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優秀的詩作之所以能打動讀者,不僅因為其內容詳實、技法高超,更因為充滿了意趣。語言文字有趣,就容易感染讀者,也會對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百讀不厭。比如南宋詩人楊萬裡的作品通俗平易、又極富理趣,讀者總是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於是就容易理解和記憶。
嚴羽曾說,詩者,吟詠情性也。唐代詩人就可以寫出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妙品。比如劉禹錫的《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就採用一語雙關的手法,令人過目不忘。
北宋也有一位詩人,詩歌成就極高,更被後世極力推崇。下面介紹梅堯臣的一首詩,意新語工,與蘇軾的名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淮雨
宋代:梅堯臣
雨腳射淮鳴萬鏃,跳點起漚魚亂目。
溼帆遠遠來未收,雲漏斜陽生半幅。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詩人。他年少即能詩,詩歌風格樸實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歐陽修曾經稱讚梅堯臣的詩作覃思精微,以深遠閒淡為意。這首絕句是宋仁宗慶曆八年夏,詩人由汴京返宣城,路經淮河時所作。
首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寫空中之雨,「雨腳射淮鳴萬鏃」。驟雨射入淮河,如萬箭破空,霎時鳴響。這是何等壯觀的場面,又是何等驚心動魄的氣勢。
次句寫水上之雨,「跳點起漚魚亂目」。水珠飛濺,水泡四泛,魚兒驚恐萬狀。作者展開想像的翅膀,渲染出雨落時喧鬧又活躍的氣氛。
「跳點起漚」,描繪出急雨濺在水面上,如一顆顆珍珠蹦起,也似一個個水泡嵌在水面上,渲染出暴雨的力量和速度。「亂魚目」,則是一種活潑的想像,在萬鏃交射中,天地都匯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令人眼花繚亂。
後兩句轉而將畫面拓寬到整個淮上,「溼帆遠遠來未收,雲漏斜陽生半幅。」船從遠方馳來,弄溼的布帆來不及收攏。忽然烏雲裂開,雲縫中透下光亮,船帆也映照著半幅斜陽。
「溼帆未收」,暗示雨落之急,來不及收帆。而在雨腳急射之際,一抹餘暉照在水面,凸顯了浮在水面上半幅白帆的輪廓。一個「生」字,表現出歸帆遠遠而來的蒼茫感。
夏天的暴雨來得疾、去得快,蘇軾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曾寫道,烏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倒入船。黑雲像打翻了的墨水,形象逼真。又用「跳珠」形容雨點,有聲有色,突出了天氣變化之快;也寫出了暴雨之大,雨點之急。
而梅堯臣的這首詩構思精妙,意新語工,具有前人所未道的境界。詩人把帆影安排在遠遠之處,使咫幅之間頓顯萬裡之遙,也増添了一種閒淡深遠的詩意。與蘇軾《望湖樓醉書》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詩寫雨景,妙在句句有雨,而每句的表現手法、以及畫面都不同。整首詩就像一幅濃淡相宜的潑墨山水畫,前兩句描繪清晰細密,後兩句展現的背景也是闊大深遠。
作者通過一個「雨」字,就把天空、河水、歸帆、斜陽融為一個整體,宛如一幅出色的山水畫。正因為詩人醉於山水之美,激情澎湃,才能賦成即景佳作,令人如臨其境,更覺得饒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