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不要離婚」–這真的對孩子好嗎?

2021-03-02 社會學了沒

 

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並不是單一性的壞影響或好影響;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乃視原先婚姻質量而定。      

● ● ●

都說 「為了孩子不要離婚」,

朱莉皮特卻為了孩子離婚了!

據報導,堪稱全球娛樂圈的模範夫妻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朱莉要離婚了,這個消息從昨(20)日晚開始廣泛擴散。報導稱,朱莉要求對6位子女擁有撫養權,給予布拉德-皮特探視的權利。

這段從交往到結婚,長達12年的戀愛關係,最終因子女教育問題而走上「無法協調的歧異」之路。相較於國內許多夫妻選擇「為了孩子不離婚」,朱莉「為了孩子的教育」而離婚的舉動可謂反其道而行之,讓人不禁思考婚姻與子女之間究竟存在何種關係?

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的陳婉琪曾就這個問題,撰寫了《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一文,也許能為我們解惑一二。

一樁婚姻裡,夫妻感情若敗壞至有名無實,卻經常聽到「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說法。我們的身邊,到底有多少人這麼想?

《臺灣社會變遷調查》的家庭組問卷通常都會包含一系列觀念調查問項,列出各種與家庭、婚姻有關的常見看法,一一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

2006年的調查中,有一題是「想要離婚的人應等到小孩長大再離婚」,不同意者約佔一半,但同意者也不少,超過三分之一(34%)。

2011年再次調查相同的問題,仍有近三成(28.1%)的人同意「為了孩子不離婚」的作法。另一題的問法是:「不好的婚姻,還是比離婚來的好」,2006年與2011年的調查結果都差不多:不同意者佔六成,而同意這種說法的人佔大約三成。

依問法不同、調查時間點不同,贊同者的比例與強度都會受到影響。不過,從以上數據來看,贊同「為了孩子不離婚」這種作法的人,雖不是最多數,但也並不在少數——每十人大約有三人如此認為。

萬一兩人處不來,感情難以回復,為了孩子而維繫一個空殼婚姻,對孩子來說真的是比較好的選擇嗎?萬一婚姻質量不佳,充斥著冷戰與衝突的家庭環境,長期來說對子女難道不會累積不良的影響嗎?即便不衝突,父母之間終年相敬如「冰」的家庭氣氛,有可能不影響孩子嗎?


在見證了友人一連串惡質的婚姻互動之後,以上提問成為我心中最想解答的問題之一。目睹無辜稚齡幼童長期處於父母之間高張力、頻繁衝突的互動陰影下,我心中的不舍轉化為強烈的研究動機。父或母任一方,一廂情願地「為了孩子不離婚」,真的對孩子好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針對兒少成長過程搜集「長期追蹤」性質的資料,也就是針對相同的受訪者,搜集至少兩個時間點以上的資料;譬如,抽一群國三學生做一波調查訪問,到了高二再請同一群學生提供後續的近況信息。近15年來,國內累積了不少質量優良的「長期追蹤資料庫」,要追尋本題答案並不困難。

一般來說,多數人會直覺認定父母離婚、居住安排有變動、雙親變單親等等狀況實在不大可能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

但我提出了一個較複雜的研究假設: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並不是單一性的壞影響或好影響;影響是正面是負面,乃視原先婚姻質量而定。如果原先父母的互動質量不佳,或甚至相當惡劣,那麼面對現實,乾乾脆脆地談妥離婚安排,對每一個家庭成員來說,有可能是安心邁向下個階段較好的選擇。

在分析《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之後,我發現資料的確支持我的猜想。圖一呈現了家庭狀況不同的四群青少年,其負面心理症狀(包括做惡夢、情緒低落、感到孤單、想大叫、不想與別人交往……等十種症狀)出現頻率的長期變化。


這張圖至少提供了兩個重要的訊息:

一、父母婚姻質量不好的青少年(在此指填答父母感情不好的國三學生),其負面心理症狀的出現頻率遠高於其他青少年。這一點並不讓人意外(甚至還有點廢話)。

二、若父母原先的婚姻質量不好,四年後,父母仍維持在婚姻狀態內的青少年,其心理焦慮程度高居不下;相較之下,這段時間內經歷父母離婚的青少年,原先的高焦慮傾向消失了,負面心理症狀大幅減少!(見橘色線)

事實上,國外的研究結論也與以上分析結果一致。顯示以上臆測並不因國情、社會文化脈絡之差異而有所不同。

那麼,下個問題是,我們周遭那三成相信「為了孩子最好不離婚」的人,這種想法來自何處?

這個問題也不難回答。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研究顯示離婚單親家庭與子女福祉之間有負相關,因此,「離婚」與「對子女有不良影響」這兩者在大眾心中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連結,當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過,腦筋清楚的人都知道「相關不一定等於因果關係」。負相關,必定等同於負影響嗎?


國內外至今所累積的社會科學實證研究已提供不少明確答案。本文整理出較重要的四個解釋「離婚與子女福祉之負相關」的原因。前兩個因素解釋了「為何離婚經常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後兩個因素則說明了「離婚」與「子女福祉」之間,有很大一部分是「虛假相關」,其背後有更關鍵的真正原因。

一、經濟資源:單親家庭之所以弱勢的第一大主因是經濟因素。最常發生的狀況是,離婚(或喪父)前的家庭分工是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一旦父親無法或拒絕承擔家庭責任,單親母親便陷入就業困難的窘境及獨力養育子女的巨大負擔。

這同時也表示,只要離婚後雙親都有意願及能力提供經濟資源,或是單親那一方始終擁有正常的就業能力或穩當的經濟來源,此因素便不會是造成負面影響的原因。

二、家長心理健康:單親家庭之所以弱勢的第二大主因是家長心理健康。不論是離婚或喪偶,單親家長經歷了婚姻瓦解,更同時要面臨獨力養育子女的負擔,因此心理健康不佳的可能性較大;而家長的身心健康可能進而導致教養效能低落。

換句話說,要與運作順暢的雙親家庭相比,單親家長要維繫一個讓每個成員身心都健康的家庭,困難度或許較大,但若是與運作不順暢、爭端不斷、氣氛冰冷的家庭相比,哪種選擇較佳?這就沒有絕對的必然性了。


三、家長教育程度或社經地位:不同群體的離婚發生率事實上並不相同。教育程度或社經地位較高者,離婚率較低。近二十年的臺灣如此,多數先進國家亦然。但很少人去討論以上這項相關,因此鮮少人知道這個社會現象。換言之,離婚單親家庭之所以弱勢,其中一個原因是這群人在離婚前平均來說已經較弱勢了。(此處指的是平均,當然不表示個別狀況必然是如此。)

四、原先的婚姻衝突: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對夫妻既然後來選擇離婚,婚姻衝突可能早已持續了一段時間。與其問「離婚是否對子女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倒不如將問題調整為:「造成不良影響的關鍵因素,究竟是離婚事件本身,還是離婚前的問題家庭?」


一旦將離婚前的夫妻關係考慮進去,實證研究確實發現,父母的長期婚姻衝突對子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經常要比離婚本身來得大。也有些研究指出,來自「離婚前家庭」的孩子,早在父母離異前就展現問題了。換句話說,離婚與否並非重點,背後關鍵因素是「壓力鍋家庭」。

接續以上圖一的發現,我的進階分析「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發現,父母衝突的確是影響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不過,相較於這種不脫常識、眾人皆知的結論,另一個更值得注意的研究發現是,父母之間的劇烈爭吵,對父母沒有離婚的青少年來說,會顯著增加其焦慮傾向,但對父母已離婚的青少年來說 (在此指雖已離婚、分居,但彼此仍劇烈爭吵的父母),竟然沒有什麼負面影響。

難道這表示「父母明明感情差卻勉強維持名實不符的婚姻」要比「離了婚還是會爭吵」對青少年造成更大的心理傷害嗎?

我們雖無法完全確定這樣的解釋夠準確,但這項分析結論讓我們更了解家庭動態如何影響兒少發展,值得我們注意。

對部分衛道人士來說,本文可能有「鼓吹離婚」、「破壞社會安定」之嫌。不過,希望讀者不要忘了,本文論點最重要的前提是「如果婚姻質量不好」。也就是說,在夫妻互動不佳、關係惡劣的情況下,若堅持不離婚才是對孩子好,這是一種可怕的迷思。

任何人際關係(不限夫妻,尚包括親子、伴侶、手足、家人,或朋友),若缺乏雙方的誠意、努力,及適當的溝通技巧,便不可能有好的關係質量。通常關係越是親密,困難度及需要的努力程度也就越高。

一樁出現問題的婚姻、一個面臨挑戰的家庭,要問的問題不是離婚是否萬萬不可,而是,解開糾結的問題根源、回復正常的家人互動、尋回溫暖的家庭氛圍,有無可能?該如何做?如果不能,又該如何?假裝問題不存在,只為了維繫婚姻的形式,卻讓成長中的子女目睹了「無意願正視問題」或「無能力處理問題」的父母,孩子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呢?

這份研究論文原標題為:《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

臺灣社會學刊(2014)第54期,頁31-73。

作者單位為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 ● ●

你怎麼看待「離婚」對於子女的影響呢?

相關焦點

  • 為了孩子不離婚有錯嗎?勉強硬湊的家庭或許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這世上有一種好,叫我是為你好,這樣的好往往是從主觀意識出發,強加於被對象的人身上,還美其名曰的說,我一切都是為你好,自我犧牲總能感動自己,但是卻從不會去想想,人家需要不! 婚姻不幸,夫妻間感情已經破裂,硬湊在一起,大家都痛苦萬分,但是一句為了孩子,便能咬牙忍著不離婚。
  • 馬伊琍首談離婚後生活,反對為了孩子好不離婚,不給孩子強加痛苦
    如果不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正常的家庭環境,就不要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去維繫自己失敗的婚姻,這對孩子不公平,也是把大人的痛苦強加到孩子身上。為了孩子不離婚的家庭雖然完整,但是不健康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的愛和陪伴也是孩子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可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在一個健康和諧
  • 為了孩子,我打死都不離婚!
    覺得不合適就分開吧,一點都不要將就!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她有兩個兒子,大的也都三年級了,小的還小。就在她一天照顧了大的還有小的時候,侍候的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她老公出軌了,她始終都不相信,更可笑的她告我們肯定那女的不知道怎麼勾引她老公的。。
  • 離婚後頻繁見孩子好嗎?離婚後最好的相處方式
    現在的生活都是比較開放的,所以很多夫妻感覺到婚姻不幸福的時候也會選擇離婚,但是離婚之後怎麼跟前夫相處,怎麼去告訴孩子是值得每個人去好好思考的。如果離婚後頻繁見孩子好嗎?現在很多人離婚的時候都是一時衝動,說出的話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原因,只要兩個人互相理解,不要去計較多事,這樣感情也會越來越好。一、如果離婚後頻繁見孩子好嗎如果兩個人已經離婚了,那麼如果有孩子肯定會給孩子造成一些影響。因為孩子最不希望的就是父母離婚,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是不要讓孩子知道這一切。
  • 離婚不要孩子的女人,不配當媽?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離婚不要孩子的女人,不配當媽?大多數的聲音就是「孩子是無辜的,既然都顧及孩子的感受選擇離婚了,為什麼還不要孩子?孩子以後跟著後媽可怎麼過日子?」更有人說「這就是狠心的媽媽,一定沒好下場。」說到這兒,娛樂圈裡的勞模大冪冪第一個被「點名批評」。
  • 文章馬伊琍離婚引轟動,父母可以離婚,但不要忘記對孩子的傷害!
    這幾句簡簡單單話語的背後,卻承載了當時人無數的苦楚、無奈、掙扎、妥協、反抗的心態。是啊,成年人自有成年人的世界,他們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但是誰都無法忽略的是,父母離婚了,誰來給孩子完整的愛?很多網友會說:父母沒感情了,分開是對孩子好,這也是讓孩子接受事實。
  •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那些離異家庭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雙方離婚,對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影響,特別是在孩子撫養問題上,不管哪一方撫養,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影響,離婚時雙方爭奪孩子,或者不要孩子,又或者是拒絕給撫養費、讓家裡老人帶孩子一年見不了兩次面的,這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打擊。離異家庭的孩子,現在都怎麼樣了?
  • 為了孩子不離婚的家庭,後來咋樣了
    他表示,想要離婚,卻又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左右徘徊。絕大多數群友,表示理解:「離婚對孩子傷害太大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出心理問題。」「再婚的話,孩子不見得能夠接受!」但,也有個別網友支持離婚:「貌合神離的婚姻,對孩子傷害更大!」
  • 離婚不要孩子的男人,再婚後賺錢去養別人的孩子,他們後悔嗎?
    若是兩個人在婚姻中發現不合,並沒有孩子的話,這時候的離婚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沒有什麼負擔,也不會有太多的顧忌,但是兩個人若是在婚後有了孩子之後離婚,那麼離婚後所造成的傷害就不光是兩個人的事情,還有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
  • 一個離婚女人的自述:都勸我為了孩子要隱忍,我告訴你為什麼離婚
    「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又沒出軌,不過是跟別的女人聊聊天而已,你管那麼多幹嗎?」 丈夫說的話讓方語又一陣心涼,即便是真的沒有出軌,難不成就沒有錯了嗎?怎麼可以這麼理直氣壯呢?
  • 為了孩子不離婚有錯嗎?覺得自我犧牲了很偉大?問過孩子的想法沒
    這世上有一種好,叫我是為你好,這樣的好往往是從主觀意識出發,強加於被對象的人身上,還美其名曰的說,我一切都是為你好,自我犧牲總能感動自己,但是卻從不會去想想,人家需要不!婚姻不幸,夫妻間感情已經破裂,硬湊在一起,大家都痛苦萬分,但是一句為了孩子,便能咬牙忍著不離婚。人的本能反應,是騙不了人的,好的婚姻好的家庭,氛圍是溫馨美好的,不好的婚姻,家裡就是一池死水,甚至充滿了負能量,充滿了負磁場,讓人走入就會難受至極。你為了孩子硬撐著不離婚,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難道不知道嗎?
  • 李小璐賈乃亮離婚,網友一邊倒的心疼甜馨:離婚對孩子有影響嗎?
    11月14日晚上,賈乃亮,李小璐雙方發布聯合聲明,宣布兩人已籤署離婚協議並辦理完離婚登記,未來將共同撫養孩子。他們稱這是雙方在尊重彼此的基礎上做出的慎重決定,兩人七年的婚姻正式畫下句號。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這些離婚家庭背後的像甜馨一樣的孩子。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自我疏導能力相對較強,更能理解父母不適合在一起生活了,也更能接受父母離婚。但是,對於像甜馨這樣的小孩,或者更小的孩子呢?父母離婚對他們有什麼樣的影響?
  • 媽媽去上班後,奶奶在背後對孩子說,媽媽是壞蛋,這樣真的好嗎?
    媽媽去上班後,奶奶在背後對孩子說,媽媽是壞蛋昨晚八點多回到家。鄰居家的兩歲孩子哭的很傷心。原來她媽媽去上夜班了!她捨不得媽媽走,在這裡傷心的哭。並伸出手想要媽媽。可她媽媽已經越走越遠,在樓下的路上了!她哭啊哭,還喊著。我要媽媽,我要媽媽!……就這樣的情況我看過好多次了!
  • 馬伊琍離婚308天後新戀情曝光:「離婚對孩子不好」,這句話有多離譜?
    這波摸臉殺,讓人一眼看出,馬伊琍真的很享受新戀愛。馬伊琍的整個狀態,如同被寵溺的小女生。儘管並未官宣,但幾乎所有網友都希望是真的。回想當初。在跟文章的那一場婚姻關係裡,馬伊琍總是被「同情」的那一個。自己尚在孕期,老公卻出軌了,還鬧得世人皆知,能不可憐嗎?何況孩子還那麼小。
  • 為了孩子不離婚的女人,後來怎麼樣了
    我的鼻子也泛酸,這些年我見證了小敏的婚姻從新婚到形婚的過程,小敏和她老公是奉子成婚的,當初為了孩子而結婚,如今為了孩子不離婚,不得不說她真的很聖母心。小敏懷孕期間,就發現她老公在微信上找別的女孩,常常半夜三點才回家,有的時候徹夜不歸,打電話永遠關機。
  • 蘇小旗:離婚後,該給孩子改姓嗎?
    你沒看錯,我用了三個問號,這說明我認為沒必要的程度。 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這個問題了。 在我剛恢復單身時,一位前同事發來信息,小心翼翼地問我:小糖改跟你的姓了嗎? 當時我比這次震驚多了:為什麼要改姓? 同事說:很多人離婚了,都會改成媽媽姓。
  • 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不是父母離婚,而是……
    兩個孩子的撫養問題也成為很多當媽媽的網友們的關注點。好在王櫟鑫的離婚是溫和而又理智的,沒有出現娛樂圈裡明星們離婚時慣有的雞飛狗跳,互潑髒水,奪子大戰等種種不堪。但離婚,對於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避免的,對於兩個孩子的撫養問題,王櫟鑫和吳雅婷顯然是達成了一致,離婚不離愛,共同撫養兩個孩子,呵護他們健康成長。
  • 為什麼離婚帶著孩子的女人不願意再結婚?說到底還是為了孩子
    在過往大量的帶孩子的時光當中,已經對孩子的感情比較深,不那麼容易分離,孩子不在身邊,自己覺得感情上面接受不了。當然,她們也有一個錯誤的概念,就是認為不要孩子的撫養權就是不要孩子,其實這是兩碼事。撫養權是一個法定義務關係,就算不要撫養權,但是你依然是孩子的媽媽,你依然要對孩子的成長負有一定的責任,你需要去關心,關愛,互動,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就是因為這個概念的混淆,導致很多女人覺得離婚的時候一定要親自來帶孩子來撫養孩子,但往往給自己會造成很多的不便,或者是去坑自己的爹媽。
  • 沒有感情的婚姻,要不要為了孩子將就?看清這兩點你就會有答案!
    如果有孩子以後夫妻不愛了,這個時候應該選擇離婚嗎?今天,緣盾小編就來說一下不愛了有孩子到底該不該離婚呢?一、看兩夫妻的矛盾來決定婚姻中的兩個人做決定的時候都需要為孩子做考慮,因為這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責任。孩子從小就沒有完整的家庭,誰都知道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 ​不要以「期望」的名義給孩子無形的壓力,對孩子的期望值千萬不要太高
    其實,這都是結果。那麼,原因在哪裡?因為父母希望孩子以後上音樂學院,成為鋼琴家。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太高了。儘管父母為了達成這個期望,竭盡全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但這似乎並沒有按照父母期望的那樣發展。當一個個悲劇發生的時候,父母也很冤枉:對孩子有較高的期望有什麼錯?希望他以後能夠有好的事業和人生,不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