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公子,包貝爾在《大人物》中的角色。
演技在線,表現驚豔,趙公子的風頭絲毫不亞於影帝王千源。
但這樣的角色只是趙公子的「副業」,「主業」還是喜劇人。
《港囧》《胖子行動隊》算是包貝爾建立個人標籤的作品。
但事與願違,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栽花花不開。
《大人物》中的趙公子「成了」,其他作品的人物「歇了」。
新作《我的女友是機器人》,疫情之後上市的第一部喜劇電影,本想錦上添花再接再厲,結果依舊在新角色中,強烈的感受到趙公子呼之欲出的衝動。
新電影勇氣可嘉,但誠意不足。
從兩個方面聊聊「趙公子」失敗的原因。
一、照葫蘆畫瓢的翻拍:
水土不服,是翻拍片是否成功的核心問題。
國與國之間的差異,也是故事存在差異的合理現狀。
差異大概就是社會形態、語言習慣、禮儀禮節、行為規範等等這樣的不同。
好的故事不一定都是美味佳餚,換個地方還是需要考慮客人的習慣。
好故事,表面上照搬過來,是省時省力省腦子。
但事實證明,照葫蘆畫瓢的確不是一條走的通的「捷徑」。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的「捷徑」還是沒走通。
無論是中國版還是日本版,地震都是核心背景。
而地震不僅僅是不可抗力的背景,更是這個故事形成的源頭。
日本地震多發,小震多到猶如「家常便飯」的讓日本人習以為常。
但日本也經常發生規模較大的地震,比如東京大地震。
這種不能抗拒的自然力量,給日本人民帶來很多刻骨銘心的記憶,一輩子無法磨滅的記憶。
親人沒了,能留住記憶的村落房子也被抹平了,留下的只有悲傷和煎熬。
地震帶來的傷痛是這個故事成立的前提,也是故事中「科學家」玩穿越的初衷。
為什麼要造個機器人?
因為這是每個經歷過災難的人,心裡的願望、期許,或者是一種美好的幻想。
回到過去,拯救自己,並且力所能及的幫助更多的人。
翻拍後,這樣的主線沒有了,機器人的任務消失了,各種玩鬧衝淡了拯救的回味,反倒是多了些擠眉弄眼的俗氣。
二、演員失去了支撐的根基:
藝術來源於生活,雖然可以高於生活,但來源還是生活。
趙公子有他的根基,超級富二代,私生子,不靠譜的老爸。
這才有了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囂張跋扈的趙公子。
但方元沒有根基,如果說完全沒有,那有些牽強。那就是演員,完全沒有表現出角色是有根基的前提。
機器人來保護自己只是一種表象,內在則是對於災難和不公的挽救。
而新版裡方元則認真的跟機器人談了一次戀愛,內心看不到一絲對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和無奈。
一會兒當導遊,一會兒修電腦,這種不穩定的工作如同北漂一樣的生活,絲毫沒有看到,他有能成為科學家的潛質。
初一在方元的帶領下,除了是保姆兼保鏢,感情也飽滿到,能忘記自己是個機器人,忘記了穿越回來的初衷。
放棄了主線的人物,就像剪斷拉線的木偶失去了控制。
這樣的角色其實很難找到自己內心的依據,所以演員完全在游離的真空中,隨意的發揮著各自的演技。
每個演員都有適合自己的戲路。
「爛片」的出現有時候跟適不適合有很大關係。
當然電影本身就是綜合藝術。新版的導演、改編、剪輯,在電影中的表現,也的確不盡如人意。
但是演員就是衝在最前面的排頭兵,電影質量不好,最先倒下的一定是演員塑造的角色。
有句俗話是:鞋適不適合只有腳知道。
所以趙公子明白,而方元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