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社會每一寸空氣裡都凝結著人們「活下去」的信念。
有人說,這是當下階段裡所有人的終極目標。
也有人說,這是一場充滿考驗的新時代開篇序言。
在近期大家也一定能夠看到,關於此主題的廣告片著實不會少見,但相比於這些一味吶喊口號,最近有一組廣告卻讓阿廣眼前一亮。
通過深入視角,將鏡頭對準平凡又普通的大多數人,捕捉他們在「活下去」信念之下不斷為自己、為生活蓄力的真實日常。
看著這一幕幕相似的場景,相信你也會突然放大瞳孔,這難道講述的不正是自己?
那種戳進內心最敏感、柔軟的地方,體會到被人關注、理解、存眷的溫暖,不但讓人內心動容,也深切感受到了品牌主最令人尊敬的地方。
看完這支片子,個人感受尤為深刻的是:雖然沒有劍拔弩張的強烈衝擊,但卻能聽見那種內斂的力量隱隱在耳邊噼啪作響,使人精神感到一振,講不出的舒爽。
這樣的感受與整個故事的結構和溝通方法息息相關。
伴隨著小孩稚嫩的朗朗讀書聲,一個個散發飽滿生活熱情的身影開始不斷映入眼帘。他們努力拼搏、蓄力向上的狀態,投射了當下每一位人的狀態,讓每個人心底那股對生活的衝勁都被悄然點燃。
而選擇以古人名言來傳遞品牌態度,也使整個溝通語境變得實在許多。少了刻意渲染情緒的喧囂感,多了一份小孩子身上的那種樸實感,讓人得以直觀感受到片子裡傳達的真心實意的關懷。
可為什麼要選擇以小孩朗誦表演練習這個場景來串聯故事主線,而不是其他什麼?
每個人都必不可免地會有一段關於「暢想自己拼搏未來理想」的經歷。而小孩朗誦表演練習這個「正在蓄力」場景恰恰正切中了普遍人的一個童年回憶和反思——「曾經的那些夢想,你現在還記得嗎」,迅速將人們思緒拉回自己小時候那個滿懷信心,對未來充滿無限熱血的模樣。
包括到最後,廣告也自然銜接小孩朗讀提出了一個直擊靈魂的拷問:什麼是厚積薄發吶?
面對這個問題,不同人都有不同的註解。但廣告片卻給出了一個直達本質的回答:只有身體棒棒,每天表現才更好哦。
這既呼籲出了廣告片希望為我們理想蓄力的態度,也落地到了產品,用產品功能與人們構建了一個新的連結點。給予大眾塑造了一個由精神到物理全面、立體品牌印象。
像一股暖流般,衝進人的血脈中自然奔湧。
從某種層面上講,其實這支短片核心闡述的內容,更多意義上是對廣泛網友在林書豪一人問題上的全面回應。
所以,如果抹去短片結尾部分,很多人都會有跟我一樣的想法:
——這到底是一支屬於林書豪本人的證言視頻,還是一支廣告片?
不過,當我們從多個維度去細細剖析,答案也自然會在我們心裡浮出水面。
第一,之所以廣告會選擇以這樣的方式溝通用戶,核心上就已經確定了要狙擊的目標用戶,而通過歸納總結、迎合他們的好奇,聚焦廣告關注度撬動話題,便能迅速引爆短片在這個圈層內的傳播,並藉助結尾的反轉提問,把伊利的產品功能與品牌訴求打進用戶心智。
第二,對於不認識林書豪,甚至對林書豪根本不感冒的人來講,畫面裡所呈現的林書豪人格態度,也會很容易讓人被打動、被吸引。從而讓人對他的堅持動力產生興趣,使結尾的廣告透出,對用戶更具感染力和影響力。
兩個維度的策略,在最大程度保證品效合一的同時,整個主線也透過林書豪生活場景裡所折射出的精神態度與價值信條,把伊利「蓄力向上」的品牌主張完美演繹了出來。
從而很好的藉助林書豪實現了品牌與粉絲之間的情感接壤。
可若回過頭,伊利這組廣告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之處,除了藉助李現、林書豪的明星魅力達到很好的圈層影響之外,重要的也是抓住這個時間點下人們集體的訴求所在,以「滋養健康,蓄力向上」的品牌主張強勢攻破了大眾的內心防線,才觸及到了他們現在共同的需要。
總的來說,後疫情時代,國民健康意識崛起。伊利通過立足健康橋接國民現狀與理想,讓自身產品能夠補充蛋白質與「免疫力」的特點充分迎合當下人精神與物理上的雙重需求,不但為品牌疫情後重啟增長創造了一個絕佳的契機,也重建了大眾對伊利品牌的認知。
而相較於「活下去」這個社會主旋律,伊利此次提出的蓄力向上,也更為貼合當下社會現狀的正解。
這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
一個是艱難環境下每個人都在試著不斷沉澱自己,學習新的東西,以讓自己擁有更多競爭力去登上更高的事業階梯。重點不在活下去,而在蓄勢往上去;
另一個是人們需要有一個好身體來支撐自己去創造更好人生,雖然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但卻是普遍人都會經常忽略和忘記的。而往往提醒我們這一點的無一例外都是身邊尤為親近的人。伊利就恰好領先扮演了這個人設。
而這樣一種新的註解,不但讓人看得見,摸得著,打消了溝通和理解上的距離感,也讓伊利投身融入了受眾圈子裡,跳脫出了品牌的身份,像親友一樣與消費者建立了更為親密的關係。
包括整組廣告片用一個個生活日常,去講述國民一個個細微的蓄力過程,不但讓人共鳴,把國人骨子裡的蓄力精神淋漓演繹,也為社會注入了新的熱情,傳遞了積極的正能量價值觀,收穫了品牌社會好感,強勢佔位了消費者心智頭部位置,提升了品牌競爭壁壘。
可以說,這樣一個品牌,誰又會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