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文壇上的兄弟,很多人都會想到北宋的蘇軾和蘇轍。
蘇軾是個全才,在書法、散文、詩歌、詞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而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他的學問和文字功底也是不容小覷的。
只是因為蘇軾太過出眾,以致後人常常忽略了他。
兄弟兩人一生相扶相持,手足情深,是詞壇上的一大佳話。
他們雖然文壇得意,仕途卻不甚順暢,尤其是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後半生幾乎是在貶謫中度過。
常年的宦遊生活,讓他們分隔天涯,聚少離多,也因此催生了很多千古名作。
例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等等,都是蘇軾懷念蘇轍時所寫,語出肺腑,情真意切,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是蘇軾早年寫給弟弟的一首和詩,開頭便是千古名句,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這首詩名為《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寫這首詩之前,他的弟弟蘇轍先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
澠池縣位於河南,蘇轍和此地算來也是淵源頗深。
他在19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後來和兄長進京趕考也曾途徑此處,宿於僧舍,在壁上留下了題詩。
1061年的冬天,蘇軾到陝西鳳翔赴任,蘇轍一路相送至鄭州。
分手回京後,想到兄長又要路過澠池,便寫了一首七律,「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半是懷舊,半是惜別,隱隱流露出了一種人生艱難,身不由己的慨嘆。
而蘇軾呢?
多年後故地重遊,當年招待他們的老僧奉閒已圓寂。
曾經他們留宿過的僧房,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破敗不堪,兩人在牆上所題之詩,更是難以辨認。
看著這眼前無常的變化,再聯想到兄弟倆這幾年的漂泊生涯,一時感慨萬千,便有了這首充滿人生哲理的和詩。
詩歌首聯以設問的形式,一問一答間,便揭示了人生的真諦。
人這一生到處漂泊轉徙,到底像什麼呢?大概就像那偶然在雪地上落腳的飛鴻吧。
開頭的這個設問給人一種循循善誘,諄諄教導的感覺,兄弟間的親密由此可見。
頷聯兩句是對首聯的進一步說明。
在這裡,詩人將人生之路比喻成鴻鵠飛行的之旅,那些經歷,就像鴻鵠在雪地上留下的印記。
鴻鵠飛行萬裡,偶然在雪地上停留,接著又飛走了。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歷歷往事,無論好壞,都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路程。
而每一天都是新的徵程,每一段路程都是新的起點,既然如此,又何必傷感呢?
如果說前兩聯是議論,以「雪泥鴻爪」來比喻人生,發人深思,那麼後兩聯詩人便開始敘事,追憶往事,既表達了思念之情,又進一步抒發了他的豁達人生觀。
頸聯通過今昔對比,表達了一種人生無常的慨嘆。
前一句「老僧新塔」正呼應了前文的「雪泥鴻爪」,老僧奉閒離世,寺廟中多了一座安放骨灰的新塔,這不正是他留下的痕跡嗎?
最後的尾聯「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回憶了當年進京趕考的艱難旅程。
那時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從四川遠赴汴京,途經崤山,人疲馬亡,最後騎著小毛驢,一路顛簸,到了澠池才得以休整,可以想像其中的艱辛。
詩人這裡舊事重提,並不是為了勾起弟弟的傷心情緒,而是鼓舞勉勵對方,珍惜當下,展望未來。
蘇軾寫這首詩時也不過二十多歲,然而其口吻卻仿佛曆盡世事的老者,睿智練達,令人信服。
詩中雖然也有對人生無常的感嘆,但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
人生本就是一場旅行,無論好的壞的,都是風景,都會留下痕跡。
聚散離合,跌宕起落,都是生命的常態。
生活之重與生命之輕,都是人生必須背負的重擔。
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當下,不負流年,不畏將來。
-END-
作者:解憂詩詞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