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最神奇的創造物,在這由高樓大廈與人類組成的森林中,每天都在發生著不同的故事,人是城市的造物主,相反,城市也在塑造著每個人。城市將自己的特性灌輸到每個人身上,每個城市的都各有不同,在《我在香港遇見他》中,我們看到了城市的另外一面——怪奇與靈異。
李嘉從內地來到香港大學求學,拜師著名的精神病學專家陳教授,他第一天就在學校遇到了女孩張叉叉、同學時誠,因為一次偶發事件,他救下了張叉叉,也錯過了申請的宿舍,無奈只好跟隨張叉叉,住進了高街,從此他們三人開始了在這座城市的奇異之旅。
不得不說,李嘉、張叉叉、時誠這三個人的互動實在是太有愛了,善良的人總會與善良相遇,時誠單純,他一開始想要做李嘉的好朋友,敵視張叉叉,可不久兩個人就成了好朋友,張叉叉成了親熱的「my 叉」,而李嘉與張叉叉之間若有若無的情愫,在張叉叉大條又主動的攻勢下,又浪漫又覺得好笑,看到他們三個人的插科打諢,禍福與共,真有一種一家三口+爸x媽小時誠的幸福感。
而和這種溫暖相對照的是片中無處不在的驚悚與靈異,我還蠻喜歡靈異城市這種感覺的,而且真的不!要!睡!前!看!尤其是前五集,片中的高街「屍家車位」、淺水灣這些靈異的地方,都是實地取景拍攝,加上情緒的渲染出色,真是看得人後背發冷。而更讓人有感觸的則是第三個故事《瞳孔異色》,時誠喜歡上了師姐馮珊珊,可是怪異的師姐不對任何人假以辭色,陪伴在她身邊的是一個怪異的娃娃,娃娃的眼睛就如真人一般,看完這幾集,不禁慨嘆,多少人以愛之名,卻只有對別人的控制與禁錮,愧疚與傷害,即使人已經遠離,可是那份痛苦卻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反而得到了強化。比失去自由更可怕的是失去情感的自由,人只能活在無形的束縛之中,劃地為牢,偏偏這種無形的痛苦誰都無法看到,也無從解決。相比起精神病患者,反倒是這些貌似冷靜、實則瘋狂的人們更加可怕。看完這個故事,真的難以說清,究竟是精神病人更可怕,還是那些正常人更可怕。而這兩者之間的間隔,只在一線之間。
香港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可是《我在香港遇見他》這部劇中,卻展現了香港的另外一面——靈異,香港盛產鬼片,我們看過太多這樣的片子,可是這部劇集把靈異貫穿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李嘉與時誠是學生,張叉叉是房產中介,他們身邊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們都有各自的煩惱,艱難地生活,他們住在高街,受傷害卻還要面對周遭的冷漠;他們被病痛傷害,生活落入痛苦的深淵;他們為情所困,坐困愁城。他們又被夾雜在遠比驚悚更加可怕的人生之中,是為人漠視,是求救無門,是被人控制情感,面對這些磨難,每個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在這些驚悚靈異的故事背後,其實都是人性,也照見了內心深處的自我。
李嘉有悽慘的身世,她的媽媽在二十四歲時患上精神分裂症,哥哥同樣在二十四歲時病發,而他也即將跨入二十四歲,等待他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命運呢?面對精神疾病這樣根深蒂固的遺傳基因,他能夠戰勝病魔嗎?即使剛看了11集,我依然覺得他可以,他很勇敢,即使自己有病發的危險卻不逃避,反而報考了精神病學,直面自己的恐懼,他悽苦的童年目睹媽媽的病發,可是這並未讓他變得陰暗,他不相信這個世界有鬼,不懼危險調查真相,他很善良,幫助自己的好友時誠,救助鄰居,他也很有責任心,在不確定自己命運的時候,不談戀愛。這樣的李嘉應該不會再有不幸的命運了。
可是一切又都是那樣的不確定,李嘉老師陳教授的秘密並沒有揭開,每個人都背負著不堪回首的過往,他們都能逃脫自己的命運,戰勝那些過往嗎?
就像電視劇的開頭,開學的教室裡,像模像樣提問的老師可能是由精神病人假裝的,我們並不能一眼看出誰是精神病患者,誰又是正常人,片子開頭與每個故事的結尾都穿插著綠蘋果,而這究竟暗示了李嘉什麼樣的未來與命運呢?在之後的劇集裡,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