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飛鴻踏雪泥(一)

2021-02-08 江東老師微課堂

蘇軾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一個人經歷過的事情,大部分都會忘卻,發生的那些事情,也不過好像飛鳥在雪地上無意間留下的痕跡一樣,寥寥無幾。生物學上是這樣解釋的:這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假如人能夠把所有事情全部記住,那麼大腦每天需要消耗的能量將遠遠超過人每天攝入能量的總和,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清空一次。細思極恐,所以我多年來一直保持寫日記的習慣。於是也想連載幾篇文章,記錄自己的讀書經歷,網羅這些雪泥鴻爪,獻給各位讀者。

那麼今天就先從我的小學時代開始說起吧。

我記得低年級的我非常調皮,並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也幾乎沒有拿到過三好學生。有一次我在課堂上模仿語文老師不標準的普通話,語文老師停下課來凝視了我好久,教室鴉雀無聲,我現在想起那個眼神以及當時寂靜的課堂,依然覺得內疚和恐懼。學校對低年級學生管理比較疏鬆,上下課都是由老師敲打鈴鐺,而敲鈴的老師也經常忘卻,所以我們經常就在操場自由活動一直到放學。學校的四周有磚砌圍牆,圍牆不高,牆外就是廣闊的農田和一個很大的池塘,所以翻圍牆出去「郊遊」,到池塘裡面釣龍蝦,拿(讀書人的事,能說偷麼)人家田地裡的蘿蔔,成為了我們那個時候喜聞樂見的業餘活動。我屬於翻牆技術比較好的,這個技術對我後來作用也很大:大學之後我發現如果查閱一些外文資料也還是經常需要翻牆。圍牆之外的世界,便是我那個時候的「百草園」,我經常想起那時小小的我躺在高高的油菜花叢底下,聽著布穀鳥的叫聲,感受草長鶯飛的日子,空氣中總是有一股青草和麥子的芳香。那時候的冬天特別寒冷,步行去學校的路上,寒風像刀子刮在臉上一般。我在三年級的時候發現如果我在寒風中低下身子,貓著腰走路,似乎就不那麼冷了,我大概是全班最早發現這個原理的,這個原理直到後來博士階段我學了空氣動力學中關於溫度梯度場的分布以後我才能完全理解。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低年級的時光現在想來滿滿的都是活潑與快樂,那個時候,我語文和數學都不偏科,但也都不突出。到了高年級的時候,成績開始有了一些積極的變化。數學老師經常會布置一些思考題,我經常會思考到深夜,靈光乍現,茅塞頓開的那一瞬間我心裡無比興奮。五年級的時候,我發現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時候,可以列一張表格,已知數和未知數之間會有一一對應的關係,我覺得自己好厲害,發現了一個「世界級」難題的創新解法,直到了初中的以後,我知道這個方法叫做一次函數。語文閱讀逐漸開始考察一些課外知識和讀者的美學感受,而不僅僅是機械的概括中心思想和枯燥的分段一抹乏味的默寫,我很喜歡讀一些課外書,所以也是經常能考出漂亮的成績。那個時候真的好幸福啊,父親在外地工作,每天給我的零花錢給的也很充足。母親做的一手好針線活,經常給我做各種好看的衣服和書包,時至今日,我也會經常想起我在檯燈下面做作業,母親在縫紉機旁做衣服的情景。這是我童年關於學習,成長,家庭最美好的情景。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正如長者曾經說過的那樣「人吶,自己就不可預料了」。事情在六年級下學期的時候,逐漸開始變化。五月份的時候,我突然感覺自己胸口發悶,呼吸不通暢。一開始以為不過是普通的感冒,於是持續的吃藥,打點滴,然而也無濟於事。後來去醫院全身檢查,結果確診是結核性胸膜炎。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我被迫休學半年,住在醫生親戚家修養。母親一刻不離的照顧我起居,她經常半夜起來幫我量體溫,大概是因為休學的焦慮和不滿吧,我經常對她發脾氣,我現在想起來心裡也是充滿了愧疚。正所謂「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五月正是農忙季節,家裡的麥子也要搶收了,彼時的我正臥病修養,每天打點滴。有一天,母親湊在我耳邊說;「我要回去收麥子了,你好好在這邊修養。」我點頭說好,內心卻不想離開她,心情無比傷感,這是我第一次真實的感受到別離的苦痛。我側過身去不再說話,眼淚卻大顆大顆的往下落。後來母親經常陪我去第三人民醫院體檢,每次體檢完,母親都會在給我做一個雞蛋餅,做雞蛋餅的攤主是個慈祥的老奶奶。是年冬天,母親突發腦溢血在第三人民醫院悄然離世。五年之後,在我高二的時候我又路過這裡,做雞蛋餅的還是那個老奶奶,我不禁觸景生情,內心又是一陣黯然神傷。

即便休了幾個月的學,六年級的畢業考試我依然考出了不錯的成績。所以我感覺小學階段的學習大概也不需要懸梁刺股吧,我現在回想自己小學時代的讀書體驗,大概有這麼幾點經驗和習慣,讓我在之後的求學生涯受益匪淺。

首先是高效的學期習慣。我小時候比較貪玩,為了獲得更多的玩耍時間,我往往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把一件事情做好。而我深知如果題目做錯了,又需要再花時間去訂正,相當於又佔用了我玩耍的時間,所以我每次正確率也非常高。再比如背課文,老師會逐個檢查,誰先背完誰先放學。我總是在睡前和吃午飯的時候提前反覆背誦,老師抽查的時候我總是第一個背完,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早點放學:去「百草園」釣龍蝦,燒蘆花,回去看動畫城,大風車。這種雷厲風行的學習習慣,對我以後的學習大有裨益,此後即便到了高一有九門主科,我依然遊刃有餘,應接自如。做事拖延是學習的第一大敵,因為這種習慣會嚴重降低學習的體驗,讓人慢慢覺得學習是一件異常痛苦的事情,而且拖延的過程通常伴隨著負罪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的事情。

第二是廣泛的閱讀。小時候家境不算富裕,但是藏書倒是比較多。祖父非常喜歡和我講一些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故事,而他講故事往往只給我講一半。所以我常常需要親自去書本中尋找故事的結局。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已經通讀了白話文版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和《千家詩》,閱讀量已經遠出同儕。這種閱讀能力的訓練對以後的學習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以後的中學語文和英語的閱讀理解我往往都能得到高分。時至今日,我都不太推薦學生記住幾個簡單的答題模板去應付閱讀理解類的問題,因為閱讀能力本身就是一種邏輯思維能力和美學鑑賞能力,這個需要長期的閱讀和用心感受。閱讀能力對於理科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比如中學的數理化,題目經常會用文字描述一個抽象的模型,如果閱讀能力本身較弱,那是無論如何也做不起來的。因為解答這一類的理科習題,和文字閱讀,我覺得這是一回事情:比如當我在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我腦海裡面就在勾勒一副絢麗恢弘的畫面和抽象的模型,裡面有屬於我自己勾勒的關羽,諸葛亮,曹操,做理科題目也是同樣的一個思維過程。

第三,我覺得就是對世界的好奇心。我那一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就是《好奇心》,現在想起來我覺得這個作文題非常有意思,因為這跟我多年來的學習體驗不謀而合。我經常會表揚一個小學生,稱其「有靈氣」,實際上所謂靈氣本質上就是對知識的渴求,對世界的好奇心。我小學時代已經能夠基本了解中國歷史朝代以及各個朝代中的大事件,記得有一次老師問哪位同學能把中國歷史朝代背出來。我一口氣全部說出來,舉座皆驚。我那個時候經常會盯著世界地圖冊看上半天,各個主要國家在哪個位置我能如數家珍。從小學時代開始,我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對未知世界的疑問,希望去了解這些知識,這個習慣和思維方式一直保留到今天。我大學時代曾經對宗教感興趣,因此還研究過各個宗教的歷史,尤其是佛教,我至今能全文背誦《心經》,《金剛經》等典籍;我曾經研究過各地方言,所以我聽人說話大概就能猜出是哪裡人,我也經常假裝自己就是某地人,往往能唬住別人;我對宋史感興趣,曾經系統的研究過宋代文官制度,還發表了兩篇論文。去年是長徵勝利八十周年,我讀了許多文獻研究了我紅一,紅三,紅四方面軍的長徵經歷和後來的改編情況,為此還專門做了一個表格。這些並不是我的專業所在,而且也並沒有什麼用,但是正是這些有趣且無用的知識,讓人覺得讀書學習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保持了長久以來的學習樂趣。《金剛經》裡面提倡「善護念」:要好好護持自己的念頭,心無旁騖。我提倡學生們從小就能培養並保護好自己的好奇心,這個是學習動力的本源所在。

待續。


相關焦點

  • 恰似飛鴻踏雪泥
    姊妹篇:恰似飛鴻踏雪泥 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天春節在東北老家過了一個二十幾年來最長的假期。
  • 人生到處知何處,恰似飛鴻踏雪泥
    《烙至天涯,印在心中》|文:Mr.秋自「人生到處知何處,恰似飛鴻踏雪泥」/01/風兒淡淡,吹得道路旁彩蝶如醉如痴;雨兒綿綿,澆得驛道野花青翠欲滴;雲兒飄飄,搖蕩在空中一卷一舒;鳥兒悠悠;嬉戲深林囀歌音「誤入網塵」十來年,即使是揚州夢一場,又豈甘心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於是主悲的最終被歸結為顫動在莘莘學子心中的阿拉伯數字--那麼耀眼,那麼遙遠。佇倚窗前,才發覺又是一年金秋時節,綿綿秋雨敲打著這顆冰涼的心,獨斷在白洲上。無情歲月剝落了所有記憶的痕跡,衝淡了童年裡的歡笑。為什麼有些事我們總要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為什麼有些事我們不能早些明白?明白後卻早已天荒地老,物是人非事事休。
  • 【養心】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值得參悟的哲理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恰似飛鴻踏雪泥」!鴻鵠飛鳥在下雪的泥土上,偶爾留下了爪印,可也只是短暫的一痕,一剎那又飛走了,他哪裡會知道飛到何處去?日常生活中,夫妻、父母、子女、朋友的關係就像相逢的旅人,偶然在途中相遇,打個招呼,點個頭,慰問幾句,馬上又要各奔前程,人與人間的關係,都像偶然的結合,大限來時,各奔東西,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 楊靜 | 恰似飛鴻踏雪泥
    微信叮噹一響,看到了老家好友發來一張照片,一棵雪松被大雪壓斷了腰,茂密枝葉頹然委地的慘狀,讓我心裡不由一驚。連忙問是哪的?說是文化路的雪松。是了,雪松,不久前我還見過它們。從高大優美的雪松下經過時,我還用手觸摸了一下松葉,尖尖細細的,在陽光下閃著暗綠色的光,帶著金屬的質感。好多年沒遇到過這樣的大雪了。
  •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到城市副中心來看雪(多圖)
    蘇東坡有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大意是說,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麼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上吧。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幾個爪印,但轉眼它又遠走高飛,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冬日裡的雪景也是短暫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人生中的小確幸、小美好;但美好的事物總會不經意間讓人感動、讓人銘記於心。記住冬日裡的美景,跟著我們的圖片,一起來北京城市副中心看雪吧!
  • 飛鴻踏雪泥
    很多詩的意思卻並不能體會但記在心底的詩並不是死物會在那生發著在生活中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眼前的景狀與詩若合一契讓我豁然明白了詩中意蘊飛鴻踏雪泥大而言之是人生世事皆如此小而言之也是一一對照得上就拿這人情世事來說情在濃時 難以割捨 各種細微都在眉頭心上等到淡了以後 漠然置之 恩仇畢現 分外討厭臨近母親生日隨意將一普通物件送給母親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句,也是如此,一讀就覺好,叫人忍不住多咀嚼幾遍。到最後,你會因為這一句,愛上整首詩。來看全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 應是飛鴻踏雪泥
    二十多年前,我在虞城縣高中度過了三年快樂的時光,那些埋頭於書山題海的日子,那些活躍在操場上的青蔥年華,那份食堂前的喧鬧和擁擠,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給予我諄諄教誨和無限關懷的老師們。李子煜老師,是這期間對我影響最深的人。        李老師當時40多歲,中等身材,體態微胖,白淨的臉龐上一雙深沉的眼睛,仿佛能看到你心裡去。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可能我們應該有東坡居士這種情懷——「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輕鬆點,既然這一場雪一定要來,為什麼不在紅泥小火爐旁賞雪呢。明天的晚飯,明天再說。和子由澠池懷舊宋 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如浮萍,漂泊天地間,就好象小鳥一樣,飛過來飛過去,偶一駐足,也不過是待一段時間而已,可能會留下你活動的痕跡,可是又勸你別太認真
  • 恰似飛鴻踏雪泥(三)
    母親身邊圍了一圈的親戚,父親拉著我的手,和我說了很多話,重點內容就是人生總未免會有生離死別,要做好心理準備。大約凌晨的時候,母親溘然長逝。母親離世以後,我問父親,母親彌留之際可有話留給我?父親說,她讓你好好讀書,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 蘇軾最不該被忽視哲理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比如「春宵一刻值千金」,比如「腹有詩書氣自華」,又比如「春江水暖鴨先知」,甚至還有一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今天我們談到的這一詩歌,可以說是蘇軾最富有人生哲理的宋詩之作。尤其是前四句讀來非常精彩,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說明了人生在世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應似飛鴻踏雪泥
    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字子瞻)與胞弟蘇轍(字子由)不僅手足情深,更是畢生的文友。他們彼此推重,經常交流、切磋,兄弟情意幾乎是他們歌詠最多的題材。
  • 蘇東坡充滿人生哲理的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懷澠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而其中的那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更是一開篇就驚豔了世人。《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人生:應是飛鴻踏雪泥
    北宋大詞人蘇東坡有一首詩叫《和子由繩池懷舊》,和他很多精彩詩詞相比並不出名,但其中有兩句卻常為世人所樂道,那就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
  • 蘇軾:人生如飛鴻踏雪
    1061年冬天,年輕的蘇軾要去陝西鳳翔做官,路過澠池,想起曾經與弟弟子由一同在這裡借宿,有感而發,做了這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人這一生奔走,如同飛鴻踏雪,在雪地上留下幾個抓痕,倏忽一陣風來又了無蹤跡。來去匆匆,似人生無常。
  • 很能體現蘇軾精神的一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寫這首詩之前,他的弟弟蘇轍先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詩歌首聯以設問的形式,一問一答間,便揭示了人生的真諦。人這一生到處漂泊轉徙,到底像什麼呢?大概就像那偶然在雪地上落腳的飛鴻吧。開頭的這個設問給人一種循循善誘,諄諄教導的感覺,兄弟間的親密由此可見。
  • 這場雪,亂瓊碎玉下晚天,乃「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雖然,並不是每一場雪都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北國之姿,但是只要雪落下了,簌簌的落雪聲,就仿佛和著心跳的節奏,慢慢地沉澱在我們的眼裡和心底……這份欣喜與相知,大概只有唐代韓愈的《春雪》可以模擬一二: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見驚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 經典賞析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寺院的牆壁也倒塌了,就像是雪泥上留下的大雁的腳印,本來就比較淺顯,然後雪又化了,又到哪裡去尋找出這些記憶呢?最後兩句則是兩人回憶之前進京趕考經過此地時的道路坎坷。蘇軾騎的馬在路上死了,藉助一個小毛驢才勉強走到澠池,路途遙遠,人困馬乏。你還記得當時的情形嗎?但這些也只能存在於我們的記憶當中,現實中再找不到有關的痕跡了。詩人撫今追昔,抒發了對人生的深深感嘆。
  • 讀史筆記 ‖ 「飛鴻雪泥」何來由
    作者 ‖ 奉友湘「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