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宋代文壇的領軍人物,蘇軾的詩詞可以說是蓬勃大氣,縱橫恣肆,而其現實生活中卻是一生漂泊,被迫流浪放逐,望汴梁而遙遙無期,不過從另一方面講,也正是因為有這些挫折和磨難,讓蘇軾寫下了更多壯麗經典的詩篇,其筆下激昂的詩詞,讀起來實在是令人酣暢淋漓。
蘇軾許多的經典名作都是在被貶之時寫下的,如《水調歌頭》便是他被下放到人煙稀少的密州時所創,而《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是被貶黃州時的作品,多次被貶的經歷中,唯獨烏臺詩案讓他刻骨銘心,甚至讓他 出現了投河自盡的念頭,這份痛楚伴隨了他許久都未曾癒合。
烏臺詩案是蘇軾的政敵指控他在詩詞中映射朝廷,暗諷朝廷之意,此事被御史臺舉報,御史臺又稱烏臺,因此此案便為烏臺詩案,說起來蘇軾確實在一些文章中暗含對新法的不滿,不過只是發了幾句牢騷,並無大過,卻被有心人利用,他們就製造了一起政壇的大風暴。
這件事可大可小,沒人提起來就一點事沒有,可若稍加渲染便就是大事,不幸的是,北宋朝廷看不慣蘇軾的人大有人在,他們紛紛群起而攻之,甚至朝中的李宜之和御史中丞李定二人歷數完蘇軾的罪名後,還提議將蘇軾問斬。
不久蘇軾被捕入獄,等待朝廷發落,他在朝中的好友紛紛上書請求為其減罪,當朝宰相仰慕蘇軾大名已久,也大力為他求情,弟弟蘇轍甚至願意減去自身全部官階為哥哥減罪,在多方翰旋下,蘇軾便沒有被處死,而是被發配到了黃州做了團練副使。
死裡逃生的蘇軾通過這件事看清了太多的面孔,他出獄後悲憤下寫下了一首名詩,用來諷刺陷害他的小人,詩詞中不帶一個髒字,堪稱是千年來雅罵的經典教科書。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
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
休官彭澤貧無酒,隱几維摩病有妻。
堪笑睢陽老從事,為餘投檄向江西。
詩中開頭說了蘇軾是因名聲所累,因文字惹來災禍,三四句中則是經典的雅罵,他引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而縱歸則是暗喻出獄,引申之意是縱然自己出獄是福,但福禍相依,誰知道後面還會被哪個小人暗害呢?
後面蘇軾還引用唐朝中賈昌鬥雞的故事,把小人貶得一無是處,賈昌是長安城有名的鬥雞少年,因為鬥雞的技術深受唐玄宗器重,所以大家都不去建功立業,考取功名,紛紛飼養鬥雞好獲取賞賜,這其中的諷刺意味十足。
蘇軾將暗害自己的小人比喻為只會旁門左道的鬥雞少年,遭逢大難後,他也想明白了,不鬥「少年雞「,不再和這些小人來往,當然了他的這些政敵在看到此詩後,肯定會明白箇中道理,但蘇軾將憤怒和批判全部隱藏了起來,他們也不能主動代入吧,又能如何呢?這種雅罵手法真是十分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