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曉紅
在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很榮幸地得到李子煜老師籤名贈送的個人文集《雪泥留痕》,馬上放下所有的事情,懷著激動的心情用心捧讀,久久不忍釋卷。
二十多年前,我在虞城縣高中度過了三年快樂的時光,那些埋頭於書山題海的日子,那些活躍在操場上的青蔥年華,那份食堂前的喧鬧和擁擠,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給予我諄諄教誨和無限關懷的老師們。李子煜老師,是這期間對我影響最深的人。
李老師當時40多歲,中等身材,體態微胖,白淨的臉龐上一雙深沉的眼睛,仿佛能看到你心裡去。一絲不苟的髮絲和得體的中山裝,顯示著他的嚴謹和穩健。踏進教室,李老師開門見山地自我介紹:「同學們,我叫李子煜。從今天起由我來給大家上語文和作文課。」他邊說邊把自己名字寫在黑板上。溫和的笑容、渾厚的男中音、漂亮的粉筆字,加上那個讓人不得不想起千古詞帝的名字,讓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位老師。
李老師上課從不照本宣科,他先讓我們預習,通過反覆閱讀課文和查字典認識新字、理解新詞,歸納文章主題,注意作者的寫作方法和技巧,讓我們在從被動接受到能動汲取過程中,學會歸納、總結和思維。
李老師知識淵博,文學底蘊深厚,講起課來引經論典、妙語連珠,讓我們盡情領略了漢語言文學的魅力。他喜歡閱讀,我至今記得他朗誦朱自清《荷塘月色》時的模樣。他雙手捧著課本,在書桌間的過道上緩緩踱著步子,聲音時而深沉,時而激昂。在李老師抑揚頓挫的朗誦中,我們彷佛看到荷塘四面蓊蓊鬱鬱的樹木、荷塘上面彌望的田田的葉子,以及那些如流水一般的月光,體會到了作者內心深處「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作文課上,李老師教學也與他人風格迥異,他很少為我們設定題目,而是提出一個話題或提供一些素材,讓我們自己提煉主題、自擬題目、自選題材去做文章。課餘時間推薦我們閱讀一些文學作品,帶我們去校園東面的田野裡去看百花的綻放,聆聽百鳥的鳴唱和莊稼拔節生長的聲音,讓我們用詩意的語言去描述大自然的美麗。當時我的作文總被李老師當做範文拿到同級段去讀,心裡不免暗暗得意。李老師發現後,語重心長地說:「文學是一輩子的事,如人生一樣曲折坎坷,現在所取得的小小成績是微不足道的,還有更高的目標要去超越。你一定要學會沉澱自己,多讀、多練、多積累。」他讓我準備兩個本子,一個用來記錄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一個用來摘抄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好的詞、句,甚至全文。寫日記和摘抄的習慣我一直保持到上班之後的十多年。
李老師鼓勵我投稿,並幫我選定了《中學生學習報》、《語文報》等幾家報紙。我曾經寫過一篇題為《由小妹退學說開去》的文章,痛批現代教育中過分注重考試成績、卻忽略了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諸多弊端。李老師看後大為讚賞,建議我往一家省級報刊上投稿。我欣喜若狂地告訴爸爸,爸爸怕得罪當地老師,堅決不讓我投。李老師知道後嘆了一口氣,拍拍我的肩膀說:「老師理解,尊重你爸的意見吧!」
李子煜老師特別喜歡寫作,他的文字除了具有後主李煜清麗婉約的花間詞派風格之外,兼有現實主義風格,文字與時代命脈緊緊聯繫在一起,為最底層群體、為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鼓與呼,用最質樸、最直白的語言,反映出社會經濟發展變革和文化建設中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情真語摯,發人深省。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李老師不僅傳授給我們豐富的知識,也幫我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他更是我們靈魂的工程師。「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李老師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的教學態度,不慕虛榮、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給我們樹立了一個人生的標竿。我雖然沒有像李老師那樣教書育人,但在自己的法官生涯中,我會像李老師一樣堅定執著、矢志不移,把公平和正義當成自己畢生的追求!
畢業後的幾年,因種種原因與李老師失去了聯繫。再次見他時,李老師已七十有五。得知他依然筆耕不輟,而且時有文章見報,以古稀之年依然孜孜追求著自己最初的文學夢想,我欽佩不已。羞赧地把自己的散文集《閒敲棋子落燈花》一書拿給他看,李老師喜極而泣,並寫詩相贈:「……清波之上 蔥蘢林間 三五紫燕 迴旋疾飛 輕悠呢喃 是春天的歌唱。」老師啊,我就是您在二十多年前放飛的那群雛燕中的一隻。而今,羽翼漸豐,我用婉轉的歌喉,以您多年前譜就的優美旋律,歌唱明媚的春天,歌唱我們美好的生活!
春華秋實,在這個秋風送爽的季節,李老師收穫了他的文集《雪泥留痕》。蘇子借「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一詩,說明了歲月無常,但人生有痕,顯示出其超脫通達和樂觀自信。李老師何嘗不是在用「雪泥留痕」四個字,抒發自己遇挫不折、達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李老師,寫下以 上文字向您致以節日的問候,並祝您健康、快樂、長壽!
(圖為本文作者)
責編:五月薇語
本公號致力於打造原創頻道,歡迎賜稿!投稿郵箱scy157@sina.com;圖片投稿郵箱843754809@qq.com。
更多精彩原創,敬請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上上微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