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難以理解的惡意——瑞靈頓街驚魂

2021-01-08 不想被抄襲註冊的號

最近看了一部犯罪類的英劇——《瑞靈頓街驚魂》,該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由蒂姆·羅斯——《海上鋼琴師》的男主角主演。劇中多次採用了倒敘的手法講述事件經過,男主角Cristie又老又禿,他謊稱自己懂流產手術,騙取鄰居年輕夫婦TimothyEvans和Beryl的信任,殺害鄰居妻女並嫁禍給鄰居TimothyEvans,最後鄰居TimothyEvans被指控殺害妻女受絞刑而亡。他通過謊言騙取其妻子Ethel和眾多年輕女性的信任,將她們勒死並藏屍在院子地下、房子地板下和牆內,甚至收集她們的陰毛。在瘋狂殺人後,他自我放棄,遊蕩於街上。滿屋的屍體最終被新搬來的鄰居發現並報了案,他被捕入獄。在受絞刑前,他僅承認自己殺害了那些年輕女性,但是拒不承認殺害了鄰居那未滿周歲的女兒。若干年後鄰居TimothyEvans的罪行被皇家赦免,但判決並未正式撤銷,他的家人仍在為還其清白努力。整部劇節奏緩慢,氛圍渲染的情節較多。但是與其他渲染懸疑氣氛不同的是,該劇一開始就展現了男主角的怪異,他喜歡撒謊,喜歡騙取年輕女性的信任,夜裡經常去酒店找陪酒女親熱,他總是展示自己年老體弱的樣子讓別人誤以為他是弱者,還總拿自己參戰和當過儲備警察的事情博取別人的尊敬。他明確地展示了偽君子比真小人更壞這一論點。

事實上該劇看完後最讓人心驚的是全劇並沒有交代他殺害這些年輕女性甚至嬰兒的原因,而這部劇竟然還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最後小編的理解只能是他人性中令人難以理解的惡意。延伸一下,很多時候犯罪事件一出,人們就會開始討論犯罪者的意圖,被害者的誘因,理清前因後果確實對還原事件真相有幫助。但是有些案件如果涉及一些敏感因素而又實在找不到犯罪者的意圖的時候,人們就會傾向於在被害者身上找原因,軟柿子通常又比較好捏,於是很多特殊敏感的案子裡受害者在案件調查過程中又遭受了一遍傷害,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聯想到最近的「湯蘭蘭案件」,實在感慨頗多。對於傳媒,如果沒有實際證據,僅僅憑藉許多主觀上的疑點,就大做文章要求受保護的受害人出面還原案件,實在是有欠考慮。有時候,有些人性之惡你可能想都想不到。正如瑞靈頓街驚魂一案,殺人者的犯罪原因甚至至今未明,你怎麼就能確定你幫助的是受害人。退一萬步講,就算他們真的蒙冤,那也應該訴之法律。儘管不是毫無缺點,但是法律是現今我們維護自身權利的唯一武器。

相關焦點

  • 《瑞靈頓街驚魂》瑞靈頓街10號的惡魔
    瑞靈頓10號,一座同樣陰森昏暗的房子...三集分別以Ethel、Tim和兇手Reg作為標題,英劇一貫的細膩和慢熱又一次體現在這部節奏緩慢的劇中,第一集壓抑而沉悶,反覆出現的迷霧街道,秋風蕭瑟的季節,色調極其蒼白單一,就如同Tim Roth扮演的Reg那般了無生機,枯燥乾癟。
  • 《瑞靈頓街驚魂》反客為主
    主人公即兇手John Christie﹑他的妻子Ethel及鄰居Timothy Evans都住在瑞靈頓街10號裡,三人的視角分別對應一集。十年間,John Christie在自己的公寓內謀殺了包括妻子在內的大約八名女性。在他搬家後,有人在廚房裡發現了被隱藏的屍體,於是警方找到並逮捕了他。而在此之前,他誘導Timothy承認了那原本是John犯下的殺人罪,自己卻成為了那起案件的「目擊證人」。
  • 《瑞靈頓街驚魂》不是影評!
    關於英劇瑞靈頓街兇案 一直喜歡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或是劇集,就好像我在觀影過程中產生的所有情緒都有所支撐和可發洩的途徑,一般看完藝術加工後的產物再去網上找關於現實的報導或是紀錄片,對比真實的人物,演員本身以及我腦中對兇手的素描,那種輕微變態的滿足感,仿佛我是事件的旁觀者或已經跟隨兇手經歷了一切。。。
  • 《瑞靈頓街驚魂》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兇殺案
    《捉迷藏》與本片無關,略去不表,以下是觀《瑞靈頓兇案》的一點感觸,有劇透,慎點。不能稱之為bug的bug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原本解釋不通,是bug,但是又因為是真實的案件,經過實踐檢驗的bug也不能算是bug。1. 屍臭問題劇中藏屍地點一共有三處:1)花園,採用的是土埋的方式。
  • 《瑞靈頓街驚魂》.
    第二顆星是給nico的 不是衝著nico的顏值 在第一集時候我就放棄了 網上找不到資源還特地充了優酷會員 reg死有餘辜 活該 連環殺人兇手真的可惡 最後 遠離禿頂眼鏡男 剛剛在短評裡面看見有人誇tim這個角色遊刃有餘 真的很開心 因為我覺得nico的演技真的可以 在肥瑞的瘋狂日記中就看出來了 但是這個殺人兇手的演技 嗯 怎麼講呢 感覺他就是一直在用下一秒就可能斷氣的語氣說話 聽得我很吃力
  • 《瑞靈頓街驚魂》廢除死刑
  • 《瑞靈頓街驚魂》本劇實在浪費好材料
    故事是好故事,可惜沒講好,理解這一類「真實事件」不宜過分渲染,可完全流水帳兼且極度晦澀不清太過浪費材料!不能引起更多深思!豆友「antelope」寫的bug正是我同樣無法理解的,因為「真實事件」,我只能解釋成妻子屍臭不明顯因為當時的溼冷天氣以及周圍環境髒亂差,但很牽強。
  • 《伊阿索密碼》:孤船驚魂,人性驚心
    文/赤葉青楓6月下旬上映的諸多新片中,《伊阿索密碼》不僅是為數不多的驚悚懸疑電影之一,而且還憑藉少見的復古黑白色調顯得獨樹一幟——畢竟,近幾年的國產電影中,只有《八月》、《冬》等屈指可數的文藝電影採取了黑白色調的方式呈現,而對於商業電影而言,《伊阿索密碼》則更是其中的鳳毛麟角之作
  • 東野圭吾《惡意》直逼人性的十句話:深深的惡意,來自深深的嫉妒
    人性是我們永遠猜不透的謎,這世間有很多的事讓我們都唏噓不已,可是它就真實的存在著。在東野圭吾書中能夠讀到太多現實生活中的東西。不需要你動多少的腦子也能夠看懂,所以比起其他人來講,東野圭吾的書更像是一種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良藥,而且書中的句子直擊人心。
  • 《瑞靈頓街驚魂》一張包著火的紙
    印象中就是霧蒙蒙陰沉沉的節奏。我是偶然間打開的這部劇,有段時間迷上了英倫腔。可是,看了之後,心裡壓抑的憤恨得吃好幾個冰淇淋才能稍稍化解。故事從一個女人去找丈夫開始,她是個其貌不揚,有點矮帶著眼鏡的男人。當第一發現他丈夫的不軌蹤跡,她的隱忍就將這個禍害的火團包上了紙。我記得特別清楚的就是當失蹤受害者的丈夫明明已經發現了受害者的大衣時,這個女人卻主動說是她自己的,為兇手打掩護。
  • 碾碎青春「芳華」的,是人性的「惡意」與權力的「霸凌」
    (黃軒)、何小萍(苗苗)的命運是令人唏噓的,因為人性的「惡意」與權力(於何小萍而言是宿舍內女生團體的冷暴力)的「霸凌」,他們的青春「芳華」被碾碎。正因如此,他對心儀的愛人林丁丁的表白招致禍端,換來了他人的惡意揣測。林丁丁的「落井下石」並不是一種道德淪喪,問題根源在於她是一個普通人。她可以忍受生活中凡夫俗子的小毛病,卻無法接受「活雷鋒」劉峰正常的七情六慾。
  • 人性中的惡意:見不得身邊人過得比自己好
    有一種惡意往往來自身邊的人:同學、朋友、親戚,甚至是兄弟姐妹和伴侶。你過得比我好,我嫉妒甚而怨恨。你過得比我慘,我暗喜且看笑話。01 這種惡意是與生俱來的,都說孩子像一張白紙,在我孩提時就遭遇過這種惡意。
  • 反面案例:在現實中,曾經發生過8個讓人難以理解的糟糕惡作劇
    可能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做過惡作劇的經歷,像每年4月1日的愚人節,更是讓人們進行瘋狂的惡搞,但凡事都要有一個度,如果自己的惡作劇太過另類,用這樣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那麼最後反而會收到不好的效果,甚至嚴重者有可能會丟掉生命,也許你認為這樣說有些誇張,那麼今天小編來說說反面案例
  • 《電鋸驚魂》人性的考驗,如何抉擇成了最大的難題
    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說的是另外一個類型的恐怖片,這部恐怖片就是《電鋸驚魂》,這是個系列電影,當初每當上映後,反響都是非常好的,《電鋸驚魂》共計8部,這樣的數量可以說相當的不易,因為需要不斷的編劇,還需要去不斷的創新,相當的難能可貴。而未來應該會出現第九部甚至更多,這個系列電影確實相當的棒!
  • 《樹下驚魂》-黑色幽默下的人性荒唐與失控
    《Under The Tree,樹下驚魂》代表了冰島參加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一棵樹,一隻貓,使兩個家庭被搞的雞飛狗跳的,看似輕鬆笑料百出的一部電影,實際上用黑色幽默來表現出人性的荒唐與失控。被掃地出門的他只好回到老家依靠父母,但沒像想到母親Inga也和鄰居處於紛爭中,父親與他最後更是捲入了這場風暴之中。如同片名《樹下驚魂》,劇情起源自Atli老家的樹遮蔽了鄰居的陽光,因而相互彼此不滿。 再因為誤會與成見,開始互相傷害,兩敗俱傷,結局更是讓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