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號東坡居士。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稱為「三蘇」,且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可想他們父子三人在文學造詣上的成就。
但是從文學傳承上來講,還是蘇軾更加略勝一籌,可能有人不知道蘇洵,蘇轍是誰,但是沒有人不知道蘇軾。
就算一個人再怎麼不愛讀書,那麼也一定會知道蘇軾的詩。
提起蘇軾,總是會不自覺地想起他的詞: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而蘇軾的詞讀後總會讓人有一定的人生感悟,所以很多人都說,讀蘇軾的詩,可以醫心。
但是蘇軾的一首詞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卻很容易被世人忽視,而這首詩的創作過程也很很有意思。
蘇軾與弟弟蘇轍同年進京趕考時路過澠池,借宿在一個古寺裡,當時兄弟倆還曾經在照壁上題詩,後來兄弟二人雙雙高中。
但是考中進士後,二人便面臨著分別,因為蘇轍被留在京城任職,而蘇軾則被外派到陝西鳳翔做官。
兄弟分別,心中的情誼無法割捨,於是蘇轍一路相送,在回京的路上又經過了澠池,這時的他內心深處十分感慨,再難掩飾心中的傷感。
於是回京之後,他馬上寫了一首詩送給蘇軾。
《懷澠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蘇轍的詩裡有一種人生四處漂泊的感傷與迷茫。
當蘇軾收到弟弟的這首詩時,內心也是一陣悸動,如果可以選擇,他當然不想與弟弟分離,可是他們卻沒有選擇。
即使蘇軾的心中也是十分傷感,但是他作為一個哥哥,自然是不能讓自己的弟弟如此低迷下去,於是他馬上寫了一首詩來勸解和開導弟弟,更是將自己的人生感悟教給弟弟。
而其中的那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更是一開篇就驚豔了世人。
《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人的這一生到處奔走,經歷了種種像什麼呢?應該像天上飛翔的大雁,踩在積雪的地上。它們在地上留下了許多爪印,但是大雁是要不斷飛行的,隨著它的離開,它留在這裡的痕跡也就跟著消失了,所以它要去何方,這不是我們可以做主的。
當年接待我們的老僧已經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裡面去了,我們在上面題詩的那面牆壁也已經壞了,因此也不能找到當時的墨跡了你是否還記得我們當年趕考時的經歷的磨難,由於路途遙遠,人困馬乏,連那頭跛腳的驢都受不了了。
蘇軾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長的徵途,將自己比作那飛鴻,而他與蘇轍所經歷的也不過是這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
後來,蘇東坡把這種人生哲學寫進了另外三首詞中:
面對漂泊無定的生活,蘇東坡說「此心安之處是吾鄉」;
面對人間的世態炎涼,蘇東坡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面對生命中無法把握的偶然和必然,蘇東坡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們可以發現其實詩詞在很多方面都是互通的,但同時又是各具特色。
在古代佳人才子都通過寫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內心,而我們現如今最多也就是找個沒人的地方偷偷喊兩嗓子來釋放自己。
這麼一對比,倒顯得我們十分的粗俗了。
在當今這個社會,好像真的再也找不出可以寫出流傳千古名作的人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而讀過眾多詩人的詩詞後,我好像也明白了為什麼他們的詩詞可以流傳千古,而我們的就只能稱為是打油詩。
如今很多教授一直鼓勵現在的人們應該多讀古詩詞,從三歲孩童到耄耋老人,都可以從古詩詞中發現自己,找到興趣。
古詩詞既可以增加學識和見識,同時也能無形中培養一個人的氣質。這一點,我們從才女董卿的身上足以見得。
而如今學校也開始重視孩子古詩詞的而教育,大大增加中小學的古詩詞內容,考試中的古詩詞佔分比例達到整張試卷的50%,
相信有很多家長都被孩子的詩詞急紅了眼,不要急,北大才女琬如編著,特邀中華書局資深編輯沈錫麟先生編校了一套詩詞讀本——《飛花令》。
此書在《詩詞大會》被評委們集體推薦過,適合為中小學生培養對古詩詞的興趣愛好。
這本書以飛花令為主題,圍繞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等為主題,選擇的經典作品,可以說是非常有趣了。
它可以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充分感受到古詩詞的趣味性與內容的博大,從而提升孩子們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
在輕鬆的文字遊戲中,領悟到中國古典文學和古詩詞的魅力,全彩印刷、典雅大氣,篇篇詩詞中,領略古典名家的文辭之美。
值得一看的好書,喜歡看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