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蘇軾不僅詞開豪放一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還與王安石、黃庭堅等人將宋詩推向了高峰。並且一生宦海沉浮,生活閱歷極為豐富的蘇軾,還將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毫無掩飾地融入到了詩的創作中。簡單來說,就是在蘇軾的詩中,一些很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題西林壁》,便是蘇軾此類詩作的一首典範。對於蘇軾的《題西林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畢竟作為入選語文課本的一首古詩,我們打小就被要求背誦全文,可以說是膾炙人口了。不過相信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的增加,再次品讀《題西林壁》的時候,也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見解。
首先,題中的「西林壁」,也就是西林寺的牆壁,它位於廬山西麓。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改遷汝州(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途經九江時,曾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題西林壁》便是蘇軾此次遊覽廬山後的一個總結。所以蘇軾這首詩蘊含著的深刻哲理,便盡都在他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中。然後,我們再來具體看看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開篇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即我正面看廬山,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側面看廬山,廬山山峰聳立;再遠看、近看、俯看、仰看廬山,廬山呈現的樣子都不同。很顯然,蘇軾這是對廬山移步換形、變化多姿的面貌進行了概括描寫。或許曾經年幼的我們,讀到這裡並不理解它的詩意、詩境,但相信此刻的我們是深有體會了。
即便我們不曾去過廬山,但只要去過任意一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便能切身感受到蘇軾當年遊覽廬山後的感受。也就是身為遊客,我們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各不相同。其實作為一首寫景詩來看,蘇軾這兩句詩可以說已經滿足了我們對於廬山的無限想像了。但廬山對於蘇軾來說,不僅有美景,還有上升為啟人心智的哲理性感受。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我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始終處在廬山之中。即要想看到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就必須要超越狹小的範圍,也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努力擺脫認識條件上的限制,對於我們了解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有著重要的意義,從而能夠更合理的為人處事。
總的來看,蘇軾這首詩並沒有寫廬山的一水一木,但是我們卻能領略到廬山的奇秀,更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雖然蘇軾的《題西林壁》,只有短短四句,讀來卻顯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可以說全是千古名句,值得一讀再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