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萬或千萬的珠寶玉石、文玩不少見。但如果我說:「一件筆筒賣出了百萬甚至千萬」,你信嗎?就在紐約蘇富比·2019春拍場上,一件「清康熙 五彩望月詩文筆筒」以380萬元成交。而這,其實已經算是老筆筒裡價格較低的了。
清康熙 五彩望月詩文筆筒
筆筒:一種傳統文化的符號
在翰墨飄香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除了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之外,還包括了很多的輔助文具,如筆洗、鎮尺、臂擱等,即便是放置毛筆的器具,也有筆床、筆船、筆掛等。
清乾隆 茄皮紫鏤空如意筆筒
大維德·2016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1800萬元
出現於明中晚期的筆筒比起這些文具,只能說是一個晚輩。但經過能工巧匠的設計加工,材質多樣、雕鐫精緻的筆筒取代了筆床,成為文人雅士的新寵。
清乾隆 泥繪赤壁圖筆筒
北京東正·2015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成交價:701.5萬元
筆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兼而有之,因此也受到藏家們的喜愛。
瓷筆筒:看胎看釉看畫
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崇禎年間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徵。
御製洋彩 八卦玲瓏旋轉筆筒
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4830萬元
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裡三彩及各種顏色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幹支款。
清康熙 青花釉裡紅聖主得賢臣頌大筆筒
香港中漢·2018年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555.73萬元
雍正、乾隆時期瓷筆筒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此時期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幹支款或堂名款。
清雍正 五彩山水人物筆筒
北京翰海·2012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3450萬元
瓷筆筒除了要看胎、釉質量外,主要看瓷畫的水平和青花的發色。瓷畫水平不同,價格會有天壤之別。
竹筆筒:重時代風格和款識
竹是中國有著特殊文化意蘊的植物,與「梅、蘭、菊」一起被稱為「四君子」,和「松、梅」一起則被稱為「歲寒三友」,文人尤其崇尚使用竹雕筆筒。
朱松鄰制松鶴紋筆筒
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目前最早的是明正德、嘉靖年間朱松鄰制松鶴紋筆筒,採用的是圓雕竹刻工藝,刀法洗鍊剔透,層次分明,起伏多變。
清雍正 施天章刻百工圖筆筒
上海嘉禾·2017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成交價:1173萬元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清代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尤顯北魏浮雕之神韻。
清康熙 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
佳士得·2005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成交價:1140萬元
現今古玩市場多見仿製品,鑑定筆筒是否為名家之作,先看筆筒時代風格,然後是包漿與雕工,最後看款識。
木筆筒:懂材質重雕工刀法
木筆筒主要材質有黃花梨、紫檀、雞翅木、沉香木、金絲楠木、紅木、烏木、櫸木等,以紫檀木、黃花梨木、沉香木等為貴。
明 周制 魚龍海獸紫檀筆筒
中國嘉德·2012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5520萬元
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做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意境深幽,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
清代木雕筆筒則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更纖巧細膩,古樸典雅。
清乾隆 周芷巖刻黃花梨竹石大筆筒
北京保利·5周年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873.6萬元
鑑別木筆筒除要懂材質外,還應注意雕工刀法、工藝水平、年代早晚和時代背景。
象牙、玉質筆筒
以深雕、鏤空和陰刻技法琢制山水人物等紋樣,人物與景色相配,紋飾精緻,層次豐富,布局繁密,立體感強。目前市場較為少見,其價值也很高。玉質筆筒多見於清代,其中白玉筆筒價值最高。
清乾隆 御製白玉溪橋送別圖筆筒
佳士得·2015年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1573萬元
鑑定方法與鑑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也可借鑑竹木雕的鑑定方法,按時代風格、表面包漿、雕工技藝依次鑑定。
清乾隆 碧玉御製《石室藏書》筆筒
北京保利·2009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672萬元
筆筒常年置身案頭,與文人朝夕相伴,既可觀賞,又可把玩。清代揚州竹雕大家潘西風曾在筆筒上以隸書刻款曰:「虛其心,堅其節,供我文房,與共朝夕」。筆筒有如此深邃的文化內涵,怎能不讓人喜愛?
投資需謹慎
圖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 可聯繫刪除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跑贏大盤的王者。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