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古鑄今 革故鼎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2020-12-22 人民網

圖為傳統文化類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海報。

核心閱讀

中華文明具有不斷革新的精神,不斷地調節、豐富和發展自己。中華文化的定力、韌性和廣泛吸納的能力,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性格

研究傳統文化應該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促使中華文化這株大樹長出新的枝葉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須注重實效。最能吸引和感染外國民眾的,乃是中華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可以與其他文化互補的部分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成為廣受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的標誌,也是一個民族的驕傲。傳統文化事關一個民族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伴隨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來的文化自尊感,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者,我想結合自己的工作,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談幾點認識。

中華文化具有不斷革新的基因

本世紀初,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組織北大36位教授,共同撰寫了一部4卷本的《中華文明史》。這部書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做出總體性梳理,並著重描述了那些對中華民族甚至全人類的文明進程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成果,揭示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作為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和主編之一,我在編撰過程中不斷思考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及其對當前文化發展的啟示。

在世界幾種主要的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而且延續至今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文明具有不斷革新的精神,不斷地調節、豐富和發展自己。中華文化的定力、韌性和廣泛吸納的能力,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性格。

從思想的層面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革新的道理。《禮記·大學》記載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傳統文化的另一部經典《周易》中,「易」可釋為「變易」,即順應時勢做出變革。其第四十九卦「革卦」,「革」的意思是「去故」,第五十卦「鼎卦」,「鼎」的意思是「取新」。「革故鼎新」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從制度的層面看,中國歷史上經歷過不斷的革新,例如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就是一次重大的變革。革新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基因,這個基因推動了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宛如滾滾不盡的江河,不斷吸納支流,或漲或落,或直或曲,變動不居。如今,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突飛猛進,如何更加自覺地發展與我國地位相稱的、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先進文化,是一個帶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課題。

科技要自主創新,文化也要自主創新。復古倒退和全盤西化都喪失了文化自主創新的立場,是沒有前途的。我們對待傳統應該採取自信的態度、分析的態度、開放的態度,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吸收人類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確立文化自主的意識與文化創新的精神,自覺地創造我們自己的、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文化,是中華文明復興的關鍵所在。

研究傳統文化應有當代眼光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遺產,值得挖掘整理,使之轉化為當代的資源。例如自強不息和以民為本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觀念,憂國憂民的情操,止於至善的態度,敬業樂群的意識,整體思維的思想方法,通過修身養性以達至高尚人格的追求,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準則等,都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大力弘揚。此外,還有豐富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可以給我們深刻的啟示。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熔古鑄今,藉以育人、資政,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是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者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就以我的專業來說,我們當代人寫文學史,既是當代人寫的,又是為當代人寫的,必應具有當代性。這當代性表現為:當代的價值判斷,當代的審美趣味以及對當代文學創作的關注。研究古代文學史,如果眼光不局限於古代,而留意當代的文學創作,就會多一種研究角度,這樣寫出的文學史對當代的文學創作也多了一些借鑑意義。

研究傳統文化也應該有當代眼光。在這樣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研究傳統文化應該按照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促使中華文化這株大樹長出新的枝葉。在這一點上,學者的學術責任和社會責任是統一的。

如今,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持續升溫,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到群眾中去實踐,在群眾中得到檢驗、找到知音,應該提高與普及兼顧。只有與當代現實生活密切結合,在人民群眾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充分實現其價值,並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我先後參與組織編選《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等書,所選的作品和書籍既要是經典,又要經過注釋和解說為大眾所接受,為的就是激活典籍,使之從學術殿堂進入尋常百姓之家,以提高全社會的人文素養。在當前流行淺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的局面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幫助讀者潛心閱讀經典,理解中華文化精髓。

讓世界看到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明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寶貴遺產,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我在主持北大國學研究院和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的工作,組織《中華文明史》的編寫和多語種外譯,籌劃《中華文明傳播史》的編纂,與海外漢學家聯合創辦英文學術刊物《中國文學與文化》的過程中,深切地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應加強當代學術著作的外譯工作。把承載中華文明精髓的著作,有計劃、有選擇地譯介到外國去,這固然包括中國古代的經典,譬如《老子》、《論語》、唐詩、宋詞、《牡丹亭》和《紅樓夢》等,還應包括當代中國人文社科學者的優秀論著,使世界能夠完整地了解中華文明的當代形態和最新成果。要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及其應對當前世界各種危機的意義,介紹給世人,並以關乎人類命運的話題及其背後蘊含的思想和價值觀吸引世人。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須注重實效。中華文化不僅要走出去,還要落地,並進入國外的主流社會,要充分考慮外國受眾的習慣,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吸收接納。與此同時,要利用網絡等新媒體,使中華傳統文化走進普通人的家庭。編寫一些普及讀物,讓國外的普通讀者了解中國人的崇尚、操守、美感、趣味,從中看到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我在國外講學時強烈地感受到:最能吸引和感染外國民眾的,乃是中華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可以與其他文化互補的部分。

文化交流應該是雙向的,是一種極富活力和魅力的文明交融和創新。交流的過程是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交流的結果是多種文明互相交融、共同發展,以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高度繁榮。因為不同的文明本來就各具本色,吸取外來文明的內容、分量和方式又不相同,交融之後出現的人類文明仍然是千姿百態,我們的世界仍然是異彩紛呈。

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努力保持中華文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民族特色是因比較而存在的,越是有比較就越能顯示自己。還要看到文明的民族特色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與其他文明交流的過程中,有些因素會凸顯出來,有些因素則會逐漸淡化乃至消失。應當創造條件促成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特色逐步形成。

無論是引進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還是走向世界,都是我們自主的意識和行為。回顧歷史,漢唐人的開放胸襟與宏大氣魄,即魯迅稱之為「閎放」的那種態度,便是自主性的很好表現。今天,我們有條件做得更好。中華民族必將抓住歷史機遇,以高度的文明重塑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對全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本報記者胡妍妍採訪整理)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1日 20 版)

相關焦點

  • 一戲一格 轉化求新(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多看好作品,學習他人長處,可以推動自己在創作上的轉化與發展  在長年寫作生涯中,我面對的題材類型千變萬化,需要我不停求新求變。不變的,是每部作品都融入了我的心。不斷收納人間故事,把人世閱歷、點滴情懷化作人物和劇情,輕輕推動更多人對生活、生命的感悟,是我這個行當的使命    作為編劇,我為話劇、戲曲寫劇本,也為影視劇寫劇本。不論寫什麼,寫作的根本不變。
  • 科技賦能 創意湧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先進科技通過對文化形態和形式的「升維」,賦予文化以強大魅力,顯著增強文化軟實力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將推動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融入內容創作、創意設計、城鄉規劃建設等,成為在新技術條件下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科學技術發展不斷孕育新的媒介、催生新的手段,推動文化藝術形式變革和業態更迭,通過塑造人類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促進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繁榮發展。
  • 拓展創意空間 打造精品力作(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實踐經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具有時代性的重大課題。既要有價值定力、苦練內功,又要博採眾長、兼收並蓄通過對三國藝術形象創造歷程的簡略回顧,關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可以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其一,尋找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現代價值之間的契合點。
  • 豐富古典音樂內涵 探索更多表現可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貝多芬是大眾熟知的音樂家,他的作品音樂語彙豐富、風格變化多樣,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您如何理解貝多芬的作品並進行演繹?吳牧野:這次貝多芬鋼琴巡演,對我來說既是榮幸,也是挑戰。其實,貝多芬作品早已經在我的巡演規劃之中。
  • 植根傳統 創造新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對話人:方錦龍(民樂演奏家)龔琳娜(歌唱演員)霍尊(歌唱演員)張珊珊(本報記者)核心閱讀國風音樂對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進行融合創新,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聲音」,是當前中國流行音樂的新熱點、新趨勢中國傳統文化海納百川,我們還要追求對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核的挖掘和表達。
  • 聚焦民營經濟發展 貴州舉行中小企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懇談會
    中小企業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政府如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搭建交流平臺,全方位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圍繞「探求本質、思慮長遠」為主題,12月26日,由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主辦,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承辦的「貴州省中小企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懇談會」在貴陽舉行,會議就民營企業密切關注的話題展開了交流與探討。
  • 好奇心、創造性思維與科技創新
    創造性思維不僅是知識和能力問題,也是價值觀問題,創新的動機與個體的價值取向緊密相關。創新動機可分為兩種不同類型:好奇心與功利心。好奇心源於內在價值,追求的是情感上的滿足;功利心來自外部評價,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科研獎勵確實能夠成為科學研究的強大動力,但功利心難以驅動真正的創新,尤其是顛覆性創新、革命性創新,因為這些創新的源頭在於基礎研究。
  • 【談古說今】獅子林與當代藝術
    《海上石語》限量發售此次《海上石語》由上海市觀賞石協會力邀「文人空間」傾情打造,「西泠印社」出版發行,北京匯石融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獨家發售。·END·本文作者,《匯石融通》特約作者——俞瑩【談古說今專欄——俞瑩】【談古說今】青州偶園訪古石【談古說今】「魯王之寶」辨奇石【談古說今】「人間異珍」看拍賣【談古說今】故宮藏石知多少【談古說今】自古美石價不菲【談古說今】靈璧古石有故事
  • 人民觀察:通過革故鼎新不斷開闢未來
    核心閱讀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改革創新、與時俱進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
  • 【談古說今】活色生靈紅珊瑚
    【談古說今】和田籽料價幾何【談古說今】瀚海瑪瑙清宮藏【談古說今】田黃一克價十萬【談古說今】清人繪石有意味【談古說今】從《怪石供》到《怪石贊》【談古說今】拍壇又見祁連石【談古說今】明代「石畫」價不菲【談古說今】石譜殿軍《石畫記》
  • 以文藝之光鑄牢團結奮鬥精神之基——近年來內蒙古文藝創新發展巡禮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我區文藝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遵循,為文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了方向。、守望相助理念、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化轉化等5大選題方向進行創作;為迎慶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更好地展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治區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紅色百年內蒙古」系列項目啟動,確定20個創作項目。
  • 周素明:中華緣文化研究院致力於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 助推文化...
    本屆論壇期間,將舉辦多場平行論壇,其中,平行論壇——「守正創新 2020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在12月4日下午舉行,論壇期間舉行了「中華緣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  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素明在致辭時表示,今世緣酒業是一個因緣而生,隨緣而盛的企業,也是隨著緣文化傳播而發展。今世緣發展了緣文化,緣文化也成就了今世緣。
  • 開放性、盡責性對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預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開放性正向預測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適宜性和獨創性;盡責性正向預測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和適宜性,但對獨創性的預測作用不顯著。中介作用分析發現,自我效能感在開放性與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適宜性/獨創性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盡責性與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適宜性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 豐富年節文化,推動年畫創新——2021中國年畫傳承發展大會成功舉辦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指出,年畫凝聚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歷史智慧、價值和精神,承載著中國人民對平安幸福的祈願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希望廣大年畫傳承人、專家學者、設計師、企業和新聞媒體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促進年畫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年畫融入現代生活、弘揚當代價值,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品質、更高品味、更美好生活的追求,為年畫的發展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 張晶:李白樂府詩的繼承與創新
    明人王世貞高度讚賞李白樂府詩:「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樂府。」(《藝苑卮言》卷四)略可道出李白樂府的風貌。李白樂府詩多用古題,在題材內容上有很多一脈相承之處;而在語言、境界等方面則大有變化,因而聲色大開。文人擬作古樂府,對於樂府文學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發展動力。如明人胡震亨所言:「太白於樂府最深,古題無一弗擬。」
  • 黨的創新理論飛入百姓家
    分別以《我將無我 不負人民》《勝寸心者勝蒼穹》《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官避事平生恥》《願得此身長報國》《一言為重百金輕》《自強不息日日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百花齊放春滿園》《不畏浮雲遮望眼》《敢教日月換新天》《直掛雲帆濟滄海》為題,聚焦初心、信仰、忠誠、擔當、愛國、誠信、創新、綠色、共享、自信、奮鬥、夢想等話題,內容涵蓋黨員領導幹部黨性修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發展理念、中國夢等四個方面。
  • 東華大學「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活動...
    百餘件服飾參展感受海派時尚的「古」與「今」   本次展覽以歷史與創新的對照,突出新舊變化,讓觀眾直觀地體悟海派時尚「古」與「今」的傳承發展與變遷。   在傳統服飾背景及散布於背景中的中國時裝金頂獎設計師陳聞手繪的時裝設計稿和插圖營造的濃厚藝術氛圍中,32位模特在展廳現場演繹海派現代時尚設計,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動與靜的演繹,從歷史到當下,靈動展現海派時尚的新特點。
  • 黃浦區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將建亞洲領先轉化醫學創新中心
    黃浦區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將建亞洲領先轉化醫學創新中心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陳斯斯 2020-12-20 20:42
  • 改良漢服:它會是漢服的創新發展的一個體現嗎?你怎麼看?
    那漢服的發展道路該如何走得更遠?怎麼樣才算是創新發展?改良漢服:交領上衣+改良一片式褶裙改良漢服是什麼?我覺得這算是漢服的一種創新性發展了。在保留形制的基礎下,作點小改動(比如裙子長度等其它的小改動),更方便人們日常生活,並無什麼不妥。但我不認同改良漢服能代替傳統漢服,傳統漢服承載著許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內涵,又怎可輕易捨棄?當你身穿改良漢服外出時,若有人問及你這是否是漢服,你可以稍微解釋一下,這是屬於改良過後的漢服,和傳統漢服是不同的。古為今用,創新與傳統並存。
  • 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
    紅網時刻12月15日訊(通訊員 陳永豪)12月16日(周三)晚19:00,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將邀請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教授和武漢大學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會講,主題為「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講述儒學在現當代的處境、儒學現代轉化的體現及其價值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