年內誤差不超1/10秒,以量子糾纏原子為中心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建造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 這種新型原子鐘非常精確,140億年後的誤差還不到十分之一秒,這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重力對時間的影響。
  • 2篇Nature齊發,160億年只爭1秒!
    個周期的持續時間來定義。目前,最精確的光鍾精度已經達到-18數量級,即160億年才產生一秒的誤差。 在過去的十年中,光鐘的精度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進。然而,進一步提高光鐘的性能仍然面臨著三個挑戰。 首先,需要使用特定波長(頻率)的光產生駐波,對具有兩個外部電子的原子進行捕獲。
  • 美國科學家設計出原子鐘 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美國科學家設計出原子鐘 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1/10秒之內 科技日報 | 2020-12-21 11:08:41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新設計出一種原子鐘,如果運行約140億年(大約是當前宇宙的年齡),該原子鐘可將時間精度保持在
  • 2021年將成史上過得最快的一年,最短的一天在7月
    與此同時,全世界 200 多臺高精度原子鐘測算的時間,匯總得到國際原子時。這一系統開始於 1958 年 1 月 1 日。原子鐘是人類現有最為精確的計時工具,通過測量原子的高頻振動進行計時,運行 1 億年的誤差不超過 1 秒。  以國際原子時為標準,納入世界時中通過天文觀測得到的偏差,就得到了協調世界時。
  • MIT打造出號稱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進一步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論計時準確性,原子鐘的名號想必大家不陌生。原子鐘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最準確的計時工具,最精準的原子鐘150億年的誤差不超過一秒。原子精確而可靠的模式振動,以至於你可以根據它們來設置手錶——這正是原子鐘的作用。這些時計使用雷射來測量這些振蕩,得出的時間精確到足以制定國家和國際標準。
  • 減速50年,地球如今卻開始加速自轉!計算機有點吃不消
    自從1960年有了原子鐘後,人類才真正開始比較準確的了解地球自轉速度(或一天的時長)的變化。 地球自轉為什麼會加速 原子鐘的誤差大約是每一億年增加/減少1秒,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地球的自轉的確加快了。
  • 韓國「人造太陽」創紀錄的在1億攝氏度下運行了20秒
    韓國超導託卡馬克高級研究(KSTAR)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超導聚變設備也被稱為韓國人造太陽,其離子在超過1億度(攝氏溫度)下維持了20秒鐘。最新的測試於2020年11月24日在韓國聚變能研究所(KFE)的KSTAR研究中心進行,它也正在漢城國立大學(SNU)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間的聯合研究計劃中工作。儘管20秒並不長,但與研究人員團隊在2019年記錄的8秒等離子操作相比,這是一個重大進步。達到1億度以上的離子溫度是2020 KSTAR等離子運動的核聚變的核心條件。
  • 韓國核聚變裝置在1億℃下運行20秒,打破世界紀錄!還小覷?
    ·核聚變·韓國核聚變裝置在1億℃下運行20秒,打破世界紀錄圖片來源:韓國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近日,KSTAR在實驗中成功在1億度下運行了20秒,與2019年8秒的成績相比,提升了兩倍有餘。除KSTAR外,目前還沒有在1億度或更高溫度下能運行10秒以上的聚變裝置,此次實驗也打破了世界紀錄。KSTAR的目標是到2025年之前,在1億度及以上的溫度,成功運行300秒以上。
  •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重新定義原子鐘(更加精確)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量子糾纏可以使原子鐘更精確,它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重力對時間的影響等問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方法,他們說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建造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原子鐘。他們的方法可以幫助科學家探索諸如引力對時間流逝的影響以及時間是否會隨著宇宙變老而改變等問題。更精確的原子鐘甚至可以靈敏到探測暗物質和引力波。
  • 韓國「人造太陽」打破世界紀錄,1億度運行20秒,是中國的兩倍運行時間
    韓國「人造太陽」打破世界紀錄,1億度運行20秒,是中國的兩倍運行時間。 11月24日 韓國的人造太陽,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而且運行了整整20秒的時間。
  • 今晚十點半檔,CCTV-1《開講啦》帶您探索時間的奧秘
    張首剛說: 「時間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運行的基本參數,它就好像一個國家跳動的心臟,一個國家精準的授時能力與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和科學研究息息相關
  • 2020年1-11月廣東經濟運行簡況
    2020年1-11月廣東經濟運行簡況 2020-12-24 1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均31歲,玩命26年!北鬥:連一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
    2005年,當時正在建設的北鬥二號系統的「原子鐘」突遇問題。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如果原子鐘有1秒誤差,就意味著衛星定位會偏離30萬公裡!沒有原子鐘不行,精度差了更不行!北鬥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在央視的節目中層回憶說:「因為原子鐘技術難度太高,當時我們想從歐洲引進,本來已經談差不多了,但人家突然就不賣給你了。」
  • 韓國名為 KSTAR 的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 1 億度下運行 20 秒...
    打開APP 韓國名為 KSTAR 的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 1 億度下運行 20 秒打破世界紀錄 信鴿 發表於 2020-12-27 10:16:02
  • 韓國KSTAR 核聚變裝置在 1 億度下運行 20 秒,打破世界紀錄
    IT之家12月26日消息 據微博 @環球科學雜誌社消息,韓國名為 KSTAR 的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本月成功在 1 億度下運行 20 秒,打破了目前的世界紀錄。該項目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項目的一部分,負責 KSTAR 的是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KFE),近日從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分離出來,成為獨立機構。
  • 魯西化工投資140億新建高附加值產品項目 有望成中化集團化工新...
    前兩年魯西化工就有意控制化肥、煤化工等業務,加大對化工新材料的投資,2019年公司化工新材料營收128.22億元,佔比70.91%,貢獻毛利佔比79.32%。上述擬新建項目將極大擴大化工新材料產品的比重。  中化集團已有上市公司中化國際、中化化肥等,主營創新型精細化工、化肥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