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的家鄉在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十八日,于成龍兩江總督任病逝,靈柩於方山縣峪口鎮橫泉村。康熙聞訊十分悲痛,諡為「清端」,並親筆寫碑文:「爾于成龍秉心樸直,笠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於龍善,以故累加特擢,皆朕親裁。」遺憾的是,于成龍墓在1947年被毀。
位於呂梁地區方山縣峪口鎮橫泉村南的于成龍墓,原是一處保存完整,頗具特色的清代古陵建築。陵園坐東向西,成正方形狀,佔地2200平方米,四周築有高2.5米的古青磚花欄圍牆,正西有一座花崗巖雕刻的牌坊門。墓堆坐落在陵園東正中央,佔地約50平方米,其規模超過杭州嶽王墓。墓前正中豎立著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親手書的「御製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御史總督江南江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江諡清端于成龍碑文」的龍頭御碑,左右兩側有12通青石古碑。墓堆至牌坊約120米長 的通道兩旁對等豎立著石人,石馬,石羊。陵園周圍長有百餘棵參天古松和老榆,鬱鬱蔥蔥。陵園整體氣勢壯觀,莊嚴肅穆,風格獨特,成為當時方山的一大景觀。為使一代廉吏的陵墓免遭劫難,不受損壞,多年來當地設有專門護陵人員,嚴禁牲畜入內踐踏,逢年過節經常有人上墳掃墓。
1947年,經過減租減息、反奸清算、回贖土地、破除封建迷信,該村一些剛剛翻身做主的貧苦農民,為了發展生產,籌措資金,提出了挖掘于成龍墓的主張。農曆3月,由橫泉村村長劉金長(後為南下幹部,已故),農會主席郝東清(已故)負責,組織全村精壯勞力,對于成龍墓進行了挖掘。據目擊老人回憶,於墓建材獨特,結構嚴密,工藝精緻,墓室為長3.5米,寬1.5米,高2米的長方形拱式建築,從裡向外全部用盛有白灰和松香的瓷碗砌築而成,碗與碗縱橫交錯,堅硬如實。墓室口有一石門,室內兩側陳列著數通刻有於清端公墓志銘的石碑。棺木為一棺一槨,木質堅硬光滑,表面塗有一層紅色桐油護漆。棺木打開後,于成龍衣冠清晰可見,長髮辮子依然完好,屍骨已經分離,尺骨頂戴花翎佩綴一枚,一寸多長的葫蘆狀金頂,純金製作,約二兩多重,棺內還有凌羅衣袍、珍珠、玉器等物。文物出土後,將于成龍遺骨重新葬於墓穴中。金頂和玉器賣給峪口區貿易局大眾商店(售價不詳),換回棉花800餘斤,以每戶5斤,每口人一斤,全部分給村民,每家還分的珍珠7顆,瓷碗5個。于成龍衣冠因埋葬多年,出土後風化破損交回縣政府保存。
于成龍墓是一處十分珍貴的人文景觀,1684年到1947年這位封疆大吏在家鄉熱土下安寢 263年。傳說當年于成龍病逝後,為避劫難,送殯時一早晨出了18座靈,而其真靈葬於橫泉村。就是這樣一塊「分水寶地」最終也難保先賢的安寧,尤其是經「文革」動亂,許多珍貴的地面文物不翼而飛,墓地滿目瘡痍,一片廢墟。據調查,牌坊前的一對石獅,被一村民廉價賣往臨縣三交,原有13通青石古碑現僅能見到一通,康熙御碑沉睡於水磨底下,龍頭碑冠傾倒在橋溝小學背後的汙水溝內。園內百年古松無一倖存,花欄圍牆折除一空,如此慘狀,令人痛惜。
《於劇》播出後,呂梁市文物局和方山縣政府極為關注,決定修復于成龍故居和墓地。
單田芳長篇評書《清官于成龍》,敬請收聽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關注 于成龍廉政文化園 了解更多資訊
歡迎賜稿
郵箱:3364200372@qq.com
公司地址:山西方山于成龍廉政文化園
聯繫電話:0358—60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