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電影《奪冠》》已公映多日,據說上映至第18天,累計票房已突破7億元。這也反映出廣大觀眾對中國女排的喜愛。應排球星空相邀,說一點個人對電影的看法。
要說聊女排,誰還比我更有資格呢?腦海中瞬間有了因看到劇透花絮而形成的底稿。比如鞏俐的背影、朱婷坐在牆角的哭泣、白浪酷似其母年輕時起跳進攻的動作,都讓我對《奪冠》有了極高的期待。唯一百思不解的是(包括看完之後)就是為什麼讓黃渤出演陳忠和?哪哪都挨不上啊。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關於描寫女排的影視作品只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拍攝的三部,郭振清主演的《排球之花》;常珊珊主演的《沙鷗》;倪萍主要的電視劇《中國姑娘》。除《沙鷗》因新銳導演張暖昕在拍攝手段有所創新讓這部電影產生一些效應之外,另外兩部影視作品均反應平平,水波不興,甚至已經有很多人都不知道。
究其原因,這種平平的反應實在事出有因。除劇本平平之外,演員名氣也平平,演技也平平,就很難打造出精品。
《奪冠》則不同,拋開「拼搏精神」的主題之外,整個創作班底均是華人影壇拿出手、叫的響的大咖級。陳可辛加鞏俐自不必說,就連幾個鏡頭的配角都是當下活躍在一線的實力派,吳剛、劉敏濤、李現……絕對是電影界的「明星隊」。
片頭拉開,看到「祖國至上」四個字時,我開始感到熱血湧動,按捺不住地拍下了15秒的視頻。但湧動持續了沒幾分鐘便開始降溫,轉折點是從彭昱暢飾演的青年陳忠和出場開始的,一幅怯生生的如剛進縣城的中學生模樣,實在與「金牌陪打教練」對不上號。
儘管一再提醒自己這是經過藝術加工的電影,儘管反覆暗示自己大屏幕上的中國女排是演員演的,但還是不停跳戲,伴隨著劇情的延伸一直跳到結尾,原因很簡單,影片所有的情節和細節我實在實在太熟悉了,幾乎每一個片段都無法找到代入感,不由自主的就要對號入座,不由自主的就想到當年的比賽,當年的她們。
1981年第一次奪冠後,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拼搏》,記錄了奪冠全過程。而此《奪冠》中,雖然最大限度的還原了當年中日決賽的場景,但還是給「內行球迷」留下太多的硬傷。比如10號中國隊員(陳亞瓊)在比賽中竟變成了最菜的下手發球,並且還是左手。1981的那屆日本隊員除廣瀨之外清一色的勾手飄球,而在片中全變成了類似現代的跳飄式。這就很難讓人想到這是「一九八一」年的比賽。
總算等到鞏俐版「郎平」出現了,坦白說並不如想像的那麼神似(有點雞蛋挑骨頭)。雖說走路姿態、臨場指揮等細節都在極力還原,但總體感覺穿著運動服的鞏俐更像一位氣場十足的女企業家,而不是身經百戰的女教練員。看過郎平暫停時的布置戰術都知道她的肢體語言、表情神態是相當豐富的,金句不斷:「對方的發球不是炸彈」有「觀眾再起鬨也不能拽住你手不讓你發球」,有「我也不知道她的球往哪打」。而這些反應她高超臨場指揮藝術的細節在影片中幾乎都沒有體現。
在「和平大戰」這一章節中出現的黃渤版「陳忠和」則像一位不知哪跑出來的油膩大哥,拿著話筒自娛自樂的K起《愛拼才會贏》。要知道,2008北京奧運距今不過十二年,從那時過來的球迷對「黃金一代」幾乎如數家珍,但鏡頭裡的「黃金一代」怎麼看都像一支技戰術稚嫩的二三流球隊。加上「陳忠和」手舞足蹈的搶戲,原本有些悲壯的2008奧運被表達得稀裡糊塗、馬馬虎虎。這還是「黃金一代」嗎?這還是曾在2004年奧運會上演過置之死地而後生,絕對反擊的「黃金一代嗎?」
直到2016年里約真的中國女排出現時,我有些沮喪的心才慢慢被開始拽回,沒錯,朱袁張,小螞蟻,掌柜、小宇宙……這些熟悉的面孔回來了,這才是我們熟悉的中國女排。
不能再「挑刺」了,於我這種「骨灰級」球迷而言,其實應該明白關注的並不是票房和上座率,而是早已融進血脈裡,不離不棄的女排情結,是一場場令人血脈賁張,盪氣迴腸的經典戰役,也是一種鼓舞,一種力量,這些情懷怎麼可以用「像不像」和票房衡量?
於是我在勵志版觀後隨筆寫道:「用微笑面對蹉跎,看我光明和磊落……不害怕折磨,因為熱愛才值得,風雨過後的灑脫,如出一轍的你我,穿越過生命之河」這是《奪冠》的片尾曲《生命之河》。
感謝中國女排帶給我們四十年的感動,光榮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