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世界蘇氏宗親」加入蘇氏大家族
「蘇」簡化作「蘇」,據説是草書楷化。但「蘇」字的行書、草書都不像簡化字「蘇」的寫法。簡體寫法的來源也不清楚,惟一確定的是「蘇」字最初見於近代。
(甲)《簡化字溯源》
(乙)《簡化字原》
(丁)《簡易字説》(1928年)
首先,「蘇」寫作「蘇」字沒有見於20世紀以前的文獻,《簡化字源》也稱説「『蘇』字最先見於1935年的《手頭字第一期字彚》和《簡體字表》」。《簡化字溯源》則寫:「蘇」字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新簡化字」。略而言之,這兩本書都確認了「蘇」字是個近代俗字。我翻查了《手頭字第一期字彚》和《手頭字之提倡》並確認了文獻中的引用無誤。所以文獻乙和丁都是可靠的,可是説「蘇」最早見於《手頭字第一期字彚》(1935年)卻有不妥,因為在1928年的《簡易字説》一書中已經見到了這個字。
另外的《簡化字原》又解説這個字是草書楷化而成的,並且在句子中寫出了草書的原字形,但兩者並不相似;何況在《京本通俗小説》中也沒有見有相似且楷化的字。
総之,「蘇」字源於草書楷化此一説法有兩個問題:
傳統字「蘇」的草書寫法不像,即使勉強楷化也不像。
「蘇」之下部與「辦」偶同,仿佛是人為所致。
最近在《手頭字概論》一書中找到了這個句子:
【戊】《手頭字概論》(1936年)
綜上文獻資料並查詢臺灣的『異體字字典』,可猜測「蘇」変成「蘇」的順序:
(一)「魚」俗寫而変形,見《宋元以來俗字譜》「艸部」引〈太平楽府〉。
(二)「艹」草寫而変形,見《宋元以來俗字譜》「艸部」引〈列女傳〉。
(三)草書楷化而変作《手頭字概論》中的第二個字,又見《簡化字原》。
(四)後來又和「艹」的俗寫或草寫連合而変形。
(五)変形後與「辦」相似而混用,所以「辦」字俗作「辦」又誤以為「蘇」字。然而,混用兩者未見於古書等文獻,故我猜測出現時間是19世紀的中後期。(六)後人加上「艹」頭而変成「蘇」;出現時間猜測是在20世紀初。
參考資料
[1] Etymology of 蘇 (Quora)
既然前面@Derk Zech 已經查過正式的資料,來源是所謂手頭字,我想很可能是民間訛寫,所以要先找到民間簡寫的正字。而民間俗字一開始不會在書上看到的,只能查舊物老照片,看商店門牌(小店會用俗字),照片籤字(非正式合影會用俗字),手寫字據(沒文化的多用俗字,太沒文化就找人代筆了也不行),墓碑家譜之類(這一類很難有俗字),藥方(紫蘇,蘇葉,蘇木,白蘇)
查了不少老照片,著手點如下:
江蘇 蘇州相關的商店、飯館門牌,全未見民間俗字
蘇姓相關,全未見民間俗字
蘇維埃相關,見到幾處。
紫蘇相關,看到一些清末民初的藥方,雞鳴散什麼的,紫蘇蘇葉都還是寫作蘇,或者正規的草體。這個估計要大量查閱資料了。
從上圖可以清楚看出源流,先是簡寫做
䒩
這個字草寫後誤為辦是可能的。
當然了,我不是說這個簡化字和蘇維埃有關,我只是說源流,應該是民間俗字是
䒩
然後草寫,然後訛寫而來。草寫不能看文人草書,要看民間的草寫的。
猜測啊。
(謝@梁海 君輸入這個字。。。)
我估計查更多的字據田契,可能更容易找到蘇姓的人的手寫俗字。各位有條件查的可以試試這條路。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