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回文」估計大家也並不陌生。
我小時候讀過一句刻在茶壺蓋上的回文句「可以清心也」。
你可以讀「也可以清心」;也可以讀「清心也可以」;還可以讀「心也可以清」;還可以讀「以清心也可」。
從哪個字讀都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同時,還表達了茶的內涵:可以讓你心神寧靜。
這只是一句而已,但一整首「迴文詩」寫下來,就要求作者有極強的文化功底。
因為字頭、字尾要分別押韻,而且意思還得是連貫的。想想有多難!
迴文詩鼻祖《璇璣圖》
《璇璣圖》是迴文詩裡最著名的一篇,是陝西武功的一個名叫「蘇惠」的女子寫的。
先秦時期,因為丈夫竇滔納妾,原本心中不快,後來丈夫要去外地做官,也要帶著小妾,她更不高興,便未同往。結果丈夫此去就漸漸斷了音訊。
於是蘇惠便寫了一首迴文詩,並將詩繡在絲帕上寄給丈夫。這首詩絕的是:無論正讀、反讀、橫著讀,豎著讀,橫豎倒著讀都是一篇意義完整,語句通順的詩!
就這841個字,後世不停的有人研究它的讀法。
宋代高僧起宗,拆解之後說,這「璇璣圖」其中包含了3752首詩。
而明代的學者康萬民研究了一輩子璇璣圖,還著了一本《「璇璣圖」讀法》的書,說,這「璇璣圖」有12種讀法,一共包括了4206首詩!
這篇《璇璣圖》至今無人超越。
看著這滿篇的字,真是傷腦筋啊!不過,故事的結局是好的,後來丈夫竇滔一看妻子如此有才,又如此深情,便回心轉意了。
這首著名的璇璣圖激發了後世文人的勃勃鬥志。很多詩人都一試身手。有很多傳世之作。
通體回文,即整首詩的「正讀和倒讀」
比如:宋代李禺的迴文詩《兩相思》,正著讀是丈夫思念妻子。
《思妻詩》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正著讀的意思是:離家在外的丈夫望著遠方的家鄉,望眼欲穿。身邊人來人往,可像妻子那樣知心的人有幾個呢?酒喝完了,酒壺空了,心緒煩亂,難以成詩。
離家太遠了,離別太久了。家書也遲遲沒有到來。我守著這孤燈殘夜,想念妻子,想念我的孩子啊!
從最後一個字倒著讀,就變成了妻子思念丈夫的詩:
《思夫詩》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別離人阻路途。詩韻和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知心幾見曾來往,水隔山遙望眼枯。
孩子想念爸爸,妻子想念丈夫。孤寂的夜裡只有一盞油燈孤零零地作伴。
我寫了家書寄走了,遲遲還沒有回信。怕是外出的丈夫因為路途遙遠被什麼事耽擱了回家吧。
我醞釀好了,想要寫一首詩給你,但是顫抖的雙手,雜亂的心緒卻沒辦法把詩寫成。
喝杯酒吧,又害怕還沒喝醉就沒有了。我知心的丈夫啊,你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呢?我看著那千山萬水,眼淚都哭幹了。
當句回文。以中間的一個字為間隔,前句和後句互為回文。
《靜坐偶作》 清代:龐北海 明窗紙薄紙窗明,耕罷讀書讀罷耕。事少間居間少事,情深話舊話深情。賤貧安遇安貧賤,名利可求可利名。隱士才多才士隱,清心靜坐靜心清。
雙句回文:後面一句是前面一句的倒讀回文。
《菩薩蠻·霧窗寒對遙天暮》清代:納蘭性德霧窗寒對遙天暮,暮天遙對寒窗霧。花落正啼鴉,鴉啼正落花。袖羅垂影瘦,瘦影垂羅袖。風翦一絲紅,紅絲一翦風。
這首詩的妙處在於,前半句都是近景,而後半句像是把鏡頭拉遠了,遠遠的觀望。
先看前半句的釋義:秋天的窗戶上一層薄薄的霧氣,遠處蒼茫一片。花落的時候,烏鴉在樹上啼叫。她纖細的身材,無精打採地垂著雙袖,那穿著紅衣的身影像是能被風吹走似的。
但後半句,景別更遠了:黃昏的天氣裡,窗戶上已經起了霧,烏鴉在樹上啼叫,花也紛紛飄落。那個纖細的女子,垂著袖子站在風中,就像是一根紅線一樣。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奇妙的迴文詩,的確是出神入化,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學功底。
如果感興趣,請留言給我,我們下篇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