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2020年很特殊,
對於11歲的果果(化名)來說,
漫長的居家「抗疫」返校後,
果果出現了「怎麼也睡不夠」的奇怪症狀,
明明保證了夜間睡眠,
白天醒來後,
仍時不時得倒頭就睡,
有時吃著吃著飯、走著走著路,
果果兩眼一閉,也能睡著。
這一睡,十幾秒就醒,
醒來後又精神抖擻。
一小時可睡六七次,每次入睡十幾秒
剛開始出現這些症狀,果果媽還開玩笑說,這是春困,但幾天後,果果的嗜睡症狀愈發明顯,有時一小時可以睡6~7次,每次入睡十幾秒,這一睡還好,有時還伴隨著劇烈的雙下肢抖動。
這可嚇壞了果果媽,連忙帶著果果來到了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接診果果的正好是小兒神經專科的吳光聲副主任,吳醫生認真分析了果果的怪病:「聽家長的描述有點像發作性睡病,但又有區別,還需謹慎檢查!」
吳光聲介紹說,典型的發作性睡病I型確實可以有猝倒發作,但果果發作頻率似乎太密集了,而且入睡時間太短。為了解開謎團,果果入住了杭師大附屬醫院兒科,進行了腦脊液檢查、視頻腦電圖及頭顱MRI等一系列的檢查,奇怪的是,一系列的檢查結果都呈陰性!也就是沒有發現有器質性問題,但果果的嗜睡症狀卻逐步加重,不光入睡時間愈長,而且每次入睡都有刺激性咳嗽,偶爾雙下肢的抖動也愈演愈烈。
原來患了「兒童癔症」,發病原因或是「心結」
吳光聲馬上意識到,果果發病的真正原因可能在「心結」。
再三追問病史,果果說道,發病當天被家裡的哥哥打了胳膊,但是她也反覆強調自己沒有放在心上。帶著疑惑,吳光聲和孩子爸媽有了一次深度交流,果果媽回憶說,果果第一次發作嗜睡時自己確實沒放在心上,還拿了些水開玩笑似的潑了果果。果果醒後全家人還樂呵呵地笑話她,現在想起來,可能就是自己的「小鬧劇」成為了孩子起病的導火線。
果果雖然平時個性開朗,但和同齡的孩子比,要早熟許多。父母總是忙於工作,沒有充分的時間照顧果果,因此,果果基本上是在老家度過的童年,其實她非常渴望與父母在一起。這幾天住院期間夜裡也總是做噩夢,時常呢喃著「爸爸媽媽別不要我」。
謎團解開了,吳醫生告訴家長,其實果果得的是「兒童癔症」,專業上稱分離轉換性障礙,是由於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衝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於兒童引起的精神障礙。癔症的症狀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療佔有重要的地位,該病的預後較好,快的話一年內自行緩解。對於果果的治療,吳醫生和她爸媽達成了協議,密謀了一種「特製藥」。很快奇蹟發生了,果果服用後,嗜睡症狀一去不復返,連連說感覺自己好多了。除了藥物治療,吳醫生也建議,心病還需心藥醫,全家到心理門診接受家庭治療,更多的溝通和情感交流,解決果果缺乏安全感的問題。
12歲女孩上課突發喘息樣呼吸,一問也是有「心事」
無獨有偶,幾天後,杭師大附院兒科急診又接診了一位胸悶氣促的小姑娘晶晶(化名)。晶晶12歲,上課時突然發生喘息樣呼吸,隨之出現雙手麻木,於是立即被老師送來就診。
接診的朱銀燕副主任醫師注意到,這位女孩雖然有明顯的喘息樣呼吸,但面色紅潤,並無缺氧的表現,且聽診心臟及肺部均無明顯異常,基於臨床經驗,考慮很有可能是過度換氣症候群,這也是分離轉換性障礙的臨床表現之一。
果然,晶晶的影像學檢查、心電圖、肺功能均未提示明顯的異常,血檢僅表現為二氧化碳偏低,但無缺氧。朱醫師隨即對晶晶進行了疏導,囑咐她放慢呼吸,並用面罩輕罩住了晶晶的口鼻,幾分鐘後,晶晶手麻的症狀明顯緩解!朱醫師順勢問道:「在學校開心嗎?有幾個好朋友啊?」晶晶沮喪地說,「學校裡的同學都不和我說話,我沒有朋友!」針對晶晶的「心事」,朱醫師與她父母私下溝通,建議進行適當的心理幹預。
提醒:家長應多關愛孩子心理健康
杭師大附院精神心理科醫生朱春瑩說,像果果和晶晶的情況,其實都屬於分離性障礙,通常是因為過大的壓力或過重的創傷引發。「比如患者或患兒可能有被虐待經歷,或可能親歷或目睹過創傷性事件,如事故或災難,體驗到無法承受的內心衝突,導致一些難以接受的信息和情感無法通過常用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以遺忘、軀體不適、運動無法控制等情況表現出來。」
新冠疫情以來,居家限制對於中小學生而言,不僅僅是生活學習方式的變化,更加劇了心理壓力,對疫情及自身身體狀況的擔心,長期缺乏與同學、朋友、老師面對面的接觸、交流,無論是居家的「沮喪無聊」還是返校以來的「緊張焦慮」,都會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持續的影響。父母應該多關愛兒童的心理健康,共同解決!
朱春瑩提醒各位家長,兒童癔症的診斷一定是在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診斷的,家長需要尋求專業的臨床醫生及心理醫師幫助,共同為兒童「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來源:都市快報(記者 金晶 通訊員 馮曉 楊琳)
封面圖:@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賀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