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夠想到,在2020年伊始,名為「新冠肺炎」的一場瘟疫,讓我們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生活秩序陷入停滯,我們開始重新回憶與敘述17年前那個被非典荼毒的春天,以及人類史上數次由霍亂導致的至暗時刻。正如美國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在其著述《瘟疫與人》中,講述了3000年來傳染病塑造人類與社會的歷史進程,「此書從此扭轉了人們看待世界歷史的角度」。
野味市場和那些被烹製而食的野生動物,可能是病毒的來源,如今這是人人得知的事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博士芭芭拉·納特森—霍洛威茨曾在其著述《共病時代》中,通過對人獸同源學的研究,了解動物的健康狀況,為人類身體及心理健康的改善和治癒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今天醫學界最令人興奮的新想法之一,是我們祖先認為理所當然而我們卻不知怎地忘了的事——人類和動物會罹患相同的疾病。」
疫情很快蔓延出中國國境,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皆出現了確診病例。1 月 31 日北京時間凌晨 3:30,世界衛生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就會議結果向全球通報:中國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正如美國著名女記者勞裡·加勒特在其普立茲獎獲獎作品《逼近的瘟疫》中所言:「通過徵服者、戰爭、商人、運輸中的動物和食品,疾病早已形成全球流行之勢。」
文明與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來自武漢的病毒,可在24小時內乘飛機抵達地球上的任何城市。新冠肺炎的全球化蔓延不由讓我們聯想起來自熱帶雨林的危險病毒——伊波拉病毒。美國非虛構作家理察普雷斯頓在其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作品《血疫》中寫道:「地球的免疫系統察覺了人類的活動,開始發揮作用。大自然在試圖除掉人類這種寄生生物的感染。」
瘟疫是嗜血的魔鬼,而國家機器對疫情真實狀況的瞞報與欺騙則是魔鬼背後的推手。實際上,在人類歷史上,對傳染病的隱瞞乃至謊言早已不是什麼新出現的「兇手」——《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一書就揭示了一戰時期在最為富裕、本土未遭到戰火肆虐的美國,由於信息披露不及時,大流感是如何藉助大型聚會大肆橫行的。
當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宣布「雙黃連可抑制新型肺炎」的消息傳出,「中醫究竟是科學還是巫術」的爭議再一起被推向風口浪尖。人大教授楊念群在其著述《再造「病人」》中,形象地再現了中國社會變遷中西醫「徵服」中醫的歷史側面;我們為湖北紅十字會的監守自盜而憤懣不平,亦可通過梁其姿先生所著《施善與教化》一書,了解中國自古以來民間慈善組織發展的歷史,從而透視中國社會經濟與價值觀的變遷。而餘新忠所著《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則是國內第一部疾病醫療社會史研究專著,閱讀這本書讓我們明白,「 瘟疫不僅是一個醫療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願今日所推薦的這八本書,讓書友們能夠切實地感受到,知識的力量。
《瘟疫與人》
作者: (美) 威廉·麥克尼爾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出品方: 見識城邦原作名: Plagues and Peoples譯者: 餘新忠 / 畢會成 出版年: 2018-5
「當你知道某地有疫病,就不要去那;但如果它就發生於你所在的地區,也不要離開。」
公元前430年—前429年,雅典與斯巴達之戰勝負難分,一場來去無蹤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變了地中海世界後來的歷史走向。
1520年,西班牙人科爾特斯以六百人徵服擁有數百萬之眾的阿茲特克帝國,他們帶去的「致命殺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連阿茲特克人的首領也死於那個「悲傷之夜」,於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
1870年普法戰爭之際,同樣是天花病毒,使兩萬法軍喪失作戰能力,而普魯士軍人由於做了預防接種而未受影響,戰爭勝負改變於朝夕之間。
疫病是人類歷史的基本參數和決定因素之一。一代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從疫病史的角度,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寫至上世紀前半葉,詳實探討傳染病如何肆虐歐洲、亞洲、非洲等文明發源地,而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將歷史學與病理學結合,重新解釋人類的行為;他將傳染病置於歷史的重心,給它應有之地位;他以流暢的筆調、敏銳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藝,娓娓道出傳染病在人類歷史變遷和文明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瘟疫與人》是威廉·麥克尼爾備受歡迎的一部經典作品,也是宏觀論述瘟疫與人類歷史關係的史學佳作。《紐約書評》稱 「此書從此扭轉了人們看待世界歷史的角度」,《紐約客》則認為此書是 「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普立茲獎得主哈裡森索爾茲伯裡盛讚它提出了「富有創新也具有挑戰性的歷史概念,影響深遠」,而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有言:「看待歷史的嶄新觀點,我從《瘟疫與人》中受益匪淺。」
《共病時代》
作者: [美]芭芭拉·納特森-霍格威茨 / [美]凱薩琳·鮑爾斯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標題: 動物疾病與人類健康的驚人聯繫原作名: Zoobiquity:The Astoni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譯者: 陳筱宛 出版年: 2017-9
「 今天醫學界最令人興奮的新想法之一,是我們祖先認為理所當然而我們卻不知怎地忘了的事——人類和動物會罹患相同的疾病。」
遠古恐龍化石中,竟然隱藏著癌症的信息;貓咪、野外的馬也會急火攻心,突然暈倒;經常在半夜偷偷潛入鴉片種植場大嚼特嚼的竊賊,居然是小袋鼠;很多動物身上出現「刻板行為」其實很像人類的強迫症;鸚鵡喜歡拔自己的羽毛,直到鮮血淋漓,它可能也有自虐傾向;動物也有性高潮,馬會做出「性感」的凹背姿勢……人類許多行為和病症的奧秘深植於動物身上,動物也會和人一樣患心臟病、多度肥胖、厭食症、癌症。
我們與動物的關係歷史悠久且深刻。從身體到行為,從心理到社會,形成了我們日常生存奮鬥的基礎。人獸同源學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醫生和患者都需要讓思考跨越病床界限,延伸到農家院、叢林、海洋和天空。因為這個世界的健康並不只取決於我們人類,而是由這星球上素有生物的生活、成長、患病和痊癒來決定。
《逼近的瘟疫》
作者: [美]勞裡·加勒特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譯者: 楊岐鳴 / 楊寧 出版年: 2008-6
「 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場災難性流行病都是人類進步造成的啼笑皆非的後果。」
美國著名女記者勞裡·加勒特獲得普立茲獎的作品。全書以文學的筆法記錄了20世紀後半期世界各地瘟疫爆發以及研究的過程,冷靜地分析了瘟疫產生的根源。
本書探索了近些年疾病發生的歷史,大體按編年體的順序考察了具體事例,說明了微生物流行病發生的原因,以及文化人、科學家、醫生、政府官員、政治領導人、宗教領袖的各種反應。
本書也在微生物的層面上探討了進化生物學,仔細觀察了病源和傳病媒介如何變化,來對付人類自我保護的防禦武器。另外,本書還考察了人類如何通過計劃不周的發展項目、指導不當的醫療措施、方向錯誤的公共衛生政策、目光短淺的政治行為或不作為,實際上為微生物幫了大忙。
最後,本書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恐懼在無法消除的情況下會變得非常厲害。在整個歷史上,它都曾使某種疾病的患者受到終生的控制;在不那麼嚴重的情況下,也會使人不當地耗費金錢和資源,去擊退真正的或想像中的敵人。
總的說來,需要的只是一種關於疾病的新思維方式。不要把人類同微生物的關係看做一種歷史的直線關係,若干世紀以來的總趨勢是人類的風險越來越小;要尋求一種挑戰性更強的看法,承認在人類身體的內部和外部,人類和微生物之間存在一種動蕩的、非直線的狀況。正如哈佛大學的迪克·萊文斯所說:「我們必須兼容並蓄,不求簡單,不避複雜;必須尋求辦法,來描寫和理解一種我們看不見、卻時刻受到其影響的生態。」
《血疫》
作者: [美] 理察·普雷斯頓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副標題: 伊波拉的故事原作名: THE HOT ZONE譯者: 姚向輝 出版年: 2016-3
「大自然在試圖除掉人類這種寄生生物的感染。」
理察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1954— ),美國非虛構作家,《紐約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英文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的非虛構作家約翰麥克菲。普雷斯頓擅長以非虛構手法,處理科學題材。1984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虛構作品《第一道光》,這本天文學題材的書獲得了美國物理學學會的科學寫作獎。十年後,普雷斯頓推出了另一部科學寫作經典《血疫》,這本描寫伊波拉病毒緣起的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長踞《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榜首達61周。普雷斯頓因此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他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以非醫師身分獲獎的得主。
"從一定意義上說,地球正在啟動對人類的免疫反應。它開始對人類這種寄生生物做出反應,人類的泛濫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壞死點遍布全球,歐洲、日本和美國猶如癌症的爛肉,擠滿了不停複製的靈長類動物,人類群落無限擴張和蔓延,很可能會給生物圈帶來大滅絕。也許生物圈並不「喜歡」容納五十億人類。也可能是一百年間人類的極度增殖突然產生了海量肉類,這些肉存在於生物圈的每個角落,面對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種生命體,很可能無法保護自己。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護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統察覺了人類的活動,開始發揮作用。大自然在試圖除掉人類這種寄生生物的感染。說不定愛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過程的第一步。"
《大流感》
作者: [美]約翰.M.巴裡 出版社: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標題: 最致命瘟疫的史詩原作名: The Great Influenza: The Story of the Deadliest Pandemic in History譯者: 鍾揚 / 趙佳媛 / 劉念
「無論真相有多麼恐怖,領導者都必須將其公之於眾。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打破恐懼。」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橫掃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過去估計全球死亡人數約2000萬,最新的權威估計數字為5000萬—1億。這個數字不僅高於歷年來命喪愛滋病的人數總和,更遠超中世紀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數。本書作者依據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數據,重繪1918年的慘狀,為我們再現了這場最致命瘟疫發生、發展及其肆虐全球的過程。
本書也講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醫學科學的發展史,細緻入微地刻畫了科學家、醫學工作者和政治家們在巨大壓力下表現出來的勇氣和怯懦、信仰和價值觀,以及研究態度和方法。這是一部權威性的有關科學、政治和文化的傳奇。
本書非只介紹大流感本身,而是對其時整個美國醫學科技、公共衛生政策,乃至國家政策的一次全景掃描。透過大流感這個極端事件,拷問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能力,揭露出我們所謂發達的醫療體系在自然衝擊下潰敗千裡的現實,自始至終,未曾改變。人類在違反自然準則發展的迷途上,等待隨時被打回原形。
《再造「病人」》
作者: 楊念群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副標題: 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原作名: Remaking "Patients"出版年: 2013-1
一切勞動,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另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就具體的有用的勞動這個屬性來說,他生產使用價值。「伴隨著傳統病人角色的消失,一個全新的被動的『現代病人』誕生了:他對自己的病情完全無能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與忍耐。」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晚清以來的中國人如何從「常態」變成「病態」,又如何在近代被當做「病人」來加以觀察、改造和治療的漫長歷史。「東亞病夫」的稱謂既是中國人被欺凌的隱喻,也是自身產生民族主義式社會變革的動力,在這個意義上,「治病」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醫療過程,而是變成了政治和社會制度變革聚焦的對象,個體的治病行為也由此變成了群體政治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作者以新穎獨特的敘事手法,通過數十幅相互銜接的場景,形象地再現了中國社會變遷波瀾壯闊的另一個歷史側面。在這些場景中活動的人物既有西醫傳教士、助產士和社會改革者,亦活躍著坐堂中醫、頂香看病人和走方行醫者,還有各類政治家和赤腳醫生的身影。本書力求在一種「情境化寫作」的狀態中充分展示近現代政治演變與傳統醫療因素之間複雜的互動博弈關係。
《施善與教化》
作者: 梁其姿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品方: 譚徐鋒工作室副標題: 明清時期的慈善組織出版年: 2013-3-1
「透過民間慈善組織發展的歷史,看社會經濟改變與價值觀改變的關係。」
善會及善堂是明清社會的新現象,由地方士紳商人等集資、管理慈善機構。這些慈善組織興於16世紀末期的明代,盛行於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傳統善堂仍在運作,本書研究重點則在19世紀中期以前的歷史。它們遍布全國,是清代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其重要性及社會意義不容忽視,其中滲透了複雜而具體的文化因素。本書既從客觀的社會經濟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從施善者的主觀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與性質,從而深入解讀了明清時代的社會文化。作者透過慈善組織發展的歷史,看社會經濟改變與價值觀改變的關係,並與海外漢學對話,回應了中國有無「福利國家」傳統之問,為明清社會描繪出一幅活潑的歷史場景,豐富了世人對中國傳統社會的認知。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
作者: 餘新忠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品方: 譚徐鋒工作室副標題: 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出版年: 2013-1-1
「瘟疫不僅是一個醫療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本書從瘟疫這一以往中國史學界甚少注意的社會現象入手,通過對清代江南疫情及其與社會互動關係比較全面細緻的呈現,探討了中國近世社會的發展脈絡、清代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和清代江南社會的特質等問題,是國內第一部疾病醫療社會史研究專著。本書援入新視野,探討新問題,把握中國歷史運行的實情,致力於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實踐與發展,既拓展了中國史研究的領域,延伸了疾病史研究的資料範圍,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近世社會變遷、國家與社會關係等問題作出了新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