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淇華:沒有寫作「天賦」的寫作「教」父

2021-03-01 她領袖

採訪、撰文 | 張進

3月的上海,陽光已經是亮橙色,周末下午,細風吹得心情有點雀躍,有一群人因文字的力量聚到了一起。

在幸福氧氣學院與睿問的積極促成和精心準備下,「臺灣最會教寫作」的老師蔡淇華終於在上海開了他在大陸的第一次寫作課。

這是蔡老師第一次來上海,行程有點緊張,一上完課他就要趕飛機回臺灣。

雖然是第一次見,但卻不陌生。在此之前,大家對他已有所耳聞,蔡老師曾是臺灣地區廣告界的才子,後來投身教育界工作,得過象徵臺灣地區教師最優良獎章的師鐸獎。他以五年時間,指導超過一千人次創作,學生得到超過兩百個校外新詩、散文、小說及戲劇的校外獎項。著名作家、主持人吳淡如稱他為「臺灣地區最會教寫作的人」

經他「點撥」的學生,從文句不通到愛上寫作;從屢次投簡歷不過,到成為一流廣告公司文案。

慕名而來的人中有專業的文案工作者、有想要寫一本書的高級白領、還有想寫劇本的寫作愛好者,大家都想能通過這堂課學到點老師的精髓,讓自己也成為被老師「點化」的那個人。

隱形的天才需要「顯形」的方法

「我先天寫得不好。」

很難相信。「寫得不好」無論如何都無法跟眼前說起寫作就眼睛放光的蔡老師聯繫起來。

他戴著長方形的半框眼鏡,鏡片後面的眼睛真摯澄澈,沒有半點開玩笑的意思。

20歲出頭的時候,他曾在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像很多文案一樣,也有抓耳撓腮一天只能寫出一句slogan的時候。甚至在更早前,他還曾做過一個決定,「我這輩子不會再寫」。

願意做文案工作的人,大多對文字有點偏執的喜愛,曾經的蔡老師就是這樣。他在上大學的時候熱衷寫散文、寫小說,也常投稿去參加比賽,散文偶然也能拿到獎,「但是很小的獎」。至於小說,則只能夠得上佳作(相當於大陸的優秀獎),他不太懂為什麼,「我明明把故事寫得很完整,可是每次都只是佳作。」有人跟他說:「你的作品可以是很好的劇本,但不是好的文學」。

蔡淇華老師作品

大四那一年,他的一個好朋友拿了自己的作品給他看,看完之後他做出了那個「這輩子不會再寫」的決定。「因為他的那種東西是我寫不出來的,我不懂,我不懂為什麼我寫不出那種作品來,我寫得太普通。」那種所謂「文學的血肉」,成了讓他望而生畏的東西。

但是一個人的熱愛,哪是說放下就可以放下的。他念英文系,可是整個大學都去中文系聽課。他忘不了文字帶給他的那種悸動,「我在圖書館本來是要去拿莎士比亞(的書),結果看到一本大字版的元曲,我一打開之後就在那裡站兩個小時動不了。」他完全被元曲的韻律、節奏之美所驚豔和吸引。

「文學分兩個方面,可解跟可感。可解的部分我能做到,可感的部分是當時的我無法做到的,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我知道這個東西會讓我快樂。」

他後來變得很能寫,已經是四十歲之後的事情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終於在一個朋友那裡收穫了「頓悟」,知道了自己曾經寫不好的原因。這位拿過無數臺灣寫作首獎(一等獎)的中文系教授朋友,跟他說「真正的創作不是模仿,而是偷。」偷的意思就是萃取元素,這個後來成為了蔡老師寫作方法論中的重點「二元理論」。他也明白了該怎樣用意象語言去補上曾經缺少的那些「血肉」。

和這個朋友的交流成為一個重要轉折,他發現自己知道怎麼用那些曾經翻了無數遍的文學理論了,伊瑟爾的接受美學、海明威的冰山理論、雅克森的雙軸對應等等。他也終於明白,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方法,曾經的積累就只不過是理論堆砌,無法變成真正的素養能力。「方法是1,理論是0,沒有1,0+0是沒有意義的。」

蔡老師把那些理論總結成自己的一套淺顯易懂的方法論,發現會了這些東西之後,slogan就變成了幾分鐘的事情,20分鐘就可以完成一首歌。實踐產生了效果,他兩年內拿到了七個全臺灣的首獎,作品變得更加有影響力,有好幾次他以臺灣發生的事情為素材的創作,都在當地引起很大反響,作品在Facebook上放出的第二天,他工作的地方就被電視臺的SNG(衛星新聞採訪車)包圍了,記者們爭相要採訪他。

2014年3月學運時的散文《野百合父親寫給太陽花女兒的一封信》、高雄氣爆時的新詩《聞你》、臺南地震時的歌詞《臺南 深呼吸》,這些文字撫慰了很多受傷的心靈,也改變了蔡老師的生活,他做到了「用文字讓自己被世界看見」。

不僅如此,他還用文字給人們帶去了很多溫暖和幫助。臺灣有3萬個外籍漁工,他們常常是熱帶登船,寒帶捕魚,但因缺乏足夠的冬衣,使得工作十分艱苦,也更加危險。蔡老師用文字的方式,幫他們成功募捐了兩萬件冬衣。

他嘗試把這套方法教給了學生,他的學生在五年之內拿了200多個大型的文學獎。

這也讓他堅信,很多時候,天才是「隱形」的,如果想要喚醒它,則需要一套好的方法。

蔡淇華老師作品

教會別人寫作,就是他最好的創作

但他發現,幾乎沒有人在做這件事。

現實中我們常常把寫作分開講,寫詩的、作詞的、寫小說的、寫劇本的、寫高考作文的。「但其實核心是一樣的,都是從文字出發。就好像你如果要練不同的拳,其實都要站樁、蹲馬步。」在蔡老師看來,文字是基礎。

「很多寫作課都只是在教升學考試的作文及賞析,不教一輩子帶著走的寫作力。」而那些深奧的理論,也常常停留在學術的圍牆裡,無法被更多普通的人吸收,發揮出更大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在應試教育中,丟失了寫作的「天賦」。

蔡淇華老師作品

在花了幾百個小時去研究符號學、現象學、解構主義等各種理論,讀很多書,聽很多寫作的演講後,他發現,方法論很少。每個學生都上寫作課,但是年輕人的創作能力依然很弱。當離開考試的環境,曾經學習的一套語言就失去了力量。

有個學生畢業後頭了幾十封簡歷,半年內只接到兩次面試機會,無奈之下他找到蔡老師,在一個星期的培訓之後,他進入了全臺灣最大的廣告公司,現在他已經是那家廣告公司的第一文案,一年內有15次案子打敗奧美。

「我的起心動念是,讓下一代過得更好,因為我的工作是老師。」

如果說曾經他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認可,創作出能夠獲首獎的小說,現在他則認為教會人們寫作,是一件更為重要和緊迫的事情。

他不僅給學生講方法,也給他們講社會、講人生,他曾帶領學生進行過很多公益活動,如「太平環保運動」、「搶救惠來遺址」、「推動一中街成立行人徒步區」等,他讓學生在活動中更真切地感知生活,感知他人。「文學就是人學,當你對人了解之後,你會感覺詩、散文、小說什麼都可以寫了。

至於他自己腦中擱淺的小說和故事,他選擇了用另一種方式讓它們重生。他會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學生。他的學生中,有一個人很喜歡拍東西,但缺乏內容,常常喜歡找蔡老師來聊劇本。「我會跟學生聊我想寫的東西,把我的劇本、想法送給學生。我現在沒有時間寫,我把idea給學生嘛。」

後來那個學生的一個作品得了臺灣首獎,之後去了英國英劇學院讀書,去年跟前年拍的作品都入圍了坎城影展。

蔡老師希望他能把更本質的創作方法教給學生,「現在的競爭很大,你得做好準備打國際級的戰爭,不能只局限在你生活的地方,文學是無國界的。」他的專業是英美文學,對中文創作則有著無限的熱情和多年的研究,他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希望能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創作視野。

眼下,這些關於寫作的書,就是蔡老師最好的創作。至於自己的小說,他準備放在以後「有閒」的時候,反正他對文字的愛是不會退休的。「它帶給我的快樂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快樂,不假外求,一輩子都不用別人給你的快樂,我覺得我不能丟掉。」即使是在影像化的時代,他依然堅信文字的力量,堅信文字是一切創作的基礎。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很多人在蔡老師的指導下不僅學會了寫作技巧,也進入了自己嚮往的行業,創作出優秀又有競爭力的作品。蔡老師可以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寫作『教』父」,當然,「教」是教師的「教」。

學員當堂習作

他說,

你呆在我口袋裡,

就這樣,

伴著風聲和喘息聲,

雪橇沙沙划過雪地,

突然安靜下來,

夢中的阿爾卑斯山一下跳入手中的屏幕裡,

山上的雪如同他的心思一樣細膩。

我說,

你想徵服全世界,

我卻只想住在你的口袋裡。

——《手機裡的阿爾卑斯山》

她的眼神撕碎了他的自尊,

霧霾塗滿她的婚姻。

他的急迫燙傷了我的愛情,

逐漸消瘦的期待。

他們的沉默震耳欲聾,

他的撫摸打開了我記憶的惡臭。

太多的驕傲,

像身上裸露在陽光下的刺青,

炫目但又刺痛人們的雙眼,

拒絕別人靠近她。

流轉的針尖,

刺破了皮膚,變成她前半生的滌滌烙印。

畢業於淡江英文、彰師教研所,曾擔任貿易公司、廣告公司文案、東海大學講師,現任天下雜誌、親子天下、Careers雜誌、普通話日報專欄書寫。

曾獲得時報廣告金像獎、民生報大專影評(首獎)、臺中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等。

著作有《隱形的天才》(2013)、《野百合父親寫給太陽花女兒的一封信》(2015)《有種,請坐第一排》(2015時報)、《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2016時報) 、《學習,玩真的!》(2017時報)。

7月21-22日

蔡老師將在上海開設

「潛力作家培養班」

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詳情

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幸福氧氣學院

不錯過精彩課程

0329期【她故事】留言獲獎名單公布


@Lavilavi


恭喜這位小夥伴

請在公眾號後臺留下

你的姓名、電話、地址

我們將儘快與你聯繫

相關焦點

  • 寫作的「 熱兵器 」與「 冷兵器 」
    文 | 行之看過「 超級英雄 」的都知道,凡是打得好看的超級英雄電影,都是「 熱兵器 + 冷兵器 」的合體。而用冷兵器的主角,佔了這類電影票房的半壁江山。比如神奇女俠,在戰場上面臨各種槍炮夾擊,主兵器用的是劍和盾。蝙蝠俠雖然開著科技感爆棚的蝙蝠戰車,但是還是喜歡用飛鏢。
  • 為什麼瓷器在日語中寫作「磁器」?
    眾所周知,瓷器的概念和工藝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的,但在日語中卻寫作「磁器(じき)」,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磁器」與瓷器一樣,都曾經是中國通用的寫法。只不過中國在上個世紀50年代後,統一為瓷器一詞,而日本也在漫長的使用過程中統一為「磁器」一詞。
  • 「日語學習」日語作文寫作三部曲
    她帶著「日語作文寫作方法」走來了......作文應該是讓很多學生頭疼的一個問題,用日語寫作文對於部分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實際上無論是中文也好,日語也好,都有其共通的地方。所以要求我們要習慣這些硬性要求,規範寫作。那麼日語作文有哪些規範呢?
  • 好和弦|[EP.255]二聲部寫作 &「Drop-2」技巧要如何運用?
    本期Wiwi老師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二聲部寫作跟「Drop-2 Voicing」的課程。常逛YouTube的人,可能沒有人不知道「蔡哥」,本期片頭的兩首背景音樂,就是「蔡哥」最常使用的兩首背景音樂。來看第二行,為什麼這邊有 D# 和 C# 呢?
  • 「明眸學術夏令營」招生!一手閱讀寫作,一手通識人文,這個夏天,狠...
    今年疫情當頭,不如我們正好呆在家裡,狠練內功,通過閱讀和寫作,提高認知能力,拓展視野。所以我決定開設「2020 明眸學術夏令營」(你可以理解為一套硬核的閱讀寫作課程)。這個夏令營希望能幫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對閱讀沒有興趣,家長也不知道如何引導閱讀感興趣。喜歡讀書,但是只喜歡讀小說、虛構文學,沒有廣泛涉獵其他學科。
  • 日語中的雞蛋,「玉子」和「卵」的區別
    「玉子」と「卵」「玉子」和「卵」都讀作「たまご」。你能正確理解「玉子」和「卵」的區別嗎?卵焼き還是玉子焼き,或者ゆで玉子還是ゆで卵,討論這些的人也有吧。無論哪一方都是平時不經意地使用的字,在什麼狀態的情況時使用「卵」,何時又稱為「玉子」其實是被明確的區分的。因為其中有認為是品牌差異的錯認情況,因此在這裡好好理解區別,正確的掌握使用吧。
  • 【重磅】報導「失實」充滿「偏見」「無知」!華人不必「仰望」英文媒體!
    在我看來,如果英文報導確實是找到了「錯誤的真相」,那華裔社區要用「軟性歧視」的動機來全面否定這些報導,也不容易。我想起當年採訪賴昌星,他抱怨說,跟他一起做「走私生意」的夥伴,有的現在仍然是活躍的「紅頂商人」,政府為何追著他不放。我說,你可以批評政府的「選擇性辦案」有缺陷,但如果你是錯的,那政府辦你也沒有錯。
  • 世界上唯一的「怪物商店」
    將「為每種怪物供應優質的商品」以及「為生者、死者以及不死人提供特製與日常商品」作為宗旨,Hoxton Street Monster Supplies 的這兩句標語,大大的印在店面的招牌兩側。走進店內,仿佛來到哈利波特電影中的斜角巷,店內播放著古怪的收音機聲響,牆角放了一個沒有貓但有貓叫聲的藤籃,抬頭一看,貨架上的陳列商品更是令人又驚又喜:鮮取指甲、恐懼罐頭、死神女妖潤喉糖、人類乳齒製成的巧克力、醃眼球、為狼人特製的瓶裝「月光」、吸血鬼專屬的瓶裝「日光」,甚至是專屬食譜(已改良為怪物與人類皆適用)…怪物日常必需品超乎想像。
  • 日語裡的「ぢ」「づ」在什麼時候用?
    我們在學習日語的濁音時,會學到兩組讀音一樣的假名,分別是「じ」「ぢ」(都讀「ji」),「ず」「づ」(都讀「zu」),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在單詞裡究竟用哪個呢?1986年,日本內閣發布了《現代假名使用方法》(『現代仮名遣い』),裡面規定:原則上不再使用「づ」「ぢ」,而是統一為「じ」「ず」。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單詞大部分都是使用「じ」「ず」的,比如「地図」(ちず),「合図」(あいず),但仍有一些單詞裡會出現「ぢ」「づ」,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PET寫作考題越來越難,娃怎麼配合新的考綱「雞」寫作?
    原創 玩轉英文繪本 小花生網如果將學英語比做成打怪升級的一條路,那麼寫作是這條路上遇到的一大攔路虎。學校英語課上不會花很多時間來教寫作,那作為老母親 or 老父親的咱們,有必要幫孩子一把不是?
  • 「學」到深夜,「忙」到沒時間睡覺,可能是無用的
    以我本文開頭的描述為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會是以「時間」單位來計劃我的工作,比如每天的 9 - 10 點,是我的寫作時間。曾經風靡網絡的番茄工作法就是以時間為導向的工作法圖片來源:Google 但是後來我發現,寫作的產出需要一種「進入狀態」、「深化輸出」這樣的過程。1 個小時並不是寫作的好時間。
  • 「蘇」為何簡化為「蘇」
    「蘇」簡化作「蘇」,據説是草書楷化。但「蘇」字的行書、草書都不像簡化字「蘇」的寫法。簡體寫法的來源也不清楚,惟一確定的是「蘇」字最初見於近代。(甲)《簡化字溯源》首先,「蘇」寫作「蘇」字沒有見於20世紀以前的文獻,《簡化字源》也稱説「『蘇』字最先見於1935年的《手頭字第一期字彚》和《簡體字表》」。《簡化字溯源》則寫:「蘇」字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新簡化字」。
  • 一周 Top2:為什麼港幣的符號不是「¥」和「£」而是「$」?
  • 公大畢業生分享: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課程李嘉倩
    我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當然免不了要自報家門,總有人會問:「你是從哪裡畢業的?」這時除了回答「香港公開大學」外,還會特地提一句──我是來自「CWFA」的。是的,「CWFA」,即課程「Creative Writing and Film Arts(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的縮寫,讓我非常自豪的四個字母,這裡用的「自豪」二字絕不是因為我要寫畢業生感言,而是來源於真實,發自內心的一份歸屬感。
  • 被人誤解的「高敏感」其實是天賦
    深度處理高敏感的孩子,常常被認為是「膽小」「內向」「優柔寡斷」。他們常常會因為思考各種可能性遲遲無法做出決定;但同時,他們又不時會提出尖銳的見解,似懂非懂地使用不符合年紀的「成人話語」,語出驚人。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在《開啟高敏感孩子的天賦》一書中,日本專家長沼睦雄形容高敏感族在接收到大量刺激時的狀態,用了個非常貼切的形容詞——「漁網」。網眼越大,小魚越容易溜走。
  • 西尾維新:以『寫最終卷』的思路去寫作
    小說讀多了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想去寫作吧……就是這麼一種感覺了。不管是東洋的還是夕陽的作品、從以前開始我就什麼都會讀一點的、然後讀完了就會嘗試去寫作一下。不過真正踏入小說界還是在我的最初的「戲言」系列的「斬首循環」獲得了第23回梅菲斯特獎之後。從此我就開始了專業的寫作人生了,當然,這部「戲言」也是我的集大成製作了。
  • 「陪你讀書」解憂雜貨店
    1985年,《放學後》獲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開始專職寫作;1999年,《秘密》獲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2005年出版的《嫌疑人X的獻身》史無前例地同時獲得第134屆直木獎、第6屆本格推理小說大獎,以及年度三大推理小說排行榜第1名;2008
  • 劉震雲:真正的聰明人,都在暗下「笨功夫」
    影評人喜歡評價馮小剛的喜劇是「以幽默表現悲涼、諷刺現實」。其實,這也正是劉震雲小說的特點。北大中文系教授陳曉明曾評價劉震雲「揭示了日常瑣事中令人震驚的事實。」我問他為何如此熱衷於揭露荒誕。他總是評價自己說話慢、腦子慢,也因為「慢」,他選擇了寫作之路。慢工出細活,是他舅舅教給他的道理。舅舅是個木匠,他的木工活是方圓四十裡做得最好的。
  • 賈靜雯其實挺「狠」的
    一件是她主演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豆瓣被網友打到9.5高分,幾乎所有影視博主都在力薦,她在這部劇裡的演技也被稱讚為「炸裂」。 賈靜雯飾演的女主,是一位新聞電視臺的女總裁,她漂亮強勢的外表下,內心有著無法消融的痛苦,這痛苦來自意外死去的兒子。賈靜雯把這份痛苦演繹得無比真實又驚心動魄。
  • 戰無不勝的天后,蔡依林:「現在的我,只想滿足自己.」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是因為過去我不太讓情緒出來,剛好這張專輯讓我找回以前拒絕的情緒,比如說脆弱或是失控、憤怒、怨懟…。我以前自認沒有這樣的反應,但其實只是壓在下面。之所以現在可以紓緩這樣的情緒,我覺得心理學的書對我的幫助很大,對我的表演幫助更大。」她從榮格學徒寫的書開始看起,然後一路閱讀榮格關於陰暗面、解構童話的論點,再到解析夢境的一系列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