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摘詞選投稿郵箱
mm0127m@163.com
詩詞微塾
詩詞微塾
格律詩寫作之修辭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一般又分為明喻、隱喻、借喻三種。
明喻,就是明顯的比喻。由"本體"、"比喻詞"、"喻體"部分組成。如"二月春風(本體)似(比喻詞)剪刀(喻體)"。又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鉤";"阿婆還似初笄女"。
隱喻,又稱暗喻,是本體與喻體之間不用比喻詞,兩者直接連起來,或中間用個判斷詞連起來的。如:"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水"、"山"是本體,"眼波"、"眉峰"是喻體。"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雲"和"雨"是本體,墨"和"珠"是喻體。
借喻,是不說出本體,將喻體直接當成本體來說的。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寸草"喻兒女,"春暉"喻母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梨花"喻白雪;"繰成
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白雪"喻蠶絲,"黃雲"喻成熟的麥子。
二、比擬
比擬又有擬人和擬物之分。擬人,是把物當人來描寫,使之"人格化"。諸如"山悲"、水泣"、"桃花含笑"、"東風問我"等。"檻菊愁煙蘭泣露,……明月不諳離恨苦";"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垂楊只解惹春風";"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等等。擬人也稱為移情,即把作者的感情移到客觀事物上去表達。
擬物,是把人當物來描寫。
三、誇飾
誇飾也叫誇張,故意言過其實,把事物擴大或縮小,藉以突出事物本質和強化思想感情。擴大的,如:"白髮三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南浦清江萬裡橋"、"洞庭秋水遠連天"、"山潮逐浪高";縮小的,如:"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
四、借代
借用與本體事物有直接關係的某一事物(借體)來指稱本體事物,叫做借代。詩詞中,借代是極常用的一種修飾手法。借代有多種類型:
①借特徵代事物:即借用事物的性質、狀態等特徵,來代替這個事物。如:蘇軾詞"左牽黃、右擎蒼",借犬身上的黃色代稱犬,借鷹的蒼色代稱鷹。辛棄疾詞"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借戰爭中的烽火指代戰爭。李清照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借葉子的綠色、花朵的紅色指代葉子和花朵。
②借部分代全體:如《詩經》句"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借秋代年,三秋即為三年。柳永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風池即鳳凰池,朝廷中掌管一切機要、接近皇帝的機構,代指朝廷。魯迅"吟罷低眉無寫處",借眉代指頭,低眉實為低頭。李白「孤帆一片日邊來",借帆代舟。吳偉業"衝冠一怒為紅顏",紅顏臉容,指代年輕女子。
③借物代人:杜甫"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紈絝是古代富貴人家子弟穿的細絹褲,代指富貴人家子弟;儒冠是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代指讀書人。"綠林此日稱佳客,紅粉今宵配吉人",綠林原是古代起義軍佔領的綠林山,後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統治的武裝力量,也指群盜股匪,此為借處所代人;紅粉是女人化妝的胭脂和鉛粉,代指女人。
五、別稱
別稱就是換名,不直呼事物的大名,而改稱其字、號。運用別稱有時是為了增加作品的文彩和深度,有時也為了符合格律。月亮又叫做太陰、蟾宮、玉兔、桂魄、嬋娟、銀盤、玉輪,太陽又別稱紅日、曦和、金輪、紅鏡、陽烏等。人的字、號是名的別稱,名人的出生地、官職都可以是他的別稱。如李白,古聲兩字皆仄,其號青蓮居士,時見有人寫到他又不能用仄聲時,則改稱"青蓮";韓愈,穎川河南人,祖籍昌黎郡(今遼寧義罷)自謂郡望昌黎,故世稱"韓昌黎";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
六、通感
人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各有分工,但在詩詞中讓它們相感相通,彼此互轉。這是感覺的挪移,所以又叫移覺。
如"一串歌珠粒粒圓",移聽覺(歌聲)於視覺(珠圓);"拾得鶯聲一串歸",移聽覺(鶯聲)於觸覺(拾得)、視覺(成串);「水珠濺處笑聲溼",以觸覺(溼)去感知聽覺(笑聲)。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這是五官感覺的互相溝通、轉化和移借。
七、互文
互文,是在散文中不常見,而詩詞中極常見的一種修辭方法。它的特點是,前後兩個語言成分,或兩個句子,在結構上相同或相似,意義上相輔相成,需要合在一起看,才能了解其完整準確的含義。如漢樂府《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怎麼在城南戰鬥,卻死在城北呢?原來詩的原意是戰鬥、死亡在城南郭北(其實當然還包括城東城西),說戰鬥殘酷,死亡慘烈。
八、用典
歷史故事、名人事跡、神話寓言、民間傳說,或古書上的警句、古人的名言等,都可稱為典故(或典實),簡稱典。用典也稱用事"。借用典故來說事,可以更加言簡而意豐,含蓄而典雅。如李白"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晉朝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念家鄉的蓴菜羹和鱸魚膾,便辭官還家,所以鱸魚膾"或"蓴鱸"表思鄉之意。又如元稹"運甓調辛苦,聞雞屢寢興":"運甓",東晉陶侃在上任做官前,悠遊無事,就不停地把一堆磚(甓)早上運到屋外,晚上運到屋內。人問之,答曰:怕過於悠閒,以後不會做事。運甓含刻苦自勵之意。"聞雞"《晉書,祖遜傳》說,祖遜與同室劉琨半夜裡聽到雞叫,就起來練劍。聞雞起舞含少年勵志、及時奮發之意。
用典是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藝術手法,使用率甚高。毛澤東詩詞中的"黃鶴"、"黃粱"、"鯤鵬"、"不周山"、"霸王」「東臨碣石"、"神女"、"吳剛、嫦娥"、"華佗"、"九嶷山"、"陶令"等,都是用典之例。用典需要貼切,忌生僻,忌晦澀,也忌堆聚。
此外,還有對比、設問、反問、雙關、嵌字等修辭方法,在詩詞中也常可見到,在此不再一一介紹。詩詞是語言藝術。詩詞寫作的過程,說到底就是語言的斟酌、推敲的過程。作者語彙的豐富或貧乏,表達是否流暢傳神,決定詩詞的可讀性。只有掌握詩詞語言的特點,用"詩語"寫詩,才能避免概念化、口號化的傾向。
本文轉載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詩詞微塾】對仗十七法
【詩詞微塾】格律詩用韻十忌
【詩詞微塾】詩詞的格律細則
【詩詞微塾】「詩中三昧」之對仗
【詩詞微塾】「詩中三昧」之平仄
【詩詞微塾】「詩中三昧」之押韻
【詩詞微塾】傳統詞曲中的格律
【詩詞微塾】平仄、用韻及對仗
【詩詞微塾】律詩對仗技巧的變化
【詩詞微塾】格律詩寫作章法(上)
【詩詞微塾】格律詩寫作章法(中)
【詩詞微塾】格律詩寫作章法(下)
【詩詞微塾】詩詞創作三十六技法
【詩詞微塾】格律詩中的對仗通病
【詩詞微塾】絕句的初學要旨及章法
【詩詞微塾】格律詩節奏的基本規則
【詩詞微塾】淺談格律詩的「六要六戒」
【詩詞微塾】格律詩詞寫作十大基本技巧
詩摘詞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