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詞微塾
詩詞微塾
詩詞創作之迴文詩結構
前人發蒙識字就開始學習屬對,辨析平仄,體會聲律的實際運用;既然幼而學,以後就不再多講。可是今人倘若未學過聲律基本常識,又如何去協調平仄?有的人越不懂得越不學,只是侈談內容,不計形式,這便斬去詩詞的一支「翅膀」。本文試圖從語言文字的結構分析去探索迴文詩(類似「文字遊戲」,饒有趣味)的基本特點,試圖幫助青年讀者學習詩詞格律。
蘇軾有《題織錦回文》詩曰:
春晚落花餘碧草,夜涼低月半梧桐。
人隨雁遠邊城暮,雨映疏簾繡閣空。
前人評論「此詩亦善寫情景,而『人隨雁遠』一聯,有無限思想,無限感觸,抵得徵夫思歸之作。」僅談內容,沒談及表現形式;如不細讀,未必想到這是「迴文詩」!
根據詩題可以變化得迴文詩一首:
空閣繡簾疏映雨,暮城邊遠雁隨人。
桐梧半月低涼夜,草碧餘花落晚春。
調整句序倒讀,還可得另一首:
桐梧半月低涼夜,草碧餘花落晚春。
空閣繡簾疏映雨,暮城邊遠雁隨人。
一般格律詩不大可能成為倒讀的迴文詩,這裡有兩難:
一,要構成回文押韻,原詩的第一、第三(或第二、第四)句的首字必須同韻;而絕大多數格律詩都不合此要求。
二,迴文詩要求逐字倒讀成文,這又很難辦到。
再看蘇軾是如何根據漢語的特點調整字詞以構成回文的。
第一,利用漢語詞彙多為單音節詞的特點構造迴文詩。
蘇詩中幾乎全是單音節詞,即俗話說的「單個個字」,運用方便,不受前後牽連。「邊遠」是「邊」與「遠」的組合,拆開了各是一個詞,又可以分別與「城」、「雁」組合。雙音節或多音節詞就沒有這個優點了,至於疊音詞如「迢迢」、「藹藹」,其實它可以倒讀而不變意思,仍然是一個音節的重疊。「梧」與「桐」本來可以單獨使用(如杜甫詩「霜黃碧梧白鶴棲」、元稹詩「去日桐花半桐葉」),無礙倒讀。
第二,充分發揮漢語詞彙的多義性和靈活多能的組合性構造迴文詩。
蘇詩中「春晚」、「花落」、「草碧」是主謂結構,「晚春」、「落花」、「碧草」、「餘花」是偏正結構。「餘」單獨使用作動詞,可以關涉賓語「碧草」。這樣全句每個字(詞)都能夠與其前後的字組合運用。
又如,「人隨雁遠」與「邊城暮」各是主謂結構,倒讀的「暮城邊遠」與「雁隨人」也各是主謂結構。只要結構合理,倒讀就能成立。所以凡學寫迴文詩詞首先必須理解和掌握漢語的結構分析方法,能夠從詞語的組合中把握結構特點,靈活應用。
第三,研究句式結構,安排字詞構造迴文詩。
即以七言絕句來說,它的句式結構不外乎「2-2-2-1」和「2-2-1-2」兩類,我們習慣稱呼它們是「頂節—頭節—腹節—腳節」。五言絕句基本相同,只是少個『頂節」而已。每句的第四字(五言的第三字)可又是全句的樞紐,必須保證它與前後的字組合恰當。如「簾」居第四字(頭節末字),可以組合成「繡簾」(偏正結構)和「簾疏」(主謂結構)。其餘每節能夠倒讀,「空閣繡簾」、「繡閣空」都成立,則可以構成回文。
以上是從「語法與修辭」角度出發分析的,下面再從「語音與修辭」的角度出發分析。
第一,格律詩詞講究平仄協調。儘管如今許多詩人避而不談協調平仄,但是問題客觀存在,要掌握妙訣,非懂得聲律不可。
試按聲律註明平仄字樣如下:
春晚落花餘碧草,夜涼低月半梧桐。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人隨雁遠邊城暮,雨映疏簾繡閣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此詩第一句(原句式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和第三句(原句式為「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首字、第三字可平可仄,不僅是在格律允許的範圍內靈活應用,更是為了回文而有意安排的舉措。
試看回文:
空閣繡簾疏映雨,暮城邊遠雁隨人。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桐梧半月低涼夜,草碧餘花落晚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回文第二句「人」與第四句「春」押韻,是作者匠心獨運得來的。
桐梧半月低涼夜,草碧餘花落晚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空閣繡簾疏映雨,暮城邊遠雁隨人。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回文第二句「春」與第四句「人」押韻。如果一個有心學寫格律詩詞的作者,不去研究聲律,始終無法擺脫自發狀態,如何能夠達到「自覺」的境地呢?
第三,因為要使迴文詩避免犯「三連平」,就必須在關鍵處多個心眼兒。
此詩的第二句第五字和第三句的第三字都必須是仄聲字!這樣,順讀是「半梧桐」(仄平平),倒讀是「桐梧半」(平平仄);順讀是「人隨雁」(平平仄),倒讀是「雁隨人」(仄平平),都合格。因而任何安排都體現周密無隙的嚴謹性。
所以,前人說:「迴文詩反覆成章,可以縱橫排比,非僅一順一倒也。近人所稱回文,只一順一倒,然有一字未妥,則句便費解;有一字未諧,則句便失葉(叶韻)。勾心鬥角,煞費苦心,不得以小道而輕之也。」這話說得全面,兼顧了內容和形式以及遣詞造句和協調平仄諸多方面,值得細讀深思。
本文轉載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