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詩和詞都是古人用來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因為有出色的才學,所以古時候的許多詩人能夠出口成章,留下一些如今還朗朗上口的經典作品。在古詩許多的體裁中,迴文詩是一種比較獨特的體裁,簡單來說,迴文詩就是利用漢語詞序的迴環往復來作成一首詩,也稱作「回文體」。
而迴文詩這一體裁早在公元前206年的漢代時就已經出現,經過發展後,到公元226年時已經極為盛行,也逐漸成為許多文人作詩時優先選擇的一種體裁。迴文詩不同於其他體裁古詩的地方在於他的讀法,譬如拿《茶壺迴文詩》這首迴文詩來說,他的特殊之處就在於不管你從哪一個字開始讀起,最終都能成為一首五言絕句。
如果把所有可能的讀法全都讀一遍,那麼這首詩就可以演變出四十首詩,的確讓人嘆為觀止。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清朝的詩人黃伯權。雖然在讀法上,迴文詩像是如今我們愛玩的文字遊戲,但在創作手法上,迴文詩還是和其他的古詩一樣,仍舊是通過反覆詠嘆來達到抒發自己感情或是敘述一件事情。
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有許多的詩人、文人,他們作詩的目的不過是希望通過古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可以尋找一些懂得自己的知己。雖然迴文詩的體裁特殊,很容易被世人誤認為是賣弄技術和文採的一種體裁,但實際上,他也只是眾多古詩體裁中的一種,也是詩人們藉以詠志的一種方式。
雖然歷史上作迴文詩的人不少,但最為神奇的還是《題金山寺》這首詩,他的作者是著名文豪蘇軾。蘇軾出生於1037年1月8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坎坷不斷,1057年時,蘇軾考上了進士,但為官不久,1080年時,他又因「烏臺詩案」被貶,這樣起伏不定的人生也讓蘇軾所作的詩蘊含著他各個時期的心境。
《題金山寺》是一首經典的迴文詩,據說,這首詩是蘇東坡前往金山寺後,看著金山寺的唯美景色,心中有感而發,便寫下了這首詩。大家都知道,蘇軾的每一首詩都是精品,而他的才能和學識也毫無保留的展現在了詩的身上,這首詩也不例外。雖然這只是蘇軾當時記錄自己心境的一首詩,但卻讓後世的我們不得不感嘆他的才氣。
這首迴文詩除了文採卓越之外,最為神奇的地方就是順著讀和反著讀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景象,順著讀此詩是在描述天亮的場景,而倒著讀卻是描繪了天黑的景象,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且這首詩在順讀和倒讀描繪了兩種不同畫面的情況下還充滿著詩意和畫面感,不得不讓人讚嘆蘇軾的才情,也讓世人更加認可《題金山寺》一詩作為中國最為神奇的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