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是飛鴻踏雪泥

2021-02-19 上上微覽

文 | 張曉紅

       在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很榮幸地得到李子煜老師籤名贈送的個人文集《雪泥留痕》,馬上放下所有的事情,懷著激動的心情用心捧讀,久久不忍釋卷。

       二十多年前,我在虞城縣高中度過了三年快樂的時光,那些埋頭於書山題海的日子,那些活躍在操場上的青蔥年華,那份食堂前的喧鬧和擁擠,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給予我諄諄教誨和無限關懷的老師們。李子煜老師,是這期間對我影響最深的人。

       李老師當時40多歲,中等身材,體態微胖,白淨的臉龐上一雙深沉的眼睛,仿佛能看到你心裡去。一絲不苟的髮絲和得體的中山裝,顯示著他的嚴謹和穩健。踏進教室,李老師開門見山地自我介紹:「同學們,我叫李子煜。從今天起由我來給大家上語文和作文課。」他邊說邊把自己名字寫在黑板上。溫和的笑容、渾厚的男中音、漂亮的粉筆字,加上那個讓人不得不想起千古詞帝的名字,讓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位老師。




       李老師上課從不照本宣科,他先讓我們預習,通過反覆閱讀課文和查字典認識新字、理解新詞,歸納文章主題,注意作者的寫作方法和技巧,讓我們在從被動接受到能動汲取過程中,學會歸納、總結和思維。

       李老師知識淵博,文學底蘊深厚,講起課來引經論典、妙語連珠,讓我們盡情領略了漢語言文學的魅力。他喜歡閱讀,我至今記得他朗誦朱自清《荷塘月色》時的模樣。他雙手捧著課本,在書桌間的過道上緩緩踱著步子,聲音時而深沉,時而激昂。在李老師抑揚頓挫的朗誦中,我們彷佛看到荷塘四面蓊蓊鬱鬱的樹木、荷塘上面彌望的田田的葉子,以及那些如流水一般的月光,體會到了作者內心深處「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作文課上,李老師教學也與他人風格迥異,他很少為我們設定題目,而是提出一個話題或提供一些素材,讓我們自己提煉主題、自擬題目、自選題材去做文章。課餘時間推薦我們閱讀一些文學作品,帶我們去校園東面的田野裡去看百花的綻放,聆聽百鳥的鳴唱和莊稼拔節生長的聲音,讓我們用詩意的語言去描述大自然的美麗。當時我的作文總被李老師當做範文拿到同級段去讀,心裡不免暗暗得意。李老師發現後,語重心長地說:「文學是一輩子的事,如人生一樣曲折坎坷,現在所取得的小小成績是微不足道的,還有更高的目標要去超越。你一定要學會沉澱自己,多讀、多練、多積累。」他讓我準備兩個本子,一個用來記錄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一個用來摘抄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好的詞、句,甚至全文。寫日記和摘抄的習慣我一直保持到上班之後的十多年。




       李老師鼓勵我投稿,並幫我選定了《中學生學習報》、《語文報》等幾家報紙。我曾經寫過一篇題為《由小妹退學說開去》的文章,痛批現代教育中過分注重考試成績、卻忽略了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諸多弊端。李老師看後大為讚賞,建議我往一家省級報刊上投稿。我欣喜若狂地告訴爸爸,爸爸怕得罪當地老師,堅決不讓我投。李老師知道後嘆了一口氣,拍拍我的肩膀說:「老師理解,尊重你爸的意見吧!」

       李子煜老師特別喜歡寫作,他的文字除了具有後主李煜清麗婉約的花間詞派風格之外,兼有現實主義風格,文字與時代命脈緊緊聯繫在一起,為最底層群體、為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鼓與呼,用最質樸、最直白的語言,反映出社會經濟發展變革和文化建設中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情真語摯,發人深省。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李老師不僅傳授給我們豐富的知識,也幫我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他更是我們靈魂的工程師。「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李老師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的教學態度,不慕虛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給我們樹立了一個人生的標竿。我雖然沒有像李老師那樣教書育人,但在自己的法官生涯中,我會像李老師一樣堅定執著、矢志不移,把公平和正義當成自己畢生的追求!




       畢業後的幾年,因種種原因與李老師失去了聯繫。再次見他時,李老師已七十有五。得知他依然筆耕不輟,而且時有文章見報,以古稀之年依然孜孜追求著自己最初的文學夢想,我欽佩不已。羞赧地把自己的散文集《閒敲棋子落燈花》一書拿給他看,李老師喜極而泣,並寫詩相贈:「……清波之上 蔥蘢林間 三五紫燕 迴旋疾飛 輕悠呢喃 是春天的歌唱。」老師啊,我就是您在二十多年前放飛的那群雛燕中的一隻。而今,羽翼漸豐,我用婉轉的歌喉,以您多年前譜就的優美旋律,歌唱明媚的春天,歌唱我們美好的生活!

       春華秋實,在這個秋風送爽的季節,李老師收穫了他的文集《雪泥留痕》。蘇子借「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一詩,說明了歲月無常,但人生有痕,顯示出其超脫通達和樂觀自信。李老師何嘗不是在用「雪泥留痕」四個字,抒發自己遇挫不折、達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李老師,寫下以 上文字向您致以節日的問候,並祝您健康、快樂、長壽!


(圖為本文作者)

責編:五月薇語

本公號致力於打造原創頻道,歡迎賜稿!投稿郵箱scy157@sina.com;圖片投稿郵箱843754809@qq.com。

更多精彩原創,敬請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上上微覽「

相關焦點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句,也是如此,一讀就覺好,叫人忍不住多咀嚼幾遍。到最後,你會因為這一句,愛上整首詩。來看全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可能我們應該有東坡居士這種情懷——「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輕鬆點,既然這一場雪一定要來,為什麼不在紅泥小火爐旁賞雪呢。明天的晚飯,明天再說。和子由澠池懷舊宋 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 恰似飛鴻踏雪泥
    姊妹篇:恰似飛鴻踏雪泥 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天春節在東北老家過了一個二十幾年來最長的假期。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君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往事留下的痕跡近義詞:飛鴻印雪成語故事宋朝時期,蘇軾與蘇轍兄弟曾在澠池一寺院住過,與寺院老和尚關係很好,並在寺內牆上題詩。蘇軾赴任陝西路過澠池時(今屬河南)。
  • 飛鴻踏雪泥
    很多詩的意思卻並不能體會但記在心底的詩並不是死物會在那生發著在生活中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眼前的景狀與詩若合一契讓我豁然明白了詩中意蘊飛鴻踏雪泥
  • 應似飛鴻踏雪泥
    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字子瞻)與胞弟蘇轍(字子由)不僅手足情深,更是畢生的文友。他們彼此推重,經常交流、切磋,兄弟情意幾乎是他們歌詠最多的題材。
  • 蘇軾最不該被忽視哲理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這就是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寫於公元1061年,當時的蘇軾不過24歲。當年蘇軾和蘇轍一同赴京,應試的時候路過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於壁上題詩。
  • 人生:應是飛鴻踏雪泥
    北宋大詞人蘇東坡有一首詩叫《和子由繩池懷舊》,和他很多精彩詩詞相比並不出名,但其中有兩句卻常為世人所樂道,那就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
  • 蘇東坡充滿人生哲理的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懷澠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而其中的那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更是一開篇就驚豔了世人。《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人生到處知何處,恰似飛鴻踏雪泥
    《烙至天涯,印在心中》|文:Mr.秋自「人生到處知何處,恰似飛鴻踏雪泥」/01/風兒淡淡,吹得道路旁彩蝶如醉如痴;雨兒綿綿,澆得驛道野花青翠欲滴;雲兒飄飄,搖蕩在空中一卷一舒;鳥兒悠悠;嬉戲深林囀歌音世態炎涼早已讓他明白「人生到處知何處,恰似飛鴻踏雪泥。」烏臺詩案,使他謫居黃城。滿腹才華卻無處施展,滿腹抱負卻無處實現。身至天涯,卻不歌騷人之悲,一首《赤壁懷古》振奮人心。謫居異鄉,卻不墜青雲之志,且起舞伴嘯而歌,歌曰:踏遍青山,看慣暴風雨。一顆不眠不休不死之心,在火紅的夕陽下,剎那間化為烙印,烙印天涯,千年來籠罩在華夏古國上空,印在我心中。涼風習習,恍惚中我如醍醐灌頂。
  • 很能體現蘇軾精神的一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寫這首詩之前,他的弟弟蘇轍先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
  • 【養心】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值得參悟的哲理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恰似飛鴻踏雪泥」!鴻鵠飛鳥在下雪的泥土上,偶爾留下了爪印,可也只是短暫的一痕,一剎那又飛走了,他哪裡會知道飛到何處去?日常生活中,夫妻、父母、子女、朋友的關係就像相逢的旅人,偶然在途中相遇,打個招呼,點個頭,慰問幾句,馬上又要各奔前程,人與人間的關係,都像偶然的結合,大限來時,各奔東西,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 這場雪,亂瓊碎玉下晚天,乃「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宋代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也許就是一個教科書版的回答: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麼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幾個爪印,但轉眼它又遠走高飛,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
  • 楊靜 | 恰似飛鴻踏雪泥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這個大雪飛揚的季節,一張照片,讓我想起了這陳年舊事,心中便多了一份溫暖的回憶。那雪地上停留的足印,歡快爽朗的笑聲,相互取暖的日子,一幕幕在眼前閃過,那時候還年輕,原本一切都可以重來,只是滄海桑田,年少時純真的情誼,再也回不去了。我把頭抵在玻璃窗上,側耳細聽外面的聲音。
  • 恰似飛鴻踏雪泥(一)
    恰似飛鴻踏雪泥。一個人經歷過的事情,大部分都會忘卻,發生的那些事情,也不過好像飛鳥在雪地上無意間留下的痕跡一樣,寥寥無幾。生物學上是這樣解釋的:這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假如人能夠把所有事情全部記住,那麼大腦每天需要消耗的能量將遠遠超過人每天攝入能量的總和,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清空一次。細思極恐,所以我多年來一直保持寫日記的習慣。
  • 蘇軾:人生如飛鴻踏雪
    1061年冬天,年輕的蘇軾要去陝西鳳翔做官,路過澠池,想起曾經與弟弟子由一同在這裡借宿,有感而發,做了這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人這一生奔走,如同飛鴻踏雪,在雪地上留下幾個抓痕,倏忽一陣風來又了無蹤跡。來去匆匆,似人生無常。
  •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到城市副中心來看雪(多圖)
    蘇東坡有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大意是說,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麼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上吧。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幾個爪印,但轉眼它又遠走高飛,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冬日裡的雪景也是短暫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人生中的小確幸、小美好;但美好的事物總會不經意間讓人感動、讓人銘記於心。記住冬日裡的美景,跟著我們的圖片,一起來北京城市副中心看雪吧!
  • 經典賞析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寺院的牆壁也倒塌了,就像是雪泥上留下的大雁的腳印,本來就比較淺顯,然後雪又化了,又到哪裡去尋找出這些記憶呢?最後兩句則是兩人回憶之前進京趕考經過此地時的道路坎坷。蘇軾騎的馬在路上死了,藉助一個小毛驢才勉強走到澠池,路途遙遠,人困馬乏。你還記得當時的情形嗎?但這些也只能存在於我們的記憶當中,現實中再找不到有關的痕跡了。詩人撫今追昔,抒發了對人生的深深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