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書報文摘原創,歡迎轉載
我一朋友談起自己的婚姻,甚是激動。
他表示,想要離婚,卻又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左右徘徊。
絕大多數群友,表示理解:
「離婚對孩子傷害太大了!」
「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出心理問題。」
「再婚的話,孩子不見得能夠接受!」
但,也有個別網友支持離婚:
「貌合神離的婚姻,對孩子傷害更大!」
中國人,向來是勸和不勸離,尤其是面對已經有娃的家庭。
很多人也的確是這樣做的,他們寧願選擇在不幸的婚姻生活中遍體鱗傷,也誓要給孩子塑造一個表面完整的家。
然而,這一用心良苦的「傳統」操作,真的能夠給孩子打造出一副堅固鎧甲,讓他們免於傷害嗎?
同事小潔,戀情再次告吹。
大家在扼腕嘆息之餘,也甚感不解:幾段戀情,明明談得都還可以,為啥紛紛夭折於談婚論嫁之時?
終於,一次外出聚餐時,小潔給出了答案。
小潔出生在一個沒有愛的家庭,依稀記事起,頭腦中便滿是父母無休止的爭吵。
每每被吵鬧聲嚇哭,不僅沒有溫暖的懷抱,反而多是母親氣急敗壞的一句怒吼:「哭啥哭,要不是為了你,我至於受這份罪嗎?」
就這樣,小潔自小就認為自己是禍害父母的「元兇」!
深深的負罪感,猶如一場揮之不去的噩夢,壓得她喘不過氣。也讓她每每在婚姻面前,望而卻步。
知乎上,有個關於「貌合神離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有多大」的問題。
一網友分享的真實經歷,引發強烈共鳴。
幼兒園開始,該網友就已意識到父母感情不好。那時的她,特別不希望看到在外打拼的父親回家。因為,一回來,便是爭吵的開端,摔東西的前奏。父母,總是在她和弟弟面前,瘋狂埋怨對方:父親怪母親無知多疑,不夠端莊;母親怨父親脾氣暴躁,自以為是!
如若不是在學校宿舍,聽到其他父母恩愛有加,長期生活在「為了你們才沒離婚」聲中的姐弟,還差點認為,全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童年的心理陰影,可能會形成一種「不良圖式」,即對自己和世界產生不理性、不健康的認知,這種負面影響可能會持續一生!
成年後的姐弟,對待婚姻的態度,便是明證:
姐姐,決心遠嫁他鄉,遠離父母;
弟弟對婚姻充滿恐懼,至今單身!
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語,講得很是不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婚姻也是如此。
不同的是,不幸的婚姻,也往往有一個共同點——爭吵不斷,雞飛狗跳。
至今仍清晰記得,三年級那個暑假的午後,我們幾個去小斌家找他玩,剛到門口,就聽到屋裡面男人的怒吼!
小斌父親性情暴躁,且是標準的大男子主義,母親稍有不順,輕則被不分青紅皂白一頓臭罵,重則劈頭蓋臉一頓毒打。
太過嘮叨,飯菜不合胃口等等這些生活日常,皆是他找茬、動手的理由。
放棄抵抗的小斌母親,面對親鄰「為啥不離」的逼問,總是「大義凜然」地回復「為了孩子」!
諷刺的是,成年後的小斌,不僅沒能給母親長臉,反而帶來了不小的負擔。
原來,初中便輟學的他,早早娶妻生子。
對父親,簡單粗暴處理婚姻關係的長期耳濡目染,讓小斌有樣學樣,髒話吐不滿,拳腳洩憤怒。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攻擊行為的產生,通常會受到兩個重要因素的影響——模仿和強化。
簡而言之,大多數攻擊性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習得的。
於孩子而言,往往是看到什麼,便去模仿什麼,成為什麼。
毫無意外,小斌活成了當年他最討厭的樣子,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遺憾的是,他沒有遇到母親那樣願意隱忍的老婆,對方本著事不過三的原則,容忍兩次後,留下一雙兒女,離婚走人!
我想,小斌母親,抱著小孫子時的心情,一定五味雜陳。
她內心深處,或許會對勇敢果斷的兒媳,心生羨慕吧!
去年高考,安徽一考生,在查到自己成績超過一本線80多分後,並未有過多欣喜,而是轉身對母親說了句:「現在可以和我爸去離婚了!」
驚掉下巴的母親,當即否認:「是不是高興傻了,爸媽過得好好的,離什麼婚?」
「你們離婚吧,我現在長大了,能自己照顧自己,別假裝你過得很好了,你們在一起幸不幸福,我比誰都清楚。」
剎那間,母親情緒失控,淚流不止,沒幾天就去辦理了離婚手續。
這一情況絕非個例!
據悉,每年高考過後,婚姻登記處登記離婚的案例都會有所增加。
有數據顯示,北京某區高考結束後的20天內,離婚人數是高考前20天的2.3倍。
「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早就離了」,是他們的共同心聲。
然而,如此痛苦隱忍,一切為了孩子,真會減少對他們的傷害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說到底,貌合神離的婚姻,不過是,父母在表演,孩子在配合罷了。
《為了孩子不離婚》中,有段話講得特別好:
「爸爸媽媽不快樂,孩子也不會開心,爸爸媽媽假裝開心,孩子也在假裝開心;
爸爸媽媽以為孩子是開心的,孩子也以為,自己假裝開心,爸爸媽媽才會開心。」
這群孩子,心理學中,有個專門稱謂送於他們——微笑抑鬱者。
在他人面前表現得若無其事,面帶微笑,內心深處卻極度痛苦、壓抑、絕望,是他們的最大特點。
不難看出,為了孩子不離婚的一大副作用,很可能是在將他們一步步推向「微笑抑鬱症」的邊緣。
既如此,那麼,處於貌合神離狀態下的夫妻,該何去何從,才能將對孩子的傷害降至最低呢?
一,明確婚姻狀態
古語有云:「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
對於亮起紅燈的婚姻,我建議夫妻雙方,首先坐下來,進行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
感情還在,修復有望的,自我反思,良性循環;
感情破裂,修復無門的,不必苦撐,不去勉強。
沒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也沒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婚姻狀態。
明確狀態後,及時做出相應調整,不僅是對家人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
二,不牽扯孩子
楊瀾曾說過:「婚姻最堅韌的紐帶不是孩子,不是金錢,而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長。愛情有時候也是一種義氣。」
深以為然。
蘇芩在《女人越獨立,活得越高級》中提到:即便有新歡,也不要把舊愛說得太過不堪,感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任何「果」,都是兩個人種下的「因」。
由此可見,婚姻不幸,離婚與否,都只是成人間的因果遊戲。
不把孩子牽扯進來,是最大的義氣,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
三,萬物皆變,愛永恆
曾摘獲奧斯卡五項大獎的電影《克萊默夫婦》中,有這麼一幕:
斯特裡普因為丈夫霍夫曼一心撲在工作上,對自己關心不夠,憤而拋夫棄子,離家出走。
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兒子比利,在一次因吃冰淇凌和父親發生爭吵後,惶恐不安。
他向霍夫曼道歉後,又小心翼翼地打探:媽媽是不是因為自己不乖才離開,爸爸會不會也因此而離開?
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霍夫曼,沉思片刻,很快給兒子吃了定心丸:
「媽媽之所以離開,是因為我一直想讓她成為我想要的那種太太,她一直在努力使我開心。當她做不到時,她想和我談談,而我卻只顧自己的事,沒有聽她傾訴……」
「比利,媽媽很愛你,媽媽離開,不是你的原因,是我的原因。」
坦誠相待的同時,又保證了父愛、母愛不會因此而缺席,真的要為這個父親的做法點讚!
或許,霍夫曼向孩子詮釋的道理,值得全天下父母學習,不管你的婚姻狀態如何:
可以不再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但應該永遠是愛孩子的父母。
作者簡介:辰龍。喜歡文字的工科奶爸,用心養娃,匠心寫文,願我的文字,讓你不枉此行。
歡迎轉發朋友圈~
有什麼想法和意見,請給我們留言!
轉載請聯繫後臺
▼更多精彩內容,請長按二維碼▼
《書報文摘》是《書報文摘》報專門打造的官方微信公眾號!
好看的人,都在看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