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網絡暴力、煽動網絡暴力 我們要堅決說不

2021-02-06 央視新聞

成都女孩小吳的柯基犬被「摔死」事件被媒體披露後,引發廣泛關注。

雖然現在有些事情還有待進一步釐清,但一場「網絡報復」已經開始:涉嫌蓄意摔狗的當事人何某多個住址被曝出,其借貸糾紛、夫妻雙方工作單位、社保資料、車牌號碼,甚至懷孕期間在醫院建檔的資料都被挖了出來,家門口被扔垃圾、噴油漆,何某的照片甚至被PS為靈堂照片等。

1月15日,因到何某家小區討要說法,一位來自北京的女士被行政拘留6日。

不止這一事件,近日,一張上海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公示的截圖刷爆朋友圈。公示名單裡一位女教師繆某被挖出之前曾打醫生,遭到網絡一片聲討。日前,她自己在接受採訪時坦言自己打人錯了,但網絡流言也讓她很受傷。

一起摔狗事件點燃了公眾的憤怒情緒,也讓一場「網絡報復」行動就此拉開帷幕。無論是在虛擬空間還是在生活居所,當事人何某都無處躲藏,只能承受一波又一波的咒罵和批判。無獨有偶,上海女教師也不得不為自己此前毆打醫生的魯莽付出代價,承受網絡暴力的一次次討伐。

近來,這樣的案例遠不止這幾個,很多情況甚至是事實還沒有完全弄明白,網上聲討之聲就已經鋪天蓋地,一些自媒體甚至煽動網民進行聲討,支持進行人肉搜索,為網絡暴力推波助瀾。這樣的「以暴制暴」真的合理合法嗎?冷靜以對,我們究竟該怎樣尋求正義?

毫無疑問,對於摔狗事件,任何一個有同情心的人都會出離憤怒。如果這隻狗確為何某蓄意摔死,她無疑應受到相應的懲處並賠償損失。然而,在一個法治社會,任何人都不應當隨意扮演「法官」或執法者的角色,每一位公民也只有在法庭之上才有被審判的資格。何某的行為,無論如何都不該成為網絡暴力粉墨登場的理由,更不應給人肉搜索、曝光身份信息等違法行為以藉口。

如果何某確實是蓄意摔死狗,有人可能會說,當前的法律無法懲處何某這種的「惡行」,因此非常有必要「伸張正義」。的確,我國目前尚無一部專屬動物保護的法律,當前的法律規定也很難對何某做出嚴厲懲處(如果這隻狗確實是她蓄意摔死),但這並不是網絡大軍揮師而上,用自己的違法行為「替天行道」的理由。事實上,關於保護公民信息等隱私和杜絕網絡暴力,我國法律早就有相關規定。以「正義」之名行違法之實,更是對法律和社會規則的踐踏,對這個社會的殺傷力更大,更不可取。如此言論並非紙上談兵,誇誇其談,試問如果衝破現有規則去處罰當事人,誰去把握事情的度?一旦罰之過度又該由誰來負責?

在事件不斷發酵的進程中,某些網絡大V甚至不斷煽動,網友積極參與,希望用法外的手段制裁當事人並伸張所謂的網絡正義。一些網絡大V聲言支持人肉搜索,並表示「僅此一次,下不為例」。我們必須明白,法律從不講「僅此一次」,也並不承認「下不為例」。違法行為是一條紅線,無論事件的起因聽上去多麼合情合理,都改變不了「不合法」的現實。網絡大V攜自己對粉絲的影響力,把自己置於仲裁者的位置,實在是無知且自負,何其荒唐!這樣的鼓譟和煽動,都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此番表態「僅此一次」,下一回誰又能真的做到「下不為例」?出了下一次,誰負其責?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近年來許多新聞事件都曾出現反轉。網絡暴力一旦走出牢籠往往無法收手,直到事件出現反轉時,許多網友方覺後悔。誰能確保自己所了解的就是事件的真相?當網絡暴力一擁而上時,當事人往往無法像在法庭上一樣為自己辯護,這樣的暴力真的能催生「正義」嗎?

當然,我們必須明白,法治社會不等於完美社會,這個世界並非完美,也不會有一個完美社會。法律的裁決無法讓每一個人都百分之百滿意,更無法讓所有人都獲得心中百分之百的公平。但法治社會的美好之處就在於,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給每個人以公平辯護的機會,最大限度尋求正義,最大可能在現有規則之下達成共識。而且,法律的可貴之處也在於它會不斷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最終引領人的行為。法律並非僵化,法律完善只有進行時。正因如此,當法律尚不夠完善或無法滿足人們期待的時候,我們應當給法律以時間,給法治以信心,讓新情況成為完善法律的推進劑,而不是急不可耐地繞開法律,輪起大棒追求自己心中那個所謂的樸素正義。假若人人都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對規則不滿就拋棄規則,社會就將回歸叢林法則,最終沒有人會成為贏家。

一切的憤怒,都不是網絡暴力的理由。一切的所謂追求正義,都應當在法治的軌道下運行。面對網絡暴力和煽動網絡暴力的行為,我們的立場就是反對,堅決反對,旗幟鮮明地反對。無論看上去多麼合乎情理,網絡暴力都將永遠無法催生正義。

文丨央視評論特約撰稿 王健

監製/楊繼紅  主編/王興棟

編輯/孫毛寧

©央視新






相關焦點

  • 江歌侮辱誹謗案宣判,對網絡暴力說「不」
    就媒體公開的案件經過來看,譚斌所實施的侵害江歌母親名譽權的行為都是通過網絡發文的方式實施的,屬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網絡罵架」,或者說「網絡暴力」的範疇。但是,我們經過檢索過往的判決,看到很多其他的類似糾紛都是通過民事訴訟的方式解決的。但是何以本案會通過刑事判決的方式產生結果,還引來了央視新聞的評論呢?。
  • 又一條鮮活的生命離世,是時候,堅決和網絡暴力說「不」了
    雖然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遲早要面對的事情,但是在這件事上選擇插隊的人,一定是遭遇了我們無法想像和體會的困境,才會選擇用這樣一種決絕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三浦春馬 10年前給自己的一封信早前,因為替合作過《行騙天下JP》的演員「東出昌大」的「出軌事件」發聲,「三浦春馬」遭遇了大量的網絡暴力攻擊。
  • 網絡暴力的千言千語
    今天我們來談談網絡暴力一個人一句話,兩個人兩句話,三個人三句話,那四個人,五個人,六個人呢?何老師在「朋友請聽好」中談網絡暴力:「誇獎的話可以脫口而出,詆毀的話要三思而後行」。 網絡暴力是指用言語、圖片、視頻等形式在網絡上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屬於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
  • 約翰尼德普前妻遭遇網絡暴力,聲稱是德普煽動策劃
    據外媒8月31日報導,好萊塢影星約翰尼·德普正面臨新的法庭指控,稱他「帶頭」發起了一場針對前妻艾梅柏·希爾德的網絡暴力行動,以挽救自己的職業生涯。據艾梅伯提交的文件稱,德普在倫敦高等法院的家暴戰中,通過安排,讓她被網絡暴力淹沒。
  • 網絡暴力對青少年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這些網絡輿論的初衷往往是好的,但一些不理智的言行會使網民的情緒受到煽動,對當事者產生極端的負面輿論評價,影響到其正常的工作生活。  比如,較早的發生在2006年的「高跟鞋虐貓事件」,眾多網民在憤怒之餘搜索虐貓者姓名、工作、家庭地址等相關信息,並對其進行言語辱罵。自此之後,網絡暴力一發不可收拾,梅根事件、安陽女醫生死亡事件,今年10月14日韓國影星崔雪莉自殺事件,背後都有網絡暴力的推手。
  • 鳳言鋒語|看不順眼就要網暴TA?莫要成為網絡暴力「遞刀者」
    群氓的精神沒有領袖,卻更容易輕信;沒有信仰,卻更容易被煽動。 慶幸的是,現實世界並沒呈現出他所描述的無序失衡;可不幸的是,網絡虛擬空間的「群氓現象」早已屢見不鮮,並逐漸演變成一場場具有高度攻擊性的「群體狂歡」,充斥著暴戾、荒唐與不理智的野蠻色彩。
  • 「網絡暴力」泛濫 哈裡梅根夫婦退出「朋友圈」
    據了解,這對夫婦因他們在社交媒體上遭遇「仇恨」言論而感到失望,梅根曾談及她因網絡暴力而「幾乎無法生存」的經歷。報導指出,自遷居美國以來,薩塞克斯公爵夫婦對社交媒體的潛在危險越來越直言不諱。現年39歲的梅根曾說,她是「世界上遭受網絡暴力最多的人」。在2020年美國《財富》雜誌舉辦的一次視頻峰會上,梅根說,社交媒體用戶就像「吸毒成癮的人」。
  • 別讓自己成為網絡暴力的推手
    之後,關於她的姓名、住址、手機號、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在網絡流傳,有關她的一些流言蜚語也在散播,甚至有人根據她的活動場所,對其進行人身攻擊,讓患者及其家屬造成不小傷害。不過,我們欣慰地看到,後來輿論導向得以扭轉,從讓姑娘「社會性死亡」到加油鼓勁,聽到更多包容的聲音,更多的網友在譴責暴力、聲援女孩,善良和理性最終戰勝了惡意和戾氣。
  • 我們該共同抵制的是網絡暴力
    肖戰工作室轉發肖戰被非法利用信息網絡案代理律師的微博,呼籲所有正遭受網絡暴力的人依法維權,如有必要願意提供法律援助。依然先梳理一下:眾所周知,肖戰被非法利用信息網絡案這一刑事案件尚在調查處理中。可以說也不僅是近日,一直以來網絡不乏有博主宣稱自己受到肖戰粉絲網暴,有的聲稱退圈,有的聲稱憤而揭竿而起。代理律師受肖戰方所託,堅決反對和抵制一切網絡暴力行為,並主動聯繫宣稱遭受其害的博主,願提供法律援助,支持依法維權。
  • 90後小花掛素人煽動網絡暴力,網友:活得很自我,但也沒關係
    前有楊紫郭採潔,後有虞書欣,她們都曾經在微博上轉發素人的微博,由此導致粉絲們下場幫正主說話,有時候甚至造成了網絡暴力。而明星究竟可不可以掛素人?大眾對這種行為的看法又是如何?被轉發微博的素人們遭受了熱依扎粉絲們的網絡暴力,言語之中不乏有汙穢之聲,故而也引起了大批網友的不滿。
  • 《三十而已》張月微博評論淪陷,請理智追劇,網絡暴力多可怕
    為什麼這麼說?看這部劇的人太多,以至於眾多網友傻傻分不清,林有有這個小三形象輕而易舉的就把億萬影迷帶入到了劇情中,成功的被林有有帶入到了角色體驗裡。以至於跑到其微博下破口大罵,傷風敗俗,完全搞不清楚林有有和張月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只不過是一個角色,一個演員所飾演的角色而已。
  • 網絡暴力導致明星死亡,如何抵制網絡暴力,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網絡上,人麼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與其他人一起分享知識。但是就是有一些沒有素質的人,利用網絡這個平臺,惡意辱罵詆毀他人。這種情況我們都把它叫做網絡暴力。說起網絡暴力,那可謂人人皆知。很多人都經歷過網絡暴力的辱罵。而那些天天在網絡上扣鍵盤辱罵他人的人在現實裡又會裝出一副良民的樣子。讓人十分的無語。
  • 張曼如(小小如):對網絡暴力說不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我們都成為了信息的生成者和傳播者。一旦偏離了理性的軌道,也很容易成為網絡施暴者。尤其在近幾年,網絡暴力所引發的惡劣事件更是頻頻發生。前不久的S10比賽中,職業選手小花生因為發揮失常就遭受了網絡暴力,甚至被假粉絲應援送花圈。而這樣的受害者,還有很多很多。
  • 又是因為網絡暴力自殺?網絡暴力多可怕,遠比你想像得要嚴重!
    網絡暴力,指由網民發表在網絡上的並且具有「誹謗性、誣衊性、侵犯名譽、損害權益和煽動性」的社會現象,是一種不健康的網絡環境。在去年,不少明星紛紛公開發聲譴責過網絡暴力,其中包括著名歌手那英也發文勸網友們要善良。
  • 竇靖童談網絡暴力:盤點遭受過網絡暴力的明星們
    「要有強大的內心,根本不在乎別人說什麼」。她還在Instagram貼出與愛貓的合影,寫道:「我愛你,要快樂地好好活著哦,對不起了。」5月23日下午,其所在事務所宣布她去世的消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木村花也是網絡暴力的受害者之一。那麼,網絡暴力的危害有哪些呢?
  • 網絡暴力者終將受到處罰
    之前有關於Lofter下架的微博熱搜,本來是軟體更新數據,暫停下載與使用,但某些不懷好意的人故意引戰,說app下架是肖戰粉絲舉報平臺導致的,煽動網友攻擊肖戰。為此,肖戰先生委託的王小豔律師做出了聲明。作為肖戰先生委託的律師,我們將收集相關的犯罪證據,配合公安機關打擊網絡犯罪行為,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網友評論:明白LOFTER用戶的心情,但是同時請部分深愛LOFTER的用戶不要成為某些別有用心人士用來造謠攻擊的工具。
  • 德國警方開展打擊網絡暴力行動
    新華社柏林6月6日電(記者田穎)德國6日迎來第四個全國打擊網絡暴力行動日。從當天清晨開始,德國13個州的警察局共執行38次行動,對在網際網路上散布仇恨、侮辱、恐嚇言論的嫌疑人採取搜查住所、審問等行動。德國聯邦刑事警察局當天在官網上發布公告說,這些嫌疑人在網際網路上發布仇恨言論,包括煽動公眾犯罪、反猶、侮辱人格等言論。此類行為量刑可最高判處5年監禁。聯邦刑事警察局在公告中說,針對網絡暴力犯罪的聯合行動已經收到實效,在2017年有政治動機的犯罪案件中,在網絡上散布仇恨言論犯罪共2270起,2018年降為1478起,下降35%。
  • 實施網絡暴力,有人不僅圖爽還圖利
    「每次公共頻道刷喇叭罵人都1000條以上,三四秒一條,持續數個小時不間斷,天天有人遭遇網絡暴力。」一名網友說。曾引發關注的「8·27兒童網絡暴力事件」也跟遊戲有關。當時,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播發報導,批評了一款網路遊戲,引發數名年幼玩家到網絡貼吧對電視節目進行圍攻,用語粗鄙。
  • 2020寧夏事業單位面試熱點:網絡暴力何時休
    參考答案   網絡暴力侵犯了當事人及其家人的隱私權、聲譽權等合法權益,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和名譽損失等等,雖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但也無法彌補當事人所受的傷害。因此,對於網絡暴力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從根本上解決。
  • 網絡暴力正在迭代升級
    網絡暴力正在迭代升級。  傳統赤裸裸、「血淋淋」的正面攻擊仍無孔不入;給圖片視頻移花接木的「高科技打法」、寫小作文爆料的文藝打法、用話題引流的人海戰術,升級成為網絡暴力的常見套路;更成規模、更大投入的戰法則是依靠營銷號、KOL和大V,一條龍煽動吃瓜群眾情緒,通過買賣各種熱搜榜單、推薦、關注等偽造「虛擬真相」,讓吃瓜群眾只能看到或聽到經過篩選放大的聲音言論,以此捲入不明情況的路人,達到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