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改變歷史》 [英]弗雷德裡克·F·卡特賴特、麥可·比迪斯 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自古以來,饑荒、瘟疫和戰爭就經常給人帶來巨大災難,其中瘟疫危害尤甚。本書內容有趣,涉及面廣,探討了疾病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作者用鮮為人知的史料,展現了疾病對文明、軍隊以及歷史上著名領袖人物的侵害,說明最有權勢的個人和強大的國家也可能或已經因疾病的致命打擊而衰弱。
2.《瘟疫年紀事》 [英]丹尼爾·笛福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小說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襲擊下的倫敦城。書中「提到175處以上的不同街道、建築、教堂、酒館、客棧、房屋、村莊、路標和州郡」,把倫敦及周邊地區細緻描摹出來,令人猶如身臨其境。閱讀這本書,如同穿行於城市蜿蜒曲折的街巷,和不計其數的窮人和市民一起經歷生死患難。
3.《傳染病的文化史》 [美]洛伊斯·N.瑪格納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天花、霍亂、瘧疾、結核病、黑死病……傳染病如何影響人類世界?繼《生命科學史》《醫學史》之後,著名歷史學家瑪格納推出了《傳染病的文化史》一書,這本書除了解釋人類傳染病的自然歷史外,也給人類進化早期的移民路徑、動植物的馴化,以及現在和未來的人類和微生物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
4.《死亡地圖:倫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 [美]史精芬·詹森 著 電子工業出版社
這是一個關於瘟疫的故事,一個關於瘟疫如何創造了我們今天生存的城市、世界的故事。一位名為約翰·斯諾(John Snow)的醫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證明霍亂存在於水中。這張死亡地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讓所有後人得益。
5.《瘟疫,人類的影子》 楊黎光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放眼人類與瘟疫的鬥爭歷史,追溯「非典」的根源,分析其發展趨勢後指出:疾病會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深刻的影響;「非典」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等。
6.《病毒來襲》 [美]內森·沃爾夫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書從物種進化的角度整體觀測人與病毒的關係,尤其是病毒在動物和人之間的傳播,包括愛滋病的靈長類動物起源,審視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的變遷對新發再發傳染病流行的影響。
7.《十日談》 [義大利]薄伽丘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十日談》是一部黑死病帶來的文學作品。按照薄伽丘的描述,故事中的十個年輕人,正是為了躲避瘟疫而逃到了郊外,用講故事來消磨郊外無聊的時間,這些故事的合集就是《十日談》。很多故事讚揚愛情與財富,並對教會、權貴有許多辛辣的諷刺,這些在當時是具有革命性的觀念。
8.《鼠疫》 [法]阿爾貝·加繆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故事背景是北非一個叫奧蘭的城市突發鼠疫,突如其來的死亡威脅讓整個城市陷入了孤立、恐懼與不安的生存處境之中。加繆刻畫了不同的群體和個人在這一處境下的選擇,在其中也同樣傳遞了他的思考與抉擇。
9.《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 [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這本書是傳播學領域的一本著作。作者搜集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法國流行的種種謠言,闡述了它們的起源和流傳路徑、人們為什麼會相信它們、人們是如何利用謠言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在作者看來,人們只有掌握了謠言的規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擊它的辦法。
10.《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 梁其姿 著 商務印書館
此書描繪了幾個世紀以來的中國麻風病史,從概念的演進到療法的更迭,再到認知的變化,麻風始終與整個國家的社會、宗教、政治緊密相關。書中,一個被視為未開化的、異域性的古老疫疾開始在「身體—國體」的想像與連接中,構成了對中國「現代性」的一種隱喻。
11.《病毒星球》 [美]卡爾·齊默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病毒,意味著毀滅和創造。我們的星球布滿了病毒,是一個病毒星球,我們對病毒的了解少之又少。本書為我們解答了:生命來自於海洋,病毒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是一個怎麼樣的角色?生物體是什麼?人類的基因從何而來?病毒是致命的,也賦予了世界必不可少的創造力,如何看待病毒的兩面性等問題。
(鄭鋼根據網絡整理)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11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