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速50年,地球如今卻開始加速自轉!計算機有點吃不消

2021-01-17 騰訊網

地球繞軸自轉是近代人類天文學上的重大發現,而現在這一現象已經成為全人類認可的事實。

我們將地球相對於太陽自轉一圈所需的時長稱為一天,而一天一般被認為是24小時或86400秒。

但人類的曆法所記述的時間其實並不完全準確,一天也並不總是24小時,因為地球的自轉速度並不恆定。

上世紀以來,人們發現地球的自轉速度一直在減慢,這可能是因為月球的潮汐作用,它會讓地球「剎車」。

而在最近,科學家首次發現在減速了50年後,地球的自轉卻開始加快了,這意味著一天的時間開始變短了。

如何知道地球自轉加快

由於人們身處地球並與地球具有同步的自轉速度,所以我們幾乎察覺不到地球的自轉,那我們怎麼知道地球自轉變快了呢?

很簡單,只要測量一下「一天」的時長就可以了,因為地球的周長是不變的,「一天」的長短可以反映轉速的快慢。

起初人們是參照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來判斷一天的時長的,即「太陽日」,但由於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在公轉,這種方式存在一些偏差。

於是天文學家改用距離地球相當遠因而可以看作是靜止著的其他恆星,這樣測得的一天的時長叫做「恆星日」。

太陽日示意圖

恆星日一般被認為是地球真正的自轉周期,亦即「一天」的真正時長,它是23小時56分4秒。

測量恆星日的一個必備工具是鐘錶,地球上不存在完美的鐘表,所有的鐘表都有誤差,只是大小的區別。

早期的鐘表誤差較大,並不能很精確的測量恆星日,比如今年測得的是這樣,明年又是那樣,誰知道是鐘錶壞了還是地球速度變了?

直到上世紀60年代原子鐘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原子鐘超高的精確度可以讓人們放心以它為參考時間。

原子鐘是一種以原子共振頻率標準來計算並保持時間準確的時鐘,它是目前世界上準確度最高的鐘表。

圖為:原子鐘

以原子鐘為基準時間,然後將測得的恆星日的時長與其對比就可以知道地球自轉周期的長短變化了。

自從1960年有了原子鐘後,人類才真正開始比較準確的了解地球自轉速度(或一天的時長)的變化。

地球自轉為什麼會加速

原子鐘的誤差大約是每一億年增加/減少1秒,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地球的自轉的確加快了。

按理說,地球的自轉應該繼續減慢才對,畢竟地月之間的潮汐力仍在發揮作用,那為什麼它會加快呢?

科學家認為這可能與全球變暖有關,因為融化的冰川可能會擾亂地球原始的質量分布或地質的運動。

我們知道,地球相對於太陽的角動量是守恆的,一旦地球質量分布變化,其速度也會隨之改變。

對人類有何影響,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自從1960年以來,地球上最快的28天都發生在去年,那些天中地球的繞地軸旋轉的速度比平常快了1.5毫秒。

科學家預測今年地球的自轉速度可能會更快,平均一天的持續時間預計將比86400秒少0.05毫秒,個別天數可能會少1.5毫秒。

對於地面上的我們來說,幾毫秒似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時間,一天將近24小時,也並不差這零點幾毫秒,減少了也不可惜。

我們的正常生活作息不會因為這幾毫秒的減少而改變,什麼點該幹嘛還是幹嘛,完全不受影響。

但是對於天上的衛星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地球自轉加速意味著原子鐘無法準確顯示恆星日。

而衛星和其他通信設備通常基於太陽和恆星的位置,因此恆星日與地球原子鐘的同步十分關鍵。

如何讓原子鐘與恆星日同步呢?讓地球轉慢點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的應對方法是調整原子鐘的時間。

一般來講,當恆星日與原子鐘的偏差超過0.9秒時,科學家就會調整原子鐘的時間,給它增加或減少1秒。

到目前為止,由於地球的自轉一直是變慢的,所以許多次調整都是在6月底或12月底給原子鐘增加一個「閏秒」,為什麼要叫閏秒呢?聯想一下閏年的概念你就知道了。

但依照目前的情況,時間的加快並沒有到需要給原子鐘增加一個「負閏年」的地步,而且,增減閏年也並非是完全無害的。

增減閏會造成一些大型網站的崩潰,因為計算機的系統可能會被1秒的變化搞糊塗,引發伺服器上的一系列過度活動,從而鎖死機器的CPU。

最後

以前很多人談論如果地球突然加快自轉會怎麼樣,所有的人的看法是那將會對地球生物產生致命的危險。

但實際上,地球的自轉不太可能發生那麼快的突變,就像現在我們知道的,它的自轉正在緩慢變快。

而這種變快,對於地球生命並無影響,只是會讓計算機有點吃不消。

相關焦點

  • 一直說潮汐力在減緩地球自轉,為什麼現在地球自轉卻加速了?
    對於地球的自轉來說,它並不是精確的24小時(86400秒),而是會出現微小的毫秒級別的波動,自上世紀60年代,人們使用原子鐘精確的測量了地球自轉周期以來;我們發現地球的自轉周期平均來說要比24小時多一點點,所以從1972年開始,我們會在某個時間給世界時(也就是我們的鐘表)人為加上一秒鐘,來保證計時與太陽日的準確性。
  • 一年縮短60天,地球自轉變慢原因何在?科學家:人類自救很可笑
    50億年前,太陽系剛剛誕生,整個太陽系是一個塵土和氣體組成的雲團。由於受到某種幹擾,在引力的作用下,雲團開始向中心塌陷,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雲盤。雲盤一遍收縮一邊加速,就像一個旋轉的花樣滑冰運動員一樣,把她展開的手收攏之後,它的旋轉速度也開始變快。雲團的塌縮使得一部分物質組成了地球,一部分角動量也跟隨這些物質給了地球。
  • 地球自轉創50年以來最快
    ▲科學家證實,地球自轉速度達到50年以來最快。(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吳美依/綜合外電報導 科學家證實,地球自轉速度達到50年以來最快,如今「一天」的實際時間平均比24小時還要短0.5毫秒,引發增設「負閏秒」(negative leap second),校正時間計算差距的激烈討論。
  • 科學家預測地球自轉正在變慢,未來可能一天一千小時,會有何影響
    地球是人類生活了幾百萬年的家園,在漫長的幾百萬年裡,我們對它了解得越來越多。而我們真正開始了解地球開始的年代,是從人類進入科技時代開始。隨著人類進入科學技術時代,藉助科學技術走出地球,我們對地球有了更直觀的理解。那時,我們知道為什麼地球有白天和黑夜,為什麼一天有24小時,為什麼一年有365天。
  • 因地球自轉太慢導致地震頻繁?別聽網上傳言
    自有地震記錄以來湖北發生過3次6級地震,最近的一次發生在1932年的麻城(縣級市)。2000年後發生的最大地震為2013年12月16日巴東(縣)Ms5.1級。總體來說,整個湖北境內地震的頻率較低。一些關注地震新聞的朋友不免會問,連湖北都震了,難道真如網上傳言,是因為地球自轉速度減慢,導致地球進入地震高發期了嗎?12019年地震到底多不多?
  • 地球自轉的能量哪來的?會不會有一天消耗完能量,而停止自轉!
    人們都知道,地球無時無刻地都圍繞著太陽公轉,同時又繞地軸自轉!如果有人問你,地球自轉的能量來自哪裡;地球是否一直在自轉;等等這樣的問題,你或許會感到提問者物理不及格。你也許會用慣性來回答此問題。但是地球自轉的情況並非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 因地球加速自轉,專家預測2021將是最短的一年,有什麼影響?
    地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計時器,平均86400秒旋轉一周,等於24小時,等於一天,因此古人通常用太陽射影長短來計算時辰,名為日晷儀。但自從更精確原子鐘出現後,人們才發現地球自轉一周所用時間並不相等。而根據原子鐘在近60年來記錄數據顯示,自記錄以來最短的28天全都在2020年中期,最短的一天發生在2020年7月19日,時長為23小時59分鐘59,9985398秒,比平均時間24小時要短1.4602毫秒,1毫秒等於0.001秒。這意味著地球在加速自轉。
  • 地球自轉466米/秒,為什麼在地球上感覺不到地球在轉?
    地球就是繞著太陽在公轉的,公轉周期大概是365天左右,也就是1年。同樣地,其實太陽也在繞著銀河系的質心公轉。太陽的公轉速度大概是240千米/秒,公轉的周期大概是2.5億年。同樣地,銀河系也並非是不動的,銀河系也在繞著本星系群的質心運動,速度大概是千米/秒。
  • 地球自轉了45億年,能量來自哪裡?為何一直停不下來?
    地球自轉了45億年,為何到現在還沒有停下來?能量來自哪裡?首先我們說下能量來自哪裡這裡說的能量肯定指的是動能或角動量,那麼最初的角動量哪裡來的?我們都知道在銀河系中有很多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而我們的太陽肯定也是眾多恆星形成區域中不起眼的一部分。
  • 地球自轉46億年都沒停下來,是什麼力量在推著地球轉?
    隨著人口增多,地球出現嚴重的能源危機,為了解決能源危機,人類幻想能夠發明一種不需要能量就可以對外做功的機器,這種機器被命名為永動機,千百年來人類為了發明永動機,嘗試了可以嘗試的各種方法,但是都沒有成功,後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才發現永動機根本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被製造出來,因為自然界的任何物體都遵守質能守恆定律
  • 地球自轉逐漸變慢,會導致大地震時期來臨嗎?
    地震威力如此之大,你可能不知道,它還會與地球的自轉速度有關!相關科學的研究團隊紛紛提出這個話題,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發生很不理想的變化,速度減緩。在幾億年前,科學家們就開始通過研究海洋中的珊瑚化石,就發現地球的自轉周期很明顯短於現在,也就是說那時地球的自轉速度就一直在變慢。
  • 世界末日降臨的時候,花生醬會來拯救地球的
    最近的一次「過期」,是在2015年6月30日,格林尼治時間實施一個正閏秒,全世界的鐘表都要撥慢一秒鐘。我們的地球自轉得越來越慢,而我們的「一天」,正在變得越來越長。「從遠古時代起,地球上的人類就以每天太陽東升西落來計算時間。一天等於24小時,86400秒。」她用手指筆畫出一個距離,「所以說,我們手上的這把時間尺子,本來就是忽長忽短的。」
  • 《流浪地球》裡的腦洞 究竟靠不靠譜?
    太陽的這個階段叫做主序星階段,目前的太陽就正處在這種青壯年狀態,非常穩定地為地球帶來光明和溫暖。然後,隨著太陽的年紀越來越大,氫慢慢被消耗完,此時,太陽就會像放了氣的氣球一樣,表殼向內坍塌、擠壓,於是,高溫高壓下,氦元素也開始聚變,幾百萬年來積蓄的能量瞬間爆發,足以把地球化為灰燼,這就是「氦閃」。
  • 地球自轉速度每秒466米,為什麼地球上的人類一點都感覺不到?
    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宇宙中的天體大多數都是在自轉的,小到普通的衛星,比如:月球,大到銀河系都是如此。而且這種「轉」不僅有自轉,同時還有公轉。那麼問題來了,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可以達到466米/秒,為什麼在地球上的人感覺不到地球在轉? 天體為什麼都在轉?
  • 智利大地震加速地球自轉使一天縮短1.26微秒(圖)
    位於智利大地震震中的構造板塊活動對地球質量的重新分配起到一定作用(圖片提供:NASAEarthObservatory)  美國研究人員2日說,智利2月27日發生的強震或許使得地球一天時間少許變短,差別為大約一百萬分之一秒。
  • 揭開晝夜交替的神秘面紗 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
    &nbsp&nbsp&nbsp&nbsp我們每天都在經歷晝夜交替,這是由於地球在不停自轉導致的。可地球為什麼會自轉?自轉的方向是向哪一方?自轉的力是從哪兒來的?地球的自轉是不是也在逐漸放慢呢?
  • 地球要變得多小我們才能感覺到自轉?在此之前它會瓦解
    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完整闡述了「日心說」理論,其中就包括地球自轉的假設。 這是人類首次認為地球自身是旋轉著的(即自轉)。 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親自設計了巧妙的實驗來證明地球的自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傅科擺實驗。
  • 幼兒園畫手告訴你:為什麼月球總是只有一面對著地球?
    出品:科學大院原創: 梅林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順利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降落,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不過,還有很多吃瓜群眾紛紛舉手提問:按常理來說,月亮是一個旋轉的球,旋轉的球為啥還分正面背面呢?它只要轉起來,所有的表面難道不應該都有對著地球的機會嗎?
  • 世界上沒有永動機,地球卻自轉不停息,這是為什麼?
    雖然在歷史上因為永動機的研究而有諸多科學家做出了犧牲,這裡所說的犧牲指的主要是時間和精力的消耗,但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不願意相信永動機不可能製造出來,他們會試圖舉出一些永動機存在的例子,而其中最常被提及的一個就是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表面上看起來的確是一個永動機,但事實上卻存在著誤會。
  • 地球自轉一直是恆定的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地球自轉的變化對我們眼中的星空有什麼影響呢?  一、地球自轉一直在變化,而且變化相當複雜  晝夜交替,日月星辰東升西落,背後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地球圍繞一條通過地心、連接南北極的假想軸轉動,這就是地球自轉,而那根假想軸被稱作自轉軸。  從地球北半球看,北極星的位置幾乎不變,這是因為它幾乎正對著地球自轉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