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瘟疫為背景的文學經典有哪些?國內外作品有異曲同工之處

2020-12-24 中國網文化

浩瀚的宇宙從誕生那一刻起歷經了數十億年,人類的歷史不過起始於地球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之後,在600萬年的時光裡,人類的演化經歷了質的變化,直到今時今日,被冠以「人類世」的紀元,似乎我們真正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卻並不意外地依然要經歷各種天災人禍。

沒有人吃驚於自然的威力,卻往往懈怠於對生靈的敬畏,於是,就在短短的近幾十年內,愛滋、伊波拉、禽流感、非典,直到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都成為我們當代人的夢魘。其實回望歷史,就會發現,人類不過是兜兜轉轉,天花、流感、瘧疾、鼠疫、麻疹、霍亂……瘟疫一直不曾遠離,不幸成為親歷者,每個人都會變成歷史的碎片,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往往催生出許多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時間是一面鏡像,今天不過是昨日的倒影,我們與過去面臨著同樣的危機和恐慌。而過去,就在那些作家的筆下。在雖不同卻有共性的瘟疫處境下,個體的抉擇、情感的關係、集體的失控,都會被無限放大,最終能夠被記錄下來且引發長久思考的,是人性的善惡、情感的複雜以及個體命運的無常。

作為鏡像的鼠疫

提到與瘟疫相關的作品,毫無疑問,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法國作家加繆的小說《鼠疫》。在人類歷史上,真實的鼠疫第一次大暴發是在公元542年的君士坦丁堡,第二次就是歐洲中世紀有名的「黑死病」襲擊,第三次是在19世紀末,從中國雲南始,影響全球,歷時半個世紀之久。其中,1910年哈爾濱的鼠疫事件因為作家遲子建的《白雪烏鴉》,讓我們對歷史細節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眾多的瘟疫事件中,鼠疫因其猛烈、反覆和沉重對人類進程的影響極為深遠,這一切促成了加繆的創作。《鼠疫》也確實成為瘟疫題材作品中無可替代的文學名作,它再現了面臨瘟疫時人性的種種面相,從中不難看出正在經歷疫情的我們與之何其相似。

小說《鼠疫》 加繆(1913—1960)

小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一座法屬北非濱海城市阿赫蘭,那裡有20萬人口,毫無臆想和色彩,平庸而麻木,人們拼命地追逐金錢,很少思考。直到春天來臨,一場不請自來的疫情,打亂了城市按部就班的節奏。

不出意外,每當疫情來襲,站在最前線的總是醫護人員,他們是最先感知瘟疫信號的人,也是平息災難的戰士。在《鼠疫》中正是由一位裡厄醫生串起了整個故事,當他離開診所,在樓梯間第一次發現死老鼠時,預示著阿赫蘭這座城市即將陷入無盡的恐慌之中。

隨著疫情愈演愈烈,城市被封鎖了,人們也經歷了從不以為意到緊張不安的過程,有人死亡、有人離別、有人出逃,也有人雀躍——其實,我們都一樣,或者說,任何時代、任何地域的人在災難面前的表現都是相似的。就像加繆在書中塑造的眾多人物中,有一直堅持在第一線的裡厄大夫和組建防疫志願隊的醫生護士們,有記錄疫情並積極參與城市救治的政治家,有想要逃出城最終卻加入志願者的外地記者,有一貧如洗卻義務承擔起防疫重要工作的小公務員,有一度宣揚鼠疫是上帝對人類懲罰的神甫,有因為失去小兒子而自願當志願者的法官,還有如魚得水的罪犯、發國難財的商人、為顯貴之人斡旋的掮客以及醉漢、流浪者、門房等等這些邊緣的底層人們,他們在瘟疫面前,沒有區別,又各有區別,不可預知的死亡和災難中的不同抉擇,幾乎道盡了災難中人性的無數可能。

好像一面鏡像,過往映照著我們的現在,可是,無論過往還是現在,總是有許多人無知而愚蠢。正如書的結尾,疫情結束後,聽到街上的歡呼聲,裡厄大夫卻滿心憂慮「鼠疫桿菌永遠不會死絕,也不會消失……也許有一天,鼠疫會再度喚醒它的鼠群,讓它們葬身於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們再罹禍患,重新吸取教訓」。當然,我們現在會知道,永遠不會死絕的不只是鼠疫,還有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瘟疫本身,希望同樣經歷這種災難的我們,在疫情過後,不要只留下雀躍的歡呼,而是從中能夠真正吸取到一些教訓。

盲流感背後的人性沉淪

如果說加繆的《鼠疫》寫盡了瘟疫來臨時現實和個體的掙扎,那麼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的《失明症漫記》就是用寓言的形式把人性逼入絕境,通過集體的沉淪,撕開文明的外衣,揭示出人類最原始的欲望,以此來警示這個「一塌糊塗」的世界。

薩拉馬戈的《失明症漫記》 薩拉馬戈(1922—2010)

小說開始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白色瘟疫,一個正在開車的日本人突然失明,成為了零號患者,隨後以幫助他為由送他回家的偷車賊、他去就診時為他看病的醫生以及診所裡的其他病人相繼失明,一場無緣由的瘟疫蔓延開來。故事再次以醫生為核心,他以敏銳的職業素養判斷這可能是一種有傳染性的流感,迅速地向政府發出信號,而這場「盲流感」也以迅猛的速度擴散,國家對此的解決方案是將感染者集體隔離。於是,這些互有交集的第一批患病者,在用精神病院臨時搭建的隔離區再次重聚。

看似沒有生命危險的失明,卻讓人類喪失了文明的外衣。政府並沒有派人照顧這些失明者,而是讓他們自我放逐。恐懼侵蝕了人性的道德,欲望吞噬了人類的理性,在失去尊嚴的黑暗中,被拋棄的人們回歸到了動物的原始狀態,猜疑、爭奪、欺凌、殺戮,恍如人間煉獄。這是對這個世界絕望透頂的薩拉馬戈,對人類最犀利的鞭撻。

也許很多人一生都不會遇到這樣的絕境,但是小說中虛構的故事始終在現實中重演,無論是以瘟疫還是以其他的形式出現。「有賴」人類的健忘和視而不見,它發生在過去,也必將在未來重啟。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見,如果你能看見,就要仔細觀察」,薩拉馬戈正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故事喚醒人們的意識。就像在書中,他設置了一個唯一沒有失明的人——醫生的妻子,也像在故事的結尾,盲流感突然消失一樣,雖然作者是個「憤怒」的人,但卻始終保有一份希望。瘟疫的可怕來自於人心,而人心的警醒來自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清醒認知,人類從來沒有失去過光明,他們失去的只是大腦的認知能力,當眼睛僅僅淪為動物一樣的工具,而不再是向大腦傳遞精神信號的樞紐時,失明的瘟疫必然會捲土重來。

愛情也是一場瘟疫

不同於《鼠疫》的現實主義和《失明症漫記》的寓言風格,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選擇了浪漫主義的方向,它與瘟疫相關,更與情感緊密相連。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風靡全世界,而《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他知名度僅次於《百年孤獨》的代表作,它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

這段故事設定在19世紀的80年代到20世紀的30年代之間,當時哥倫比亞發生的最為重要的事件不是霍亂,而是名為「千日戰爭」的內戰,但是在小說中,瘟疫卻貫穿了整個作品。不過,它並沒有帶來群體性的恐慌,而是成為了愛情的紐帶,在這裡,霍亂更像是一種隱喻。

馬爾克斯(1927—2014)

報務員阿里薩和少女費爾米納相愛於青春年少,卻因為門第關係,被女方父親拆散。後來,因為瘟疫的緣由,費爾米納結識了醫生烏爾比諾,開始步入人生的「正規」,與他攜手走進婚姻。為了一份穩定而體面的生活,就像烏爾比諾所言「愛情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穩定」,在動蕩之中,有些人選擇遠離霍亂,有些人卻身陷其中。

但阿里薩始終沒有忘記費爾米納,雖然有過622個情人,卻始終堅信費爾米納是自己唯一的所愛。直到烏爾比諾離世,在與費爾米納分別了53年7個月11天後,兩位老人重新走到了一起。

馬爾克斯這部探討愛情的作品一直飽受爭議,有人感動,有人不屑,小說中描繪的愛情,有深情,也有濫交;有初戀,也有婚外情,更有各種禁忌之戀,讓許多人感到困惑,而這也是霍亂的隱喻所在。在瘟疫的年代,像瘟疫一樣的愛情,讓阿里薩陷入到了自我製造的病毒中。然而就像病毒一樣,在人類的諸多感情中,愛情最為讓人失控。

用瘟疫釋讀愛情,馬爾克斯寫盡了愛情的百態,遠離了理智和道德,有時候,有的愛情真的就像一場瘟疫。

從《鼠疫》對社會個體的關注,到《失明症漫記》對人性的深刻批判,再到《霍亂時期的愛情》對人類情感的深度詮釋,一樣的瘟疫題材,三位作家以不同的風格和視角,寫出了不同的故事。加繆試圖通過對瘟疫時期場景的還原,用哲學的思想給人們以警示;薩拉馬戈力圖製造一場瘟疫的災難,用寓言的方式喚醒人們的意識;馬爾克斯想要以瘟疫的隱喻,用宏大的敘事揭示出愛情的本質。

當然,除了這三部名作以外,文學史上還有諸多以瘟疫為題材或背景的作品,如丹尼爾·笛福的《瘟疫年紀事》、託馬斯·曼的《死於威尼斯》,包括中國語境下的瘟疫敘事如畢淑敏的《花冠病毒》、池莉的《霍亂之亂》及前文中提到的遲子建的《白雪烏鴉》等。閱讀這些作品,或者能讓身處其中的我們,在瘟疫蔓延的年代,除了恐慌之外,更深切地體悟到生命的意義。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瘟疫時代 | 愛在瘟疫蔓延時:文學電影中的瘟疫
    透過張望瘟疫,「瘟疫文學」也就張望到了這些更寬廣而深幽的課題。而電影,這一與文學緊密相連的戲劇形式,也因此衍生出相應的「瘟疫電影」。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為讀者來盤點一下現代西方文學與電影中涉及瘟疫主題的代表作品。
  • 「黑暗」的文學經典:因瘟疫而降生的世界名著
    ——《瘟疫年紀事》《魯賓遜漂流記》作者笛福的另一部著名作品——《瘟疫年紀事》,可能是文學史上第一部以瘟疫為主題的小說。這部作品寫於1772年,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襲擊下的倫敦城。那還是一個科學不昌明的時代,人們視死亡如家常便飯,鬼神遊蕩於身邊,墳墓就在教堂背後。「這本小說很可能是基於笛福的叔叔,亨利·笛福當時所留下的記錄。
  • 瘟疫之書:文學的回顧與預言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除了《鼠疫》,還有哪些關於瘟疫的文學值得我們在此刻捧讀思考?相較於《鼠疫》和《霍亂時期的愛情》,以上幾位作家書寫傳染病的作品都有著更為顯著的中國語境,比如《霍亂之亂》與《花冠病毒》都提及了對於傳染病消息的嚴格管控,以及政治在公共衛生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 展望2021|華語文學有哪些好作品值得期待
    「我不信世上會有君子國,這使我活得不矯情;我反對『他人皆地獄』之說,這使我活得不狡猾。」梁曉聲以他擅長的現實主義筆法,通過兩個青年的奮鬥故事,講述人與命的深度糾葛,呈現不幸和幸福的多維辯證,思考人何以為家,何以為人。普通人的命運軌跡折射著大時代的變遷,記錄著鄉土中國的現代化轉型,也預示著我們能擁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該書即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拉斐爾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在這個時期,歐洲誕生出了非常多的藝術家,創作出了無數優秀的藝術作品。例如但丁的文學作品《神曲》,畫家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以及《蒙娜麗莎》,文學巨匠莎士比亞也是文藝復興年代的人物。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文藝復興的另外一位了不起的畫家拉斐爾,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你知道遲子建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你知道遲子建的文學作品有哪些?遲子建,是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今天小編將帶大家走進她的文學中。小說語言精妙,以簡約之美寫活了一群鮮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溫克人。《偽滿洲國》類型:小說《偽滿洲國》的作者是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遲子建,本書描述偽滿洲國時期東北下層人物的生活,特殊的歷史時期,小人物的悲歡離合,黑土地的風土人情……《越過雲層的晴朗》《越過雲層的晴朗》用第一人稱生動地講述了一條惹人喜愛的大黃狗涅槃的故事。
  • 兩人的經典名句,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前言:大家好,我是南城君,每天為你解讀不一樣的詩詞。在對比李清照的《武陵春》和李煜的《虞美人》時,其中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頗為相似,甚至有人質疑李清照抄襲李煜,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 瘟疫之後,人們會有哪些改變
    (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人啊,何時才能真正的醒悟呢,聖經當中曾經有這樣一段話:人縱然賺的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這又有什麼益處呢,也許,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去深思一下自己。平安之夜,願我們都能夠因為節日的寓意,帶給我們平安與喜樂,也為那些還在貧苦當中的人,獻上我們默默的祝福與祈禱。願全世界的人,都能領悟平安夜真正的意蘊。
  • 書寫災難的文學作品品讀:有溫情,也有追問反思
    薄伽丘以十四世紀黑死病瘟疫為背景寫下《十日談》,而無助的我們,進行了十日讀。《十日談》_方平 / 王科一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6月版這十天中,大家的閱讀是私人化的,卻也時有交流碰撞。陳靈心是古代文學方向的博士生,卻擁有一顆現代的心。大家都扎堆讀現當代,她帶來的古代視野,便有了史的品質。一開始,觸發她感慨的是《俄狄浦斯王》,按照神的指示,為平息忒拜國內流行的瘟疫,俄狄浦斯必須去尋找殺害前王的兇手,結果發現要找的兇手正是自己。古希臘神話與悲劇中,瘟疫敘事是很密集的,包括潘多拉魔盒打開之後,被釋放出來的東西就包括瘟疫。
  • 陳衝:《弗蘭肯斯坦》是世上最有遠見的文學作品之一
    陳衝:《弗蘭肯斯坦》是世上最有遠見的文學作品之一 陳衝 2020-04-23 16:34 來源:@陳衝
  • 古代瘟疫大流行導致滅國的有哪些你知道?
    1344年,中國淮河流域爆發黑死病,河北商人再沿「絲路」將之傳到印度、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同時期蒙古人西徵時,將染疫屍體用投石機投入城中,由此散布病毒至歐洲各處。造成1347年歐洲大流行,大文豪薄伽丘的《十日談》即是以這場瘟疫為故事背景,描寫浩劫下的人性。
  • 文天祥有哪些經典作品呢?
    文天祥有哪些經典作品呢?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充滿愛國情懷的他,又有哪些作品呢?一起來看看吧!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詩的開頭即點出浩然正氣存乎天地之間,至時窮之際,必然會顯示出來。
  • 奧格作品《瘟疫醫生·Plague doctor》原大版冷鑄銅雕像上市
    醫院騎士團的口號為「守衛信仰,援助苦難!(Defence of the faith and assistance to the suffering)」而這也符合這尊作品的一些需求元素,實際上,「守衛信仰,援助苦難」  極難做到,但實際上,這幾天,我們知道有一個人,做到了這點。也不僅僅是他一個人,千千萬萬醫護工作者,都在用生命闡述這幾個字的神聖。
  • 2021年進入公版領域的國內外作家有哪些?
    按照《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規定,作品的發表權與著作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後五十年,截止於作者逝世後的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鑑於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得以通過,我國在1992年10月15日正式成為該公約的成員國。
  • 書單|鮑勃·迪倫新歌中援引了哪些文學作品
    鮑勃·迪倫新專輯封面除了引用大量的歷史事件和歌曲、電影之外,歌詞中也提到了一些文學作品。這是鮑勃·迪倫歌詞創作中慣用的手法,通過援引文學作品中的句子或人物,傳達豐富的意蘊,諸如此前的作品Desolation Row中,便大量援引了作家和文學作品。
  • 梅堯臣的一首詩,意新語工,與蘇軾的名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比如南宋詩人楊萬裡的作品通俗平易、又極富理趣,讀者總是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於是就容易理解和記憶。嚴羽曾說,詩者,吟詠情性也。唐代詩人就可以寫出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妙品。比如劉禹錫的《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就採用一語雙關的手法,令人過目不忘。北宋也有一位詩人,詩歌成就極高,更被後世極力推崇。
  • 楊萬裡有哪些經典作品呢?
    楊萬裡有哪些經典作品呢?楊萬裡一生作詩20000多首,但只有4200首流傳下來,被譽為一代詩宗。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為七言絕句。一代詩宗又有什麼經典著作呢?一起來看看吧!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二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首詩通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眷戀之情。又能將六月西湖那迥異於平時的綺麗景色,寫得十分傳神。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首詩中,作者運用豐富、新穎的想像和擬人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邊自然景物的特徵和變化。
  • 淺談《秦時明月》第六季與《火影》相比,有哪些異曲同工之妙?
    導讀:《秦時明月》是我國第一個以歷史為題材的動漫,自從連載後很受廣大網友的喜歡,現在也已經更新到了第六季。而《火影》是日本的一部動漫,現在雖然已經完結了,但熱度依舊很高。如果用《火影》的方式,打開《秦時明月6》,你將會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
  • 有沒有什麼文學作品,一瞬間就擊中了你?
    無論是學生時代語文課本上那一篇篇文學經典,還是閱讀軟體裡收藏的一本本電子書,乃至我們喜歡的影視劇也有很多是由文學作品改編的。偶爾讀一讀文學讓你詩意地棲居,真正的文學在讀生……文學作品為我們構建起一個與現實密切相關卻又截然不同的獨立空間,讓我們醉心其中、忘乎所以。
  • 張藝興戰隊作品《雙》封神,與《青蛇》經典橋段謎之相似
    在最新一期的《街舞3》中,張藝興戰隊的黃瀟和喬治合作演繹了經典作品《雙》,瞬間燃炸全場。《雙》這個作品極具中國風,頗具魔幻色彩。其中,喬治為正,黃瀟為邪。在編舞劇情中,黃瀟扮演的邪其實是喬治的心魔。兩人通過舞蹈動作,精彩演繹了喬治戰勝自己心魔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