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固有的印象當中,「公主」就是「格格」,「格格」就是「公主」。像我們曾經看過的很多清裝電視劇當中,皇帝的女兒基本上不是格格就是公主,所以在我們看來,但凡是皇帝的女兒,那麼就可以這麼稱呼。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清朝的時候,「公主」和「格格」之間卻有著天壤之別。
在看清裝電視劇時,倒是看不出什麼區別。不過在歷史上,作為皇室,整個的等級是相當森嚴的。我們平常所見的「格格」,基本上只要是皇室成員,或者說跟皇室有親戚、血緣關係的臣子,他們的女兒也可以叫做「格格」。所以,「格格」並不一定是皇帝的女兒,也可能是其他身份比較顯貴的女子,像那些親王所生的女兒,便都可以被稱作是「格格」;而公主的話,則是特指皇帝的女兒。
由此可見,「格格」這個身份在當時並不是十分稀有的,真正稀有的是「公主」。不過也要注意,「公主」也是分有等級的——在當時,如果是皇后和皇帝所生的女兒,便可以被稱為「固倫公主」,也就是指嫡親的公主,但是如果不是皇后所生,便不可以享有這一稱呼。當然,在歷史上也有特殊的情況,比如當時令妃的女兒7公主便被乾隆封為了「固倫和靜公主」,後面嫁去了蒙古和親。
所以,只有皇帝和皇后的女兒,或者說皇帝特別寵愛的妃子的女兒,才可能被封為「固倫公主」,其餘的,便只享有「公主」二字的稱呼。所以,現在我們回顧一下我們所看過的清裝電視劇,像最開始的《還珠格格》當中,便把小燕子和紫薇稱作是「格格」,這其實是不正確的,因為她們兩個人都是皇帝的女兒,因此正確的稱呼應該是「公主」,而不是「格格」。
公元1636年,當時皇太極繼位之後,其實是仿照的明朝制度,將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並且規定,皇帝和皇后所生的女兒為「固倫公主」,而妃子所稱女子或者說皇后的養女,都統稱為「和碩公主」。這便是「公主」這一稱呼在清朝時期的由來。
不過,在清朝的時候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有時候地位比較高貴的女性也會被稱作是格格。比如說,當時在康熙時候的蘇麻喇姑,她作為孝莊皇后的侍女,又撫養過康熙帝,整個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大家也比較尊重她,因此,也會稱她為「蘇麻喇額涅格格」。
所以,現在你弄清楚「公主」和「格格」兩個稱呼之間的區別了嗎?總而言之,皇帝的女兒才是「公主」,還是比較好區分的。不過話說回來,這些稱呼也反映了當時的等級制度以及尊卑觀念,作為皇帝的女兒,其實不管自己的母親是皇后還是妃子,她們之間都是平等的關係,只是在當時依舊會被分為三六九等,還是令人唏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