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藏文化,讓生命覺醒,贊普工藝在努力

2021-01-20 四川新聞網

  近年來,文化多元化的呼聲日益高漲,這對於藏文化的發展來說可以說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如何實現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是多年來藏文化傳播者從未停止探尋的議題。

  如今的民族文化所受到的衝擊,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不再允許民族文化在自己的一方水土中自我發展,加上由於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民族文化被一些強勢文化邊緣化,如何傳承創新藏文化,不讓燦爛的藏族藝術瑰寶在歷史的洪流中被遺忘,是贊普工藝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

  贊普工藝創始人澤仁多吉先生,出生於西藏昌都市察雅縣煙多鎮嘎色村一個普通農戶家裡,因從小興趣的加持,接觸到了西藏傳統造像藝術。

  先後拜西藏著名唐卡大師羅松西繞先生等人為師,專心學習唐卡繪畫等西藏傳統造像藝術。逐漸,秉承著對西藏傳統造像藝術的喜愛,澤仁多吉先生將學習、傳承和發展藏族傳統唐卡、塑像藝術作為了自己畢生的理想和責任。2010年往後,為了更好傳承發展藏族傳統藝術,傳播藏文化,更好滿足寺廟以及僧俗群眾擁有自己心儀的唐卡等宗教藝術作品和藏式居家裝修需求,先後在四川省成都市、西藏昌都市察雅縣等地陸續組建成立了平面設計製作工作室、昌都市贊普民族手工藝製作有限公司,並擔任公司法人。公司主要經營藏式家具、房屋裝修、塑像、唐卡等製作和銷售業務,並贏得了寺廟等團體和個人顧客的廣泛認可和讚譽。

  贊普工藝出品唐卡

  由於澤仁多吉先生的執著追求,無論是居家裝飾裝修、家具產品和服務,還是唐卡、塑像作品,都蘊含著深厚的藏族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同時,大膽借鑑並融合利用現代工藝技藝、材料、設備等,確保了公司產品的高品質特點。

  如今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藏文化的現代媒介傳播使得文化傳播與接收進入一種消遣的時代。

  首先,對於外界而言,藏文化逐漸被獵奇化,甚至是商業利益驅動下的刻意誇飾和扭曲,這樣使得藏文化那種「原生性」和「獨一無二」的神韻與特質受到衝擊,民族文化的原真性的丟失,往往很難表達本民族的文化內涵。比如藏文化中的一妻多夫與一妻多夫,但是卻極少有人去考慮形成此類文化的自然與社會背景。其次,藏民族在傳播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中,為了使得民族文化為外界所接受,容易讓民族文化陷入價值觀念的趨同性而丟失本民族文化的個性,即面臨被主流文化同化的危機。

  對此,澤仁多吉先生認為:「隨著新的傳播媒介的出現,給藏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這是好事,而如何在傳承過程中保留藏文化那種「原生性」和「獨一無二」的神韻」,留存藏文化的原真性,是贊普工藝一直在做的事!

  民族文化的傳播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環節,傳播本民族文化,順應大勢同時不失個性,讓民族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實現整合與創新,實現民族文化的良性發展,我們的民族,需要再多幾個澤仁多吉這樣的藝術家!再多幾個贊普工藝這樣的優質企業!

相關焦點

  • 藏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探討更好傳承與發展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的雲上邊會——「藏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國際視頻學術研討會」,昨天(7月15日)在京召開,會議圍繞中國涉藏民族宗教工作,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
  • 「藏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研討會舉行
    據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王子銘)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和中國人權研究會聯合主辦的「藏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國際視頻研討會15日在京舉行。來自中外近50位專家學者圍繞「藏文化的傳承發展」「共同繁榮促進民族關係和諧」「佛教研究發展趨勢」等議題展開討論,共話我國涉藏民族宗教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國家現在非常重視非遺的傳承發展,如今具有禮佛作用和藥用功效的藥泥面具暢銷海外,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藏學出版社總編室主任南加才讓說。
  • 吐蕃王朝最倒黴的贊普:神頭鬼臉的朗達瑪
    上面記載中的「因喜惡行,而不宜為王」,其實就是隱喻崇信本教,當時贊普(赤德松贊)身邊最受倚重的大臣是僧相娘·定埃增,他當然不能選個信本教的王子,於是廢長立幼,將弟弟熱巴巾(赤祖德贊)扶上了王座。其他記載「朗達瑪為熱巴巾兄長」的教法史料,還有《吐蕃王統記》、《紅史》、《新紅史》、《西藏王臣記》、《如意寶樹》、《漢藏史集》等。
  • 中外學者齊聚北京 共話藏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
    中國日報網拉薩7月15日電(記者達窮 華旦尼瑪)7月15日,「藏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國際視頻學術研討會」 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和中國人權研究會聯合主辦,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的雲上邊會。
  • 愛心贊普造善積福!臺灣靈鷲山捐米贈油助困難民眾過暖冬
    靈鷲山發起「愛心贊普」活動,以民生物資捐贈弱勢家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桃園市副市長李憲明肯定靈鷲山愛心贊普的善舉,致贈藝術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2020年12月15日,臺灣靈鷲山水陸法會在桃園巨蛋展開,舉行「愛心贊普」活動,向桃園、新北慈善團體和民眾捐贈58000斤白米及3860桶食用油,希望大家都能過暖冬。桃園市副市長李憲明感謝靈鷲山,讓這樣的大愛一直溫暖著桃園人。
  • 日本傳統工藝沒落?年輕木雕設計師挑戰「龍蝦」傳承自在置物工藝
    中國的許多手工傳統工藝,隨著從事者越來越少,開始慢慢沒落,乃至於消失。而實際上,不只中國,傳統的傳承問題,每個國家一直都存在。實在是因為,很多傳統技藝,複雜難學,願意下苦功研究者甚少;另一個也因為工藝的傳承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計回報的年輕人更加稀少。
  • 傳承突破: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美學的意義,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
    【內容提要】工藝離不開設計,設計是工藝的靈魂,有設計感的工藝品體現了當代人的審美觀念。當代設計在傳統手工藝上的應用,有可能使傳統手工藝發生質的改變。本文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通過對成都銀花絲工藝技藝傳承及文化變遷的研究,探討當代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的意義,從而尋求有利於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之道。
  • 琺瑯彩繪製工藝影響下,景德鎮是如何將粉彩工藝傳承創新的?
    其具有提高畫面的質感以及具有一定的透視的效果,這個是粉彩作品得到一大重要的標誌,粉彩的工藝比較的難,但是也是需要我們去傳承好祖輩流傳下來的優秀的工藝。三、知識分子,有識之士,將粉彩工藝繼續傳承,且加以創新,這一方面,景德鎮做了一個好榜樣,全球最高陶瓷工藝學府開設粉彩專業課程,讓粉彩工藝得以完善保留,原本封閉的粉彩工藝,不少家族傳承人也將粉彩工藝開放世間有很多人說,判斷其是否是琺瑯彩,只要看器底的款式,如果款字用的是藍料款就是琺瑯彩無疑,這一句話呢,一半的說法是正確的,
  • 非遺工藝繡成的藝術品?這個寶藏品牌糖心旦,怕是藏不住了!
    (原標題:非遺工藝繡成的藝術品?這個寶藏品牌糖心旦,怕是藏不住了!)而其採用的工藝也是獨一無二的——皆是由精通國家級非遺工藝——傳統金銀彩繡的繡娘們在高級刺繡工坊縫製,結合每個人的氣質而進行設計和量體裁衣。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2020閩臺匠人大會近日在福州舉行,數百名來自閩臺各地的手工藝者、非遺傳承人及文創業者齊聚一堂,共話兩岸傳統工藝融合之道,把脈非遺傳承與發展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本報記者 劉深魁 文/圖  跨海拜師,一脈同心
  •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學生們跟著非遺傳承人劉壽仙學習學生到紅安繡活傳承中心實地參觀學習學校老師介紹說:從學校角度來講,從傳統文化知識的認識,到繡稿的繪製、圖案的寓意,到動手繡制和最後的完成工藝學生都能獨立完成,通過刺繡的學習既能夠培育特色校園文化,又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 濟南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丨非遺傳承就要「見人見物見生活」
    濟南百花洲街的東北方向有條小河,名叫「芙蓉溪」,文化和旅遊部掛牌的百花洲傳統工藝工作站就在小河的北側。站內有大批非遺傳承人入駐,並以工作室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教學和非遺作品的展示。趙殿文是2019年年初來這裡的,他此前有個小工作室,可謂是「藏在深巷人未知」。來到百花洲後,更多人來找他鋦器皿了,人們都是尋著他來的。「有些老人,家裡壞了茶壺,用習慣了捨不得扔,他們打聽到誰會鋦東西,就來找我鋦起來,按釘計費,花費甚至高於茶壺本身的價值。」
  • 山西大力加強非遺文化的傳承與開發利用——千年琺華今又興
    近兩年來,在各類展會上,以琺華器為首的「山西三寶」幾乎成了山西文化的代名詞。其複雜的燒造工藝、華美絢麗的釉彩,讓參觀者駐足凝視,讚嘆連連。琺華屬琉璃旁系,是金元時期山西晉東南地區琉璃工匠在實踐中創造的一門裝飾工藝,曾經有「晉地琉璃遍天下」一說。琺華雖出身於琉璃,但又不同於琉璃。
  • 郭建軍:潛心傳承玉雕工藝
    「只要心裡記著傳承兩個字,有沒有認證牌子都一樣。」20年前,郭建軍被佛山的人文氣息和玉雕工藝吸引,從江蘇來到這裡學藝,並發揮自身手藝特長,創辦佛山市六子珠寶有限公司。  郭建軍認為,作為工匠重要的是把玉雕工藝傳承下去。他常和學生聚在一起探討設計思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據悉,在其學生中,已經出現幾個高級技師和中級工藝美術師。  如今,作為南海區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的外聘老師的郭建軍希望社會各界能形成合力,能加大玉雕工藝的教學力度,在技能方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授課訓練。(張菲菲)
  • 「文化壇」 | 第二集:文化覺醒要回答時代的提問
    文化壇欄目自9月22日開始,北京修德慈善基金會與香廬書院將共同推出孫一乃老師在香廬書院禪七實修班的關於文化覺醒與信息迷失系列講座視頻(香廬小貼士:視頻建議wifi狀態下觀看)「文化壇」 之 心學說  文化覺醒與信息迷失系列之二文化覺醒要回答時代的提問主講:孫一乃老師
  • 禾時評|學麗水,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文化,在傳承中生生不息,歷久彌香。龍泉是青瓷之都、寶劍之鄉。走進成立於1956年的龍泉寶劍廠,鑄劍技師正一下一下地鍛打寶劍,不緊不慢的節奏仿佛帶領大家走進了刀光劍影的武俠劇中。龍泉寶劍鍛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麗水一直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鑄劍大師是廠裡「地位」最高的人。從歐冶子在龍泉鑄造出第一把劍開始,龍泉寶劍已經流傳了2500多年,而它的技藝和精神仍然在這個時代繼續傳承。陳石玄根,出生於龍泉青瓷世家,致力於龍泉青瓷生產和工藝研究40餘年,成功研製出龍泉青瓷冰裂紋,使失傳千年的龍泉青瓷冰裂紋製作工藝重放光彩。
  • 傳統工藝傳承,木匠精神,油管網紅阿木爺爺做到了!
    榫卯技術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是古人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工藝的一大體現。一開始它的衍生並不是為了美感,而是為了如何將框架結構組建地更為牢靠,組建後的木頭可以保存更久。這就需要工藝者的充分想像力和實踐中的不斷創新力。正因為這一工藝的獨特和精巧,所以它的掌握和傳承並不容易。
  • 當傳統的手藝遇上創新的工藝,藝術IP如何傳承和創新?
    傳統陶藝與現代審美、手工匠人與創意營銷當傳統的手藝遇上創新的工藝藝術IP如何傳承和創新?Q:陳經理剛提到在場的廖老師其實公司的合作夥伴,所以想問下廖老師,在打造廖家窯這張文化名片上,利用了哪些新技術、新模式?說起廖家窯,「父傳子」的代際傳承是它薪火相傳的重要方式。基於創新的視角,您覺得跨代創業要注意哪些問題?
  • 傳承古典智慧工藝 「巧林榫卯積木」即將在上海幼教展首秀
    巧林榫卯積木屆時,巧林將現場展示給大家多樣化的組合模型,其中包括軍事模型、建築模型、動物模型、生活創意模型等近20多種模型,給觀展者提供展示和體驗的機會,讓大家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簡單的木塊承載榫卯工藝後的強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