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七天姐的最新一期視頻,討論關於「在25歲之前有什麼要做的事情」這個話題。
以前覺得25歲年紀好大哦,但其實隨著我見過的人越來越多,反而對「年齡」這件事有新的心態:年輕對我而言是一種紅利,但終究不夠有分量。我發現很多佩服的前輩其實都比我年長不少,看來真正的魅力還需要一些時間去沉澱。
更小的時候希望自己越小越好,仿佛多少歲做出了什麼事情是多麼了不得的事情,現在只對未來有期待,因為人終究會越來越好:
「24歲的我比23歲思維更開闊,比22歲創意更飽滿,寫出的東西比21歲更有深度,擁有有20時沒有的氣場,戒掉了19歲時的情緒化,比18歲要迷人太多。」
在視頻裡分享的內容有限,我將我的想法寫成了文字,與大家一起分享:
「攢一筆錢,
買下那個你很想要但是很貴的東西。」
不是在鼓勵你亂消費,而是讓你感受「努力賺錢、花錢、欲望滿足、不屑」這一系列的感覺。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賺錢和消費都是好玩的事情,因為它可以給你帶來一種努力之後擁有成就感,但在擁有過後,你才能辨別出「欲望」和「需要」、「一時興起」或「非其不可」。
我20出頭的時候攢了小半年的稿費,買了一臺當時最新款的筆記本電腦,還記得從蘋果店出來時卡裡就剩下幾百塊錢,但我絲毫不慌反而超級滿足。我告訴自己:「這就是我的飯碗,我要更舒適和效率的工作環境,我要相信自己可以用它賺到更多的錢。」
不覺得花重金買很貴的東西的人多不好,人得讓自己在錢和物質面前驕傲起來。
對自己的才華和賺錢能力要有信心,人要有駕馭物質的底氣,不管是一個包還是一張機票,如果真的很想要,那就努力去得到,因為得到之後,你就再也不會被那種欲望困擾了。
「持續關注一個社會議題或公眾事件。」
我最近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BBC的新聞,關注的主要是英國這邊的疫情,當然也是為了練英語,順便把一些生詞給記錄下來當學習。
在看了半個多月的新聞之後我後悔自己沒有早點做這件事,因為我發現任何的公眾事件或者社會議題都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小切片,只要持續深入地關注下去,你就會了解到一個更廣大的世界。
我們平時接受到的信息瑣碎且龐雜,且充滿情緒。不可否認網絡上很多信息也是深度和知識性並存,但它們有時因為更迭迅速,而讓我們思路凌亂。
持續關注一個話題其實挺酷的,不管是現在熱門的女性力量,還是某一個具體的社會事件,深入了解它,它會像一根繩索,帶你攀緣進一個更宏觀的層面,去了解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
這很重要,越早去了解越好。
「策劃並嘗試一次獨自旅行。」
從大學開始其實就獨自旅行了很多次,但是今年初一個人從英國去尼德蘭和比利時的經歷倒是蠻特殊,因為我從來沒有從國外到國外的經歷:前期自己申請籤證,做計劃,看行程,訂酒店,買各種票,寫各種各樣的溝通郵件,把自己丟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強迫自己和很多人交流,對話,不得不說,那種感覺特別奇妙。
獨自旅行有兩點不好,一個是沒人幫你拍照,另一個是在餐廳吃飯經常吃不完。但除此之外的感覺都特別爽,因為很安靜,你可以完全沉浸在那個城市裡,感官全開地去體驗一座城市的風情。
獨自旅行能幫助人快速成長,因為什麼事情都需自己想辦法,你會提升應對突發情況和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需要去那麼遠,就去附近的城市走走也可以,你也會有很多新體驗。我估計自己下半年會有好幾場的報復性的旅行,哈哈。
「過一段獨居生活。」
獨居生活對於一個25歲的人來說很必要,那時候多多少少有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如果在外地打拼,租一個不大不小但是溫暖的小房間不是難事。
獨居是一種人生體驗,在學校裡的時候大多數時候和同齡人黏在一塊,有宿舍有食堂,你根本還沒搞清楚吃飯睡覺平衡生活是怎麼回事。一個人住了之後,大大小小的問題撲面而來,你要和真實的生活瑣事面對面:自己做飯、交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帳單、和鄰居處理關係、調整自己的作息、填補自己的空閒。
獨居生活,讓你不再是一個啥都靠別人的小朋友,你該長大了。
「主動參加一次較大的社會活動。」
人站在什麼樣的人群裡真的很重要。
我們大程度上的確是會被周圍交往的人所影響,雖然網際網路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優秀的人「,但是在網上看別人的優秀和近距離交流後感受到人格魅力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感受。
我簡歷裡社會活動那一欄裡真的是五花八門:從攝影展到廣告節,從TEDx到創業比賽,那些獲得的獎現在想起來都意義不大,但珍貴的是,我認識了一群非常非常非常優秀的人!很多到現在我還與他們保持著比較緊密的聯繫。
這樣的人們讓我意識到人生中諸多的可能性,讓我意識到人不能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找優越感,因為其實沒啥意義。
我鼓勵大家主動走出自己的圈子,去參加一些範圍更大的社會活動,比如報名做一些展覽的志願者、一些公益項目,一些短期學習項目或者僅僅加入一些線下沙龍,認識新的人,是讓你自我審視,找到方向最好的方式之一。
去和真正迷人的人們為伍吧,與那些不過如此的人較勁實在沒意思。
「記錄自己的情緒與生活,持續記錄。「
很多人開了公眾號,但因為堅持不下就斷更了,問我「閱讀量上不去,沒人看怎麼辦?」
我覺得其實大部分的自我表達對於他人來說就是無聊的,但對自己而言的意義是重大的。如果你是想要自我記錄,那你就最好不要總以一個旁觀的視角來苛刻自己。
表達自己的方式有很多很多種,你可以去找到讓自己最舒服的,最擅長的方式。可以是文字,可以是音頻、視頻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繪畫作品。或許目前並沒有很多粉絲或者點擊量,但你要明確你表達的意義首先是記錄和整理自己的內心,順便呈現給他人看。
告訴大家一個算不上秘密的小收穫,寫公眾號寫久了,我覺得自己變聰明了。因為持續地輸出文字和觀點的確讓我在表達上更有邏輯,思路清晰,並且生成了不由分說的那種果斷和堅持,也找到了自己的風格。有時候看自己以前寫的東西,我會驚訝自己的進步。
這些進步,是誰都搶不走的,百分之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
你不妨也試著堅持下。
寫這麼多,都是我的一些經驗之談,沒有必須,只有建議。
年輕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可以把一切都當成體驗,不需要承擔三四十歲時「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這樣」之類的壓力,那就想做什麼做什麼。
以前我覺得做很多事情的目的在於積累,就像集郵蓋戳一樣,越多越好。後來我發現其實人或許不該給自己負重那麼多的,年輕時多去做一些事情,目的不過是為了今後想起時一笑而過,覺得不過如此:
「這有什麼,我都做過啊。」
去做是為了體驗,體驗是為了獲得,而獲得是為了「祛魅「——不再輕易被誘惑,也不會被隨意動搖,從而有底氣去拒絕一些事情,並且專注於自己更想做的事情。
年輕這份禮物,接受它,享受它,然後忽略它。
向前看,你應該越活越開闊,越活越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