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藥《滇南本草》之(二百二十八)向日葵

2021-03-04 大理華彬健康之都

詩詞賞藥

《嘆葵花》唐.戴叔倫

今日見花落,明日見花開。

花開能向日,花落委蒼苔。 

自不同凡卉,看時幾日回。

藥談趣事】

一位名叫克麗泰的水澤仙女非常愛慕太陽神阿波羅,每天一到日出,她便望向太陽。可是,阿波羅連正眼也不瞧她一下。後來,眾神憐憫她,把她變成一大朵金黃色的向日葵。她的臉兒變成了花盤,永遠向著太陽,每日追隨他,向他訴說她永遠不變的戀情。


百科識藥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 別名丈菊、朝陽花等,為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高大草本。莖高達1-3米,被白色粗硬毛;葉互生,心狀卵圓形或卵圓形,頂端急尖或漸尖,有三基出脈,邊緣有粗鋸齒,兩面被短糙毛,有長柄;頭狀花序極大,徑約10-30釐米,單生於莖端或枝端,常下傾;總苞片多層,葉質,覆瓦狀排列,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尾狀漸尖,被長硬毛或纖毛;舌狀花多數,黃色,不結實;管狀花極多數,棕或紫色,有披針形裂片,結果;瘦果倒卵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1.5釐米,常被白色柔毛,上端有2膜片狀早落冠毛;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功效用法


向日葵的果實(向日葵子)、向日葵的葉(向日葵葉)、花(向日葵花)、花盤(向日葵花盤)、果殼(向日葵果殼)、根(向日葵根)、莖內髓心(向日葵莖髓)均可入藥。

 

向日葵子透疹,止痢,透癰膿。用於疹發不透,血痢,慢性骨髓炎;

向日葵葉降壓、截瘧、解毒。用於高血壓、瘧疾、疔瘡;

向日葵花用於肝腎虛頭暈;

向日葵花盤清熱平肝,止痛,止血。用於高血壓病,頭痛,頭暈,耳鳴,脘腹痛,痛經,子宮出血,瘡疹;

向日葵果殼治耳鳴;

向日葵根清熱利溼,行氣止痛。用於淋濁,水腫,疝氣,脘腹脹痛,帶下,跌打損傷;

向日葵莖髓清熱,利尿,止咳。用於淋濁,白帶,乳糜尿,百日咳,風疹。

 

偏方:治肝腎虛頭暈:鮮向日葵花30克。燉雞服。

相關焦點

  • 雲南原創醫藥主題歌曲《滇南本草蘭茂贊》以歌聲宏揚「布醫蘭茂...
    滇南本草,是雲南滇醫藥的寶典,由雲南嵩明人,蘭茂醫家編著。詞作者的祖父是貴州中草藥醫生,20世紀20年代來到雲南玉溪,以貴州中草藥和滇南本草的草藥結合,留下了許多珍貴資料。外公,舅舅對雲南玉溪地區中草藥的藥理也非常熟悉,保存,收集資料傳承下來。滇南本草比李時珍本草綱目早142年,記載了544種滇南本草的藥性,標本。雲南是世界著名的植物王國,藥材天堂,天然植物基因庫。
  • 藥香之《本草綱目拾遺》(下)
    安息香,載於唐代的《新修本草》,是安息香科植物青山安息香或白葉安息香的樹幹受傷後分泌的樹脂,有開竅闢穢、行氣活血的功用,臨床多用於卒然昏迷、心腹疼痛、產後血暈等症。第7回,寶釵在敘述「冷香丸」的配伍時,除了四時之花和水外,也曾說和尚給了一包「異香異氣」的末藥作引子,指的就是某種有止咳化痰平喘的芳香藥。至於《紅樓夢》中所描寫的玫瑰露、梅花點舌丹、十香返魂丹等中成藥,都與中醫的芳香類藥有著不解之緣。
  • 每日識藥(第三十八期):千裡光
    本草集錦:《本草圖經》:與甘草煮作飲服,退熱明目……花、葉:治眼有效。《本草綱目》: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   《滇南本草》:洗疥癩癬瘡,去皮膚風熱。   《本草拾遺》:主疫氣,結黃,瘧瘴,煮服之吐下,亦搗敷瘡、蟲蛇犬等咬傷處。地理分布:  生於路旁及曠野間。產我國南北各地。
  • 蒲公英(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孛孛丁菜、黃花苗、黃花郎(《救荒本草》),鵓鴣英(《庚辛玉冊》),婆婆丁(《滇南本草》),白鼓丁(《野菜譜》),黃花地丁、蒲公丁、耳瘢草、狗乳草(《綱目》),奶汁草(《本經逢原》),殘飛墜(《生草藥性備要》),黃狗頭(《植物名實圖考》),卜地蜈蚣、鬼燈籠(《草木便方》),羊奶奶草(《本草正義》),雙英卜地(《貴州民間方藥集》),黃花草、古古丁(《江蘇植出處《本草圖經》
  • 緣聚本草,此情可待成追憶
    《本草述》:虎杖之主治,其行血似與天名精類,其療風似與王不留行類,第前哲多謂其最解暑毒,是則從血所生化之原以除結熱,故手厥陰之血髒與足厥陰之風髒,其治如鼓應桴也。方書用以療痙病者,同於諸清熱之味,以其功用為切耳,然於他證用之亦鮮,何哉?方書用以治淋,即丹溪療老人氣血受傷之淋,亦以為要藥,於補劑中用之矣。謂虛人服之有損者,與補劑並行,其庶幾乎。2.《名醫別錄》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結。
  • 《本草中華》紀錄片
    對於數千年前的中國人來說,食與藥並沒有太大的分別,這些源於自然的產物,既可充飢,又能保健療疾。這些日常可見的本草和藏於本草背後的藥人都有哪些別具滋味的故事?嘗藥中《五味》,品百味人生。本草中華 第3集 步履 http://www.iqiyi.com/v_19rr8oy58g.html現代醫學誕生至今僅百餘年,因而在過去的上千年歲月裡,華夏民族是在中醫藥的滋養下綿延生息的。 因此,要延續一個民族並使之發展壯大,中醫藥自有法寶。
  • 每日識藥(第一百四十二期):木槿
    (錦葵科)鐺鐺鐺,又到了每日識藥。這一次小編要介紹的是木槿,不知道你是否和小編一樣認為這是個很好聽很有詩意的名字呢?她不僅名字好聽,她的相貌更是美麗至極。是不是迫不及待想目睹她的真容了呢?不妨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王家葵《本草博物志》:用現代科學知識解析本草歷史上的疑案
    唐《本草拾遺》記載「時人謂藏卵為黿子」這句話我不止一次讀過,卻從來沒有去深究「黿子」(黿子即鱉子)的來歷。此文讓我明白,家葵的《本草博物志》不是「地方志」「植物志」一類的書籍,而是一部關於本草學術研究的隨筆,系作者研讀本草時解困理惑的心得匯集。「志」者,記事之文著也。本草博大精深,不僅關聯其他許多自然科學知識,也涉及中國古代文化。該書以隨筆體裁,記下本草中廣博諸事,故名《本草博物志》。
  • 賣藥老頭和他的蛇蓮
    有一個人出100塊錢,他就賣了,旁邊人問他,那你接下來怎麼賣藥,他說我估著賣嘛。之前在藥大博物館裡面看到一些古老的秤,比如琵琶秤等,他們表達了古人的智慧,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就能很精確的稱量藥材,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當時也想買的,老頭說,不行,我已經答應前面那個人了,其他人不買。反正也不懂古玩,所以我們來看他挖的蛇蓮吧。
  • 紀錄片《本草中國》分析
    【標題範例】天·地·人藥與人中藥畫卷中的中國文化靈與情:在本草的年華裡相遇【紀錄片分析範例】本草有靈  中華有情                ——紀錄片《本草中國》藝術風格分析作為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跨平臺播出的紀錄片以及中國首部反映中醫藥文化的系列紀錄片
  • 《羋月傳》裡娘娘吃的藥真的靠譜嗎?
    專家介紹:土茯苓屬於常用藥,在治療風溼、拉肚子、清熱祛溼、腳氣等方面有不錯的效果,且有解汞毒的效果,而在古代,汞出現得比較早,從邏輯上推斷,劇中可能就是用土茯苓解汞毒。  專家介紹:大蠍子草在《滇南本草》中被稱為掌葉蠍子草,大蠍子草有毒,羋月放嘴裡嚼,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不過,根據藥典的記載,大蠍子草確有止疼的作用,入藥有散瘀、止血、安神的效果。
  • 趙學敏與《本草綱目拾遺》
    王東梅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簡稱《綱目》)雖被譽為「集本草之大成者,無過於此矣」,然該書尚存錯誤和遺漏。為使《本草綱目》趨於完善,清代著名醫學家趙學敏曾撰輯一部更正和補遺《綱目》的力作——《本草綱目拾遺》(簡稱《拾遺》)。趙學敏(約1719—1805年)字依吉,號恕軒,浙江錢塘(杭州)人。
  • 一部中醫藥文化紀錄片,一場中醫藥文化盛宴---《本草中華》
    開篇,《本草中華》以「相傳」為主題,帶著觀眾去結識了只存在於海拔3500米以上高原的冬蟲夏草、被稱作「卻老子」的枸杞、由14味本草煉成的益安寧丸,以及可「透皮給藥」的少林黑膏藥。除科普基礎知識外,這些本草背後的中醫藥人將種植、獲取、煉製手藝代代傳承的故事,才是這部紀錄片更想傳遞給觀眾的。
  • 木香(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本草經疏》:肺虛有熱者,慎毋犯之。元氣虛脫及陰虛內熱,諸病有熱,心痛屬火者禁用。2.《得配本草》:臟腑燥熱,胃氣虛弱者禁用。各家論述1.《藥類法象》:木香,除肺中滯氣,若治中丁焦結滯,須用檳榔為使。2.《湯液本草》:木香,《本經》雲,主氣劣氣不足,補也;通壅氣導一切氣,破也;安胎健脾胃,補也;除痃癖塊,破也。與本條補破不同何也?
  • 紀錄片《本草中華》: 一場中醫藥文化與年輕觀眾的深情對視
    與《本草中國》略帶悲愴、苦澀沉重的格調不同,《本草中華》以「療愈生命的中國智慧」為主題,以溫暖治癒的筆觸,娓娓講述了一個神秘而充滿生命力的中藥世界、一份蘊藏在藥草幽香中的匠心與傳承、一段早已融入中國人生活的中醫藥文化。如果說《本草中國》如同涓涓細流,沁人心脾,那麼《本草中華》則如同一劑良藥,安神養心。
  • 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沒有藥能比過這味「還魂丹」!
    武俠劇裡經常出現能起死回生的藥叫做「還魂丹」。然而我們現實中也有一味藥被稱為「還魂丹」。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一位本草就是續斷。續斷又名和尚頭,為川續斷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續斷的乾燥根,其性微溫,味苦、辛;歸肝、腎經。原名「還魂丹」,它是一味補肝腎、續筋骨的常用藥,之所以名曰「還魂丹」,是傳說用它有起死回生的奇蹟。
  • 楹聯同題:華夏本草 主評鄂明爾
    2.徐斌恆  天津河東傾全國力,經十年功,融古貫今,廣博豐盈新本草;集各族方,收千味藥,識真辨偽,濃繁浩瀚大工程。簡評:對仗工穩,語意連貫;廣博浩瀚,禮讚新本草大工程。 3.黃孟煒  浙江溫州百草千花,經冬歷夏,追源溯本資橘井;三山五嶽,後俊前賢,慕德弘恩祀神農。
  • 【每日一味藥】蘇子
    具有降氣,消痰,平喘,潤腸之功效。常用於治療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等症。 2、治氣喘咳嗽,食痞兼痰: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上三味,各洗淨,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餘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吸用,不宜煎熬太過。若大便素實者,臨服加熟蜜少許,若冬寒,加生薑三片。(《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