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農村,特別是武功、扶風、岐山、興平一帶,姑娘出嫁時有種講究:結婚當天,娘家要送女婿及吃筵席的眾親友藍、白、紅等三色線織就的方形手帕,寓意著女婿及夫家對婚事不得「三心二意」。久而久之,「織帕相贈」成為關中婚俗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追究其文化根源,應與關中民間傳說——蘇惠《璇璣圖》有關。
民國二十二年
北平中央刻經院套色鉛印
竇蘇若蘭著《璇璣圖詩》線裝一冊全
內印有《織錦回文原圖》、《織錦回文讀法》及多篇序跋
十六國時期,前秦國中有一位蘭心蕙質的才女叫蘇惠(字若蘭)。據說,她是縣令蘇道質的第三個女兒,自幼聰穎過人,三歲學畫,四歲作詩,五歲撫琴,九歲織布,遠近鄉人都嘆其機智過人。16歲時,蘇惠嫁給書香世家的竇滔,夫妻恩愛,情同魚水。竇滔「風神秀偉,精通經史,允文允武,時論尚之。」在秦州(今天水)任上政績卓著。誰知卻遭小人讒言密謀造反,竇滔被抄沒家產,並被發配至流沙(今敦煌)服苦役。七八年過去,竇滔杳無音信,蘇惠思夫與日俱增,遂將無限情思寫成七八千首詩文。後來,竇滔官復原職,再得重用,往襄陽赴任。此時,蘇惠才知竇滔已納能歌善舞的敦煌女子趙陽臺為妾。為此,夫妻反目,竇滔赴襄陽任時,蘇惠沒有跟隨。後來,蘇惠悔恨難當,為表達堅貞愛情與分離之苦,她用五彩絲線織成長寬8寸的詩文錦帕,託人送給丈夫。竇滔看後大為感動,立將寵妾趙陽臺送回關中老家,然後隆重迎接蘇惠到身邊,夫妻和好如初。這詩帕便是千古流芳的《璇璣圖》。有關蘇惠璇璣圖傳說的文字記載有多處,最有代表性的是《晉書·列女傳》和武則天的《蘇氏織錦回文記》。而故事的發生地也有「武功說」、「扶風說」和「天水說」。
《璇璣圖》由於奇巧善變、文採斐然,千百年來,引起了無數文人雅士的興趣,人們不斷地解讀、玩味它。「璇璣」本是中國古代天文測量的器具,而「璇璣圖」的名稱是因為《璇璣圖》的中心有「璇璣圖」三個字而得。《璇璣圖》共29行每行29字,除去後人加上的「心」字,總共840個字。無論從左右、上下、裡外、交互、疊一字、退一字、半段順逆、旋迴誦讀,均能成七言、六言、五言、四言、三言等格式的詩文。依據目前的統計,璇璣圖可組成7958首詩,故有「情詩八千」之說。其詩句節奏明快、對仗工整、韻律和諧、情真意切、如怨如訴。傷感處催人淚下,愉悅處涕破笑來,真可謂妙手天成。例如:「蘇作興感昭恨神,辜罪天離聞舊新。霜冰齊潔志清純,望誰思想懷所親!」幽怨、不平盈胸的同時,又表達了霜冰一樣的純潔真情;又如,「傷慘懷慕增憂心,堂空惟思詠和音。藏摧悲聲發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描述了悲思滿懷的主人,獨坐空堂撫琴,琴聲嗚咽,心曲悲傷;「寒歲識凋松,貞物知終始。顏衰改華榮,任賢別行士。」用歲寒而後凋的松柏作比喻,表達了作者對夫君矢志不移的真情。而這首詩倒讀也行,同樣也是文詞通順,意境甚至更佳。
回文是西晉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其字句迴旋往返皆可成文,而且符合格律規範。朱存孝《回文類聚序》說:「自蘇伯玉妻《盤中詩》為肇端,竇滔妻作《璇璣圖》而大備。」據說,蘇伯玉出使在蜀,久不回家,其妻思念以極,作詩於盤中寄與他,取其盤旋迴環之意。蘇伯玉讀後即感悟回家;而蘇惠的《璇璣圖》則是迴文詩的集大成者,一出現就達到了頂峰,後人無有能及者。此後,歷代解讀、模仿者不計其數。皮日休、蘇東坡、王安石、秦觀、湯顯祖、袁枚等著名文人都寫了不少的迴文詩詞,凝練的文字蘊含著複雜精妙的內容。據說有一次,蘇軾拜訪秦觀不遇,寫信去和尚寺裡詢問情況。秦觀見信後,回了一封14個字排成一圈的怪信:
暮 賞
已 花
時 歸
醒 去
微 馬
力 如
酒 飛
蘇軾看後連聲叫好,原來,秦觀通過這首迴文詩描述了他外出遊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可讀為:「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14個字組成了一首七言絕句,而且每個字出現兩次,遣詞用字功力極高。較之人們耳熟能詳的這一回文典故,《璇璣圖》則變換更多、組合更巧、更為奇特。武則天特別喜歡《璇璣圖》,她在《蘇氏織錦回文記》中贊道:「五彩相宣,瑩心耀目,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覆皆成文章,其文點畫無缺,才情之妙,超古邁今。」南宋的朱淑真重金購得《璇璣圖》,研讀之後作有《璇璣圖記》,曰:「於是坐臥觀究,因悟璇璣之理。」
蘇惠的回文織錦精妙絕倫,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武則天稱其「上陳天道,下達人情,中稽物理,博引廣譬,寄意深遠,玄妙至極,堪稱千古奇文。」《詩藪》外編卷四云:「蘇若蘭璇璣詩,宛轉反覆,相生不窮,古今詫為絕唱。」
《璇璣圖》,設色絹本,手卷
民間藏品
當時多數的普通大眾是看不懂《璇璣圖》的,蘇若蘭笑言:「徘徊宛轉,自為語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但文人雅士卻對其產生濃厚興趣,紛紛嘗試破解織錦詩句。從《晉書》開始到唐,有武則天、李白、李善、呂延己;到宋,有蘇東坡、黃庭堅、秦觀等;直到明清時期,研究《璇璣圖》的人依舊很多,代代不絕。人們從各自的角度,探索出了奇妙精絕的各種讀法。1600多年了,《璇璣圖》魅力不減,仍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許多詩人都歌詠過蘇蕙,「璇璣圖」也成為一個典故。南朝詩人江淹《別賦》雲「織錦曲兮泣已盡,迴文詩兮影獨傷」;吳均《與柳惲相贈答詩六首》之第一首雲「書織迴文錦,無因寄隴頭。思君甚瓊樹,不見方離憂」;梁元帝《寒閨詩》雲:「烏鵲夜南飛,良人行未歸。池水浮明月,寒風送搗衣。願織迴文錦,因君寄武威」;庾信《烏夜啼》雲「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詎不自驚長落淚,到頭啼烏恆夜啼」;周邦彥《三部樂》中有「回文近傳錦字,道為君瘦損,是人都說」之句。從以上詩句可以看出,「織錦」之為典故已廣為引用,蘇蕙之才情與遭遇也引起了歷代文人的嘆惋。 李白有兩首詩,是站在憐香惜玉的角度來寫的,可謂洞悉若蘭織錦時的酸辛:「黃鳥坐相悲,綠楊誰更攀;織錦心草草,挑燈淚斑斑。」(《閨情》)「黃雲城邊烏夜棲,歸飛啞啞枝上啼。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停梭問人憶故夫,獨宿空床淚如雨。」(《烏夜啼》)李白的第二首詩,賀知章一見便讚嘆不已,此詩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之前,已由唐人選入唐詩集中,並由書法家抄錄,廣為傳播。
同時,歷代畫家也都喜歡以蘇惠為題作畫,如宋李公麟就曾親眼看到過六副唐畫,畫的就是織錦故事,且具有連貫性,好像連環畫一樣,他認為那就是迴文詩圖的「唐真本圖」。
她的故事還被編成戲劇小說廣為流傳。據說元代戲曲家關漢卿曾有《蘇氏織錦回文》雜劇,可惜失傳;明代無名氏有《織錦回文》傳奇(見《五宮正始》);又明成化刻本《新刊耀目冠場擢奇風月錦囊》中亦收有《竇滔回文記》;署名「笠翁先生原本鐵華山人重輯」的《合錦回文傳》所演梁棟林與桑夢蘭愛情故事即以《璇璣圖》為關目;孔廣林則有《璇璣圖》雜劇;清代李汝珍在小說《鏡花緣》第四十一回《觀奇圖喜遇佳文,述御旨欣逢盛典》中輯錄《璇璣圖》及武則天序文,並詳細指出讀法,為《璇璣圖》的廣泛流傳作出了突出貢獻。
《蘇惠織錦璇璣圖》,設色絹本,手卷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自《璇璣圖》後,歷代文人學士爭相創製迴文詩詞。宋桑世昌《回文類聚》收錄了自魏晉至宋的迴文詩共四卷,其中有秦觀、蘇軾、白居易、王融、陸龜蒙、王安石等人的作品,明代的湯顯祖,清代人張淮、邱瓊山、謝默卿等,也都寫過多首迴文詩。後來朱孝賢編了《回文類聚補遺》,朱向賢編了《回文類聚續編》,足見迴文詩之盛。迴文詩的創作在宋代達到高潮,大詩人蘇軾就有多首迴文詩流世,如前引七絕第一首,可倒讀為「空庭晚日低絲柳,小字書情寄遠人,桐井露殘揮淚粉,錦文回織滿機春。」迴文詩創作如此之盛,但很少有能超過璇璣圖的,桑世昌指出:「如璇璣一圖非奇者乎?女郎以錦心織成錦字,令千古騷流不能卒讀,天才耶?仙才耶?雖仿其制直代不乏人,類不能出其規範。」
時至今日,迴文詩仍存活於我們的生活中。如湛江德鄰裡有一迴文聯:我愛鄰居鄰愛我,魚傍水活水傍魚;景德鎮出產的一種瓷壺上刻有「可以清心也」五個字,不論從哪個字讀都可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在許多名勝古蹟我們也能見到迴文詩的蹤跡,如湖北來鳳縣仙佛寺,山門前有一高約2米的青巖石刻,刻有一首迴文詩:「花開菊白桂爭妍,好景留人宜晚天;霞落潭中波漾影,紗籠樹色月籠煙。」據說是一個名叫鹹池曇的雲遊道人所作,可以倒讀、順讀成四、五、六、七言的詩多首;梧州北山園觀鯉亭有一聯「鳴禽聽耳悅,鯉躍視神怡」也是迴文聯,倒讀境、情依舊。「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僧遊雲隱寺,寺隱雲遊僧」的民間傳說更是流傳甚廣。
1600多年過去了,蘇蕙和她的《璇璣圖》不但存在於文人的案頭作品裡,而且還存活於老百姓的心裡;不但沒有被歲月的河流湮沒,反而日漸飽滿鮮活。她能夠被主流文化和民間同時認同並有深遠影響,這是非常奇特的。那是因為她的作品是用真情澆灌的,「縱橫八寸」的錦帕之上一定浸滿了她的血淚。《璇璣圖》直到今天仍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人們從各個角度對它加以研究。從倫理學出發,這體現了對愛情忠貞的道德要求;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如蘇州絲綢博物館查閱了大量史書,請教了眾多專家、文人和書法家等,做了大量基礎實驗,反覆改進,終於讓《璇璣圖》織錦迴文詩再現人間,成為法門寺博物館的收藏品和展示品。
通過對《璇璣圖》的民間傳說和影響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民眾對這位獨特女性的親暱和崇敬,她對世俗幸福生活的樸素追求也反映了秦隴文化背景下民間社會的文化性格。《璇璣圖》在創造巨大文化價值的同時,也浸透了蘇惠的痛苦與淚水,從這一點真實地反映出了幾千年來,中國婦女在封建禮教的壓抑束縛下隱忍生活的現實。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佛道在我心 - 清末民國佛經文獻專場」拍品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