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身上有著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尤其是盛唐時期的杜甫,無論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多麼地糟糕,可是他依舊關懷底層的民眾,把僅有的一點愛全部給予了那些更需要關懷的人,這也使得他有了「詩聖」的美譽。其實除了杜甫之外,還有很多這樣的詩人,正是這樣的一種品德,也令詩歌更具有生命力,也更加能夠感動我們。
宋朝詩人梅堯臣同樣也是品格高尚,並且也是寫過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優美名篇,特別是這首《陶者》,雖然通篇看上去寫得很一般,但是卻又最能夠體現出詩人骨子裡的那份悲天憫人的情懷,由於見到燒瓦工人很辛苦,所以特意寫下了這首詩,通過對於這些底層民眾的描寫,揭露了那個封建時代的不公平。從而也令這首詩充滿了諷刺,那這樣的作品其實是最具有生命力,無論過去了多久的時間,當我們讀起這樣的作品時依舊還是會被詩人的那份情懷所打動。
《陶者》宋代:梅堯臣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詞人、思想家;而且他的作品大多都是描寫現實中的事物,所以也被稱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也與別的詩人不一樣,很多的詩都是充滿了諷刺,從而去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那對於這樣的作品,其實也最是能夠打動我們。而他的作品也的確是刻畫的入木三分,往往可能只是那麼短短的幾句,可是那一份諷刺卻能夠直擊人心。
燒瓦工人原本是很普通的一群人,可是詩人正從他們的身上,看到社會的不公,一些人根本不幹活,可是能夠住上高級的房子,但是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天天燒制瓦片,居住的卻是茅草屋,這就形成了鮮明的諷刺。那這首詩其實與《織婦詞》,以及《蠶婦》這樣的作品,那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要表達的也正是社會的不公。
第一二句寫得就很是諷刺,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骨子裡那份深沉的愛,「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這些燒瓦工人他們挖盡了門前的土,無非是用來燒制瓦片,可是自己家裡上無半片瓦,還是住在那茅草屋裡,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真是一個天上,一下是地下,兩者之間無法比較。這兩句寫得很是深刻,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燒瓦工人的辛苦,而詩人也正是伸出了同情之心。
第三四句則是進一步地諷刺了當時的社會,寫得自然也更加深刻,「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那些富貴人家,十指從來不沾泥,每天過著神仙一般的生活,可是卻居住在鋪了瓦片的高樓裡。最後這兩句最具有諷刺,也寫得最具有感染力,詩人也正是通過對比的方式,從而突出社會上的不公,寫得也是極為令人感動。
梅堯臣的很多詩都充滿了諷刺,其實這也是與他的性格有關,畢竟對於這麼一位有著高尚品德的詩人來說,那自然是看不習慣當時的社會,自然而然地在創作這些作品時,會帶有諷刺之意;那這首《陶者》也正是以一種極為諷刺的筆觸,把自己對於現實的感受,全部融入進了這首詩中,同時也伸出了同情之心,表達了對於那些燒瓦工人憐愛。如此深刻的一首詩,也最是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殘酷封建時代的不公,以及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