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巧迴文詩 《璇璣圖》裡的文學奇蹟

2021-02-13 墨箋樓

關中農村,特別是武功、扶風、岐山、興平一帶,姑娘出嫁時有種講究:結婚當天,娘家要送女婿及吃筵席的眾親友藍、白、紅等三色線織就的方形手帕,寓意著女婿及夫家對婚事不得「三心二意」。久而久之,「織帕相贈」成為關中婚俗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追究其文化根源,應與關中民間傳說——蘇惠《璇璣圖》有關。

民國二十二年

 北平中央刻經院套色鉛印 

竇蘇若蘭著《璇璣圖詩》線裝一冊全

內印有《織錦回文原圖》、《織錦回文讀法》及多篇序跋

十六國時期,前秦國中有一位蘭心蕙質的才女叫蘇惠(字若蘭)。據說,她是縣令蘇道質的第三個女兒,自幼聰穎過人,三歲學畫,四歲作詩,五歲撫琴,九歲織布,遠近鄉人都嘆其機智過人。16歲時,蘇惠嫁給書香世家的竇滔,夫妻恩愛,情同魚水。竇滔「風神秀偉,精通經史,允文允武,時論尚之。」在秦州(今天水)任上政績卓著。誰知卻遭小人讒言密謀造反,竇滔被抄沒家產,並被發配至流沙(今敦煌)服苦役。七八年過去,竇滔杳無音信,蘇惠思夫與日俱增,遂將無限情思寫成七八千首詩文。後來,竇滔官復原職,再得重用,往襄陽赴任。此時,蘇惠才知竇滔已納能歌善舞的敦煌女子趙陽臺為妾。為此,夫妻反目,竇滔赴襄陽任時,蘇惠沒有跟隨。後來,蘇惠悔恨難當,為表達堅貞愛情與分離之苦,她用五彩絲線織成長寬8寸的詩文錦帕,託人送給丈夫。竇滔看後大為感動,立將寵妾趙陽臺送回關中老家,然後隆重迎接蘇惠到身邊,夫妻和好如初。這詩帕便是千古流芳的《璇璣圖》。有關蘇惠璇璣圖傳說的文字記載有多處,最有代表性的是《晉書·列女傳》和武則天的《蘇氏織錦回文記》。而故事的發生地也有「武功說」、「扶風說」和「天水說」。

《璇璣圖》由於奇巧善變、文採斐然,千百年來,引起了無數文人雅士的興趣,人們不斷地解讀、玩味它。「璇璣」本是中國古代天文測量的器具,而「璇璣圖」的名稱是因為《璇璣圖》的中心有「璇璣圖」三個字而得。《璇璣圖》共29行每行29字,除去後人加上的「心」字,總共840個字。無論從左右、上下、裡外、交互、疊一字、退一字、半段順逆、旋迴誦讀,均能成七言、六言、五言、四言、三言等格式的詩文。依據目前的統計,璇璣圖可組成7958首詩,故有「情詩八千」之說。其詩句節奏明快、對仗工整、韻律和諧、情真意切、如怨如訴。傷感處催人淚下,愉悅處涕破笑來,真可謂妙手天成。例如:「蘇作興感昭恨神,辜罪天離聞舊新。霜冰齊潔志清純,望誰思想懷所親!」幽怨、不平盈胸的同時,又表達了霜冰一樣的純潔真情;又如,「傷慘懷慕增憂心,堂空惟思詠和音。藏摧悲聲發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描述了悲思滿懷的主人,獨坐空堂撫琴,琴聲嗚咽,心曲悲傷;「寒歲識凋松,貞物知終始。顏衰改華榮,任賢別行士。」用歲寒而後凋的松柏作比喻,表達了作者對夫君矢志不移的真情。而這首詩倒讀也行,同樣也是文詞通順,意境甚至更佳。

 

回文是西晉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其字句迴旋往返皆可成文,而且符合格律規範。朱存孝《回文類聚序》說:「自蘇伯玉妻《盤中詩》為肇端,竇滔妻作《璇璣圖》而大備。」據說,蘇伯玉出使在蜀,久不回家,其妻思念以極,作詩於盤中寄與他,取其盤旋迴環之意。蘇伯玉讀後即感悟回家;而蘇惠的《璇璣圖》則是迴文詩的集大成者,一出現就達到了頂峰,後人無有能及者。此後,歷代解讀、模仿者不計其數。皮日休、蘇東坡、王安石、秦觀、湯顯祖、袁枚等著名文人都寫了不少的迴文詩詞,凝練的文字蘊含著複雜精妙的內容。據說有一次,蘇軾拜訪秦觀不遇,寫信去和尚寺裡詢問情況。秦觀見信後,回了一封14個字排成一圈的怪信:

                                暮    賞

                             已          花

                          時                歸

                       醒                       去

                          微                 馬

                              力         如

                                 酒   飛

蘇軾看後連聲叫好,原來,秦觀通過這首迴文詩描述了他外出遊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可讀為:「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14個字組成了一首七言絕句,而且每個字出現兩次,遣詞用字功力極高。較之人們耳熟能詳的這一回文典故,《璇璣圖》則變換更多、組合更巧、更為奇特。武則天特別喜歡《璇璣圖》,她在《蘇氏織錦回文記》中贊道:「五彩相宣,瑩心耀目,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覆皆成文章,其文點畫無缺,才情之妙,超古邁今。」南宋的朱淑真重金購得《璇璣圖》,研讀之後作有《璇璣圖記》,曰:「於是坐臥觀究,因悟璇璣之理。」

 

蘇惠的回文織錦精妙絕倫,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武則天稱其「上陳天道,下達人情,中稽物理,博引廣譬,寄意深遠,玄妙至極,堪稱千古奇文。」《詩藪》外編卷四云:「蘇若蘭璇璣詩,宛轉反覆,相生不窮,古今詫為絕唱。」

《璇璣圖》,設色絹本,手卷

民間藏品

當時多數的普通大眾是看不懂《璇璣圖》的,蘇若蘭笑言:「徘徊宛轉,自為語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但文人雅士卻對其產生濃厚興趣,紛紛嘗試破解織錦詩句。從《晉書》開始到唐,有武則天、李白、李善、呂延己;到宋,有蘇東坡、黃庭堅、秦觀等;直到明清時期,研究《璇璣圖》的人依舊很多,代代不絕。人們從各自的角度,探索出了奇妙精絕的各種讀法。1600多年了,《璇璣圖》魅力不減,仍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許多詩人都歌詠過蘇蕙,「璇璣圖」也成為一個典故。南朝詩人江淹《別賦》雲「織錦曲兮泣已盡,迴文詩兮影獨傷」;吳均《與柳惲相贈答詩六首》之第一首雲「書織迴文錦,無因寄隴頭。思君甚瓊樹,不見方離憂」;梁元帝《寒閨詩》雲:「烏鵲夜南飛,良人行未歸。池水浮明月,寒風送搗衣。願織迴文錦,因君寄武威」;庾信《烏夜啼》雲「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詎不自驚長落淚,到頭啼烏恆夜啼」;周邦彥《三部樂》中有「回文近傳錦字,道為君瘦損,是人都說」之句。從以上詩句可以看出,「織錦」之為典故已廣為引用,蘇蕙之才情與遭遇也引起了歷代文人的嘆惋。 李白有兩首詩,是站在憐香惜玉的角度來寫的,可謂洞悉若蘭織錦時的酸辛:「黃鳥坐相悲,綠楊誰更攀;織錦心草草,挑燈淚斑斑。」(《閨情》)「黃雲城邊烏夜棲,歸飛啞啞枝上啼。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停梭問人憶故夫,獨宿空床淚如雨。」(《烏夜啼》)李白的第二首詩,賀知章一見便讚嘆不已,此詩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之前,已由唐人選入唐詩集中,並由書法家抄錄,廣為傳播。

同時,歷代畫家也都喜歡以蘇惠為題作畫,如宋李公麟就曾親眼看到過六副唐畫,畫的就是織錦故事,且具有連貫性,好像連環畫一樣,他認為那就是迴文詩圖的「唐真本圖」。

她的故事還被編成戲劇小說廣為流傳。據說元代戲曲家關漢卿曾有《蘇氏織錦回文》雜劇,可惜失傳;明代無名氏有《織錦回文》傳奇(見《五宮正始》);又明成化刻本《新刊耀目冠場擢奇風月錦囊》中亦收有《竇滔回文記》;署名「笠翁先生原本鐵華山人重輯」的《合錦回文傳》所演梁棟林與桑夢蘭愛情故事即以《璇璣圖》為關目;孔廣林則有《璇璣圖》雜劇;清代李汝珍在小說《鏡花緣》第四十一回《觀奇圖喜遇佳文,述御旨欣逢盛典》中輯錄《璇璣圖》及武則天序文,並詳細指出讀法,為《璇璣圖》的廣泛流傳作出了突出貢獻。

《蘇惠織錦璇璣圖》,設色絹本,手卷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自《璇璣圖》後,歷代文人學士爭相創製迴文詩詞。宋桑世昌《回文類聚》收錄了自魏晉至宋的迴文詩共四卷,其中有秦觀、蘇軾、白居易、王融、陸龜蒙、王安石等人的作品,明代的湯顯祖,清代人張淮、邱瓊山、謝默卿等,也都寫過多首迴文詩。後來朱孝賢編了《回文類聚補遺》,朱向賢編了《回文類聚續編》,足見迴文詩之盛。迴文詩的創作在宋代達到高潮,大詩人蘇軾就有多首迴文詩流世,如前引七絕第一首,可倒讀為「空庭晚日低絲柳,小字書情寄遠人,桐井露殘揮淚粉,錦文回織滿機春。」迴文詩創作如此之盛,但很少有能超過璇璣圖的,桑世昌指出:「如璇璣一圖非奇者乎?女郎以錦心織成錦字,令千古騷流不能卒讀,天才耶?仙才耶?雖仿其制直代不乏人,類不能出其規範。」

 時至今日,迴文詩仍存活於我們的生活中。如湛江德鄰裡有一迴文聯:我愛鄰居鄰愛我,魚傍水活水傍魚;景德鎮出產的一種瓷壺上刻有「可以清心也」五個字,不論從哪個字讀都可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在許多名勝古蹟我們也能見到迴文詩的蹤跡,如湖北來鳳縣仙佛寺,山門前有一高約2米的青巖石刻,刻有一首迴文詩:「花開菊白桂爭妍,好景留人宜晚天;霞落潭中波漾影,紗籠樹色月籠煙。」據說是一個名叫鹹池曇的雲遊道人所作,可以倒讀、順讀成四、五、六、七言的詩多首;梧州北山園觀鯉亭有一聯「鳴禽聽耳悅,鯉躍視神怡」也是迴文聯,倒讀境、情依舊。「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僧遊雲隱寺,寺隱雲遊僧」的民間傳說更是流傳甚廣。 

1600多年過去了,蘇蕙和她的《璇璣圖》不但存在於文人的案頭作品裡,而且還存活於老百姓的心裡;不但沒有被歲月的河流湮沒,反而日漸飽滿鮮活。她能夠被主流文化和民間同時認同並有深遠影響,這是非常奇特的。那是因為她的作品是用真情澆灌的,「縱橫八寸」的錦帕之上一定浸滿了她的血淚。《璇璣圖》直到今天仍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人們從各個角度對它加以研究。從倫理學出發,這體現了對愛情忠貞的道德要求;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如蘇州絲綢博物館查閱了大量史書,請教了眾多專家、文人和書法家等,做了大量基礎實驗,反覆改進,終於讓《璇璣圖》織錦迴文詩再現人間,成為法門寺博物館的收藏品和展示品。

通過對《璇璣圖》的民間傳說和影響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民眾對這位獨特女性的親暱和崇敬,她對世俗幸福生活的樸素追求也反映了秦隴文化背景下民間社會的文化性格。《璇璣圖》在創造巨大文化價值的同時,也浸透了蘇惠的痛苦與淚水,從這一點真實地反映出了幾千年來,中國婦女在封建禮教的壓抑束縛下隱忍生活的現實。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佛道在我心 - 清末民國佛經文獻專場」拍品詳情

相關焦點

  • 簡論蘇氏《璇璣圖》
    在織錦回文後的竇滔與蘇蕙伉儷情深的愛情故事外,☞蘇蕙所制的織錦回文《璇璣圖》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也是其流傳千古的重要原因。在文中,形容這幅「縱橫反覆,皆成文章」的織錦回文《璇璣圖》為:「五採相宣,瑩心耀目」,且「其文點畫無缺。才情之妙,超古邁今。」南宋女詩人朱淑評價《璇璣圖》, 「五採相宣, 瑩心眩目… …亙古以來所未有也」 。《詩藪》外編卷四中稱讚 「蘇若蘭璇璣詩, 宛轉反覆, 相生不窮, 古今詫為絕唱。」
  • 古詩詞中最神奇、有趣的「迴文詩」,正讀反讀各一首詩,令人驚嘆
    這只是一句而已,但一整首「迴文詩」寫下來,就要求作者有極強的文化功底。因為字頭、字尾要分別押韻,而且意思還得是連貫的。想想有多難!迴文詩鼻祖《璇璣圖》《璇璣圖》是迴文詩裡最著名的一篇,是陝西武功的一個名叫「蘇惠」的女子寫的。先秦時期,因為丈夫竇滔納妾,原本心中不快,後來丈夫要去外地做官,也要帶著小妾,她更不高興,便未同往。
  • 文學奇蹟:才女寫841個字,各種角度解讀出近八千首詩,過於精妙
    其實蘇蕙這個名字一出來,估計也沒有多少人能馬上想到是誰,不過提起璇璣圖,或許大家還能有點印象。這璇璣圖有多牛呢?它被認為是迴文詩的集大成者,一千多年來,不論是文學界、藝術界還是史學界,都將之奉為瑰寶,就連武則天看了也覺得妙不可言,還特意為它作了序。而這麼一個千年前的奇葩,竟然是為了挽回出軌的丈夫而創作的,果然,愛情使人盲目又創作力倍增,情感是激發人類靈感的最好的手段啊。
  • 迴文詩巔峰之作:841個字組成7958首詩,正反橫豎斜怎麼讀都成詩
    迴文詩,又稱迴環詩,顧名思義就是指能夠迴環往復一文多讀的詩。迴文詩分為多種形式,比如通體回文、就句回文、雙句回文、本篇回文、環復回文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可以正反兩讀的迴文詩,比如著名的《兩相思》,正著讀是《思妻詩》,反著讀就變成了《思夫詩》。(李禺《兩相思》)一般情況下,迴文詩的字數越多,結構越複雜,寫作難度也就越大。
  • 由法門寺《璇璣圖》而認識的「上海一家人」
    《文博》雜誌1993年刊出的一篇法門寺織錦回文《璇璣圖》的論文,引起了學者丁勝源的關注,也因此與法門寺結緣,法門寺旁的織錦巷,即傳為織錦回文《璇璣圖》作者蘇蕙的故裡。其後,丁勝源、周漢芳兩位老人寫出了論文《前秦女詩人蘇蕙研究》並在古典詩詞界引起反響。
  • 魏晉三大才女之一蘇蕙僅用一篇迴文詩就讓移情別戀的丈夫回心轉意
    蘇蕙傳世之作僅一幅用不同顏色的絲線繡制而成的一方手帕,上面繡了一篇有840個字的迴文詩。因「回文」和「璇璣」都有迴環繞轉的意思,所以這張繡有迴文詩的手帕又稱為《璇璣圖》,也叫《璇璣圖織錦詩》。此《璇璣圖》有何魅力,不僅讓蘇蕙的家庭破鏡重圓,更讓她名垂青史,千古稱頌?
  • 天水這條古巷道,卻成就了千古絕唱《迴文詩》
    誰能知道,就在這個破敗的角落裡,才女蘇蕙將相思之情寫成迴文詩,將對愛情的執念字字揉進了五彩絲線裡,織成一幅稱頌千古的《璇璣圖》。這裡收藏了蘇蕙的心聲,舊跡盡失的角落,低眉順目的姿態,如同千年前那幽怨的女子,蜷縮於庭院一角,默守於巷道一角,暗暗地堅守著心中對愛情的期望。織錦臺舊址知道的人不多了,而她的《璇璣圖》卻在民間廣為流傳。
  • 從姓氏揭秘中華才女蘇惠姓名玄機-絕世奇文《璇璣圖》賞析
    蘇蕙是迴文詩之集大成者,自其迴文詩問世以來,廣為流傳,婦孺皆知,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蹟。武則天曾高度評價「才情之妙,超古邁今」。竇滔妻。滔為苻堅秦州刺史,以罪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詩凡八百四十字,縱橫反覆皆可讀,詞甚悽惋。一說,竇滔為安南將軍,另有寵姬趙陽臺,鎮襄陽時獨攜趙之任。蘇蕙感傷而織錦為璇璣圖詩以寄。
  • 如果諾蘭讀過中國迴文詩,也許《信條》會變樣
    拋開「負熵」「反物質」「祖父悖論」等複雜高深的科學理論,它的另一大核心靈感要素是「迴文詩」,同樣給不少人造成了閱讀障礙。《信條》片名的英文TENET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迴文結構,而且片中主要角色、地點等名稱都取自一首西方古代迴文詩。回文的運用不僅增加了影片的文化內涵,也貼合了影片的迴環敘事結構。
  • 中國最神奇一首詩,順著讀是丈夫想念妻子,倒著讀是妻子想念丈夫
    詩歌是我國古時非常盛行的一種文學體裁,早在遠古時期就有著口口相傳的詩歌。最早的有記載的詩歌是周朝的《詩經》,經過一代代的發展在唐朝唐詩時期達到鼎盛。《毛詩-大序》中寫道「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作為一種文人志士表達心中思想的文體,詩歌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
  • 迴文詩、諧音詩,詩歌裡濃縮了最精華的中文,無用之大用
    讀書君不擅長煽情,雖然在看到隱逸村的劇情時哭的稀裡譁啦,但是也不知該如何評價編劇那強大的共情能力。所以,還是要聊一點讀書君比較擅長的東西,在《少年包青天》這部劇當中,有很多對對子的環節,今天我們就來品一品其中的一兩個對子。要看的第一個內容是在書院當中,由公孫策說的迴文詩:「賞花歸去馬如飛, 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 醒時已暮賞花歸。」
  • 千古奇絕《璇璣圖》:正讀、反讀、橫讀、斜讀...
    於是靈感頓至,她設想可以利用這種巧妙的文字現象,來構成一些奇特的詩。這時,她正有滿腔的幽思和深情想有抒發,現在又找到了這種奇巧的表達方法,於是廢寢忘食地進行構思。蘇蕙把這副錦緞命名為「璇璣圖」,璇璣,原意是指天上的北鬥星,之所以取名璇璣是指這副圖上的文字,排列象天上的星辰一樣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識,不知者望之茫然。
  • 宋朝詩人寫下一首迴文詩,男人需要正著讀,女人都得倒著來讀
    因此,在古代私塾中,幼童從小就要接受這種文學思維上的訓練,以期日後好做文章。而唐詩宋詞,作為我國古典文化中最為光輝燦爛的兩顆明珠。無數詩人留下了傳誦千年的詩句。然而,雖然有很多作品流傳於後世,但是更多的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湮沒在歷史中。所以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無名氏的詩詞,雖然不知作者為誰,也不知創作背景,但是其詩作本身依然動人至深。而宋朝有位不出名的詩人,曾寫下一首迴文詩。
  • 史上最絕的一首迴文詩,大部分人看後不知所云,唯有蘇軾一眼秒懂
    迴文詩,在非常多的人的印象裡其實就是無論正著讀還是讀倒著讀都可以成為詩文,這些迴文詩往往都是拼湊而成,沒什麼驚人之處。 但是其實這是一些錯誤的觀點,因為迴文詩是一門對文學素養要求非常高的學問,它用押韻、形式非常之嚴格,如果是只為回文而隨意亂用辭意,那麼誕生的作品必定是索然無味,沒有生氣的,當然也是沒有什麼美感
  • 【詩詞微塾】詩詞創作之迴文詩結構
    本文試圖從語言文字的結構分析去探索迴文詩(類似「文字遊戲」,饒有趣味)的基本特點,試圖幫助青年讀者學習詩詞格律。 蘇軾有《題織錦回文》詩曰: 春晚落花餘碧草,夜涼低月半梧桐。 人隨雁遠邊城暮,雨映疏簾繡閣空。
  • 璇璣圖之美
    蘇氏悔恨自傷,因織錦為回文:五採相宣,瑩心耀目。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計八百餘言,縱橫反覆,皆為文章。其文點畫無闕。才情之妙,超古邁今。名《璇璣圖》。然讀者不能悉通。蘇氏笑曰:「徘徊宛轉,自為語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發蒼頭齎至襄陽。滔覽之,感其妙絕,因送陽臺之關中,而具車從盛禮迎蘇氏歸於漢南,恩好愈重。
  • 小詩人偶成千古奇詩,男人應該順著讀,女人應該倒著讀
    見證奇蹟的時候來了,把這首詩完全反過來,整首詩同樣押韻,同樣的符合格律。但整首詩的意思則完全不一樣了,反過來之後,寫的是一個留家的妻子對外出丈夫的思念。所以才說,這首詩正的讀適合男人讀,而反著讀則適合女人。 短短的五十六個字,顯示出詩人的功力和深厚的文學底蘊。雖然李禺並不出名,但他的這首《兩相思》卻因其趣味性,成了被世人津津樂道的千古奇詩。
  • 絕世奇文《璇璣圖》:僅有841個字,竟然能拆解出7958首詩
    只不過,竇滔擅長帶兵打仗,在文學方面是實打實的粗人。他之所以迎娶蘇惠,圖的只是蘇家的門第背景,還有蘇惠的美貌罷了。若讓他去讀蘇惠寫下的文章和詩句,多半是如牛啃草一竅不通。 夫妻之間沒有共同語言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因此,在新婚的熱度消弭後,竇滔便因話不投機逐漸冷落了夫人。竇滔覺得蘇惠矯情,所以開始在外面尋花問柳,對蘇惠也是代答不理。
  • 連載 《大唐懸疑錄2:璇璣圖密碼》(34)
    裴玄靜指到《璇璣圖》的左上角,「依照紅字可讀出一首七絕:『秦王懷土眷舊鄉,身榮君仁離殊方。春陽熙茂凋蘭芳,琴清流楚激弦商。』真可氣!說什麼身榮,似乎看重的僅僅是丈夫的榮華富貴。全因竇滔獲苻堅器重提拔,做了大官,蘇蕙才對自己與小妾爭風吃醋的行為大加懊悔,做出委曲求全的姿態來?這是何等俗氣!何等勢利!」李彌終於聽明白了,說:「嫂子不喜歡裡面的詩。」「是非常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