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翻譯 | 漢娜·西格爾《導讀克萊因》第一章(2):克萊因早期作品

2021-02-18 帛石心理諮詢中心

(Hanna Segal,1918-2011)

翻譯說明

作為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和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 ,1882-1960)的作品已經廣為人知,國內已經出版了克萊因文集1-4冊,其他關於克萊因學派的翻譯作品有《臨床克萊因》、《內在生命》等,這些作品膾炙人口卻頗有難度,國內一直缺少一本能整體介紹克萊因理論的,又相對通俗的讀物。

漢娜·西格爾作為克萊因的合作者、傳播者和後繼者,她撰寫的《導讀克萊因》一書通俗而系統地闡述了克萊因的理論,這使我們除了硬啃克萊因那十分難懂的原作之外,多了一種通過另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解讀來閱讀克萊因的方式。這真是令人十分享受的一件事!

 

                                              譯者:段錦礦

                                    廣州帛石心理諮詢中心

克萊因與兒童和成人的工作,發表在一些論文以及《兒童精神分析》一書中,這些工作促進她提出了關於俄狄浦斯情結早期階段的構想,以及基於早期客體關係的超我理論,這些構想非常強調焦慮、防禦和客體關係,包括部分客體關係和完整客體關係。

 

嬰兒在口欲期攻擊母親的乳房,並把乳房作為既是被毀壞了的,又是具有破壞力的「壞的迫害性內部乳房」來吞併。在克萊因看來,這是超我的迫害性和施虐那一面向的最早起源。與這種內攝相同,在愛和滿足的情況下,嬰兒內攝了一個理想的他所愛的、也愛著他的乳房,這是超我中自我理想那一面向的起源。

 

很快地,部分是由於嬰兒與乳房的關係中挫折和焦慮的影響,嬰兒的欲望和幻想延伸到母親的整個身體。在嬰兒的幻想中,母親的身體內容納著所有的寶藏,包括新的嬰兒和父親的陰莖。向母親的身體這種轉向發生時,由於早期的情感和幻想佔了主導,使得嬰兒對父母性交的第一感知具有口腔的性質,在嬰兒的幻想中,母親在性交中吸收了父親的陰莖。因此,母親身體中的寶藏之一就是這個被吸收的陰莖。

 

嬰兒把所有的力比多欲望轉向母親的身體,然而由於挫折、嫉羨和恨,他的破壞性也轉向了母親。這些欲望也包括幻想中存在於母親體內的客體,並且,在與這些客體的關係中,嬰兒也有貪婪的力比多欲望,以及要把它們挖出來和吞沒的幻想,或者由於恨和嫉羨,嬰兒也有撕咬和摧毀它們的攻擊性幻想——例如厄娜要用母親身體中的東西做「眼睛沙拉」的幻想。

  

很快,在口腔施虐的基礎上增加了尿道施虐——淹溺、切割和燃燒的幻想,以及肛門施虐——早期是爆炸性的肛門施虐佔主導,後期的肛門施虐變得更神秘和有毒。這些對母親身體的攻擊使得嬰兒產生了一種幻想,即母親的身體成為了一個充滿著被毀壞的、會報復的客體的可怕地方,在這些客體中,父親的陰莖尤為重要。

 

正是基於她對嬰兒與母親身體的關係的理解,克萊因闡明了嬰兒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中幻想和無意識焦慮的重要性,以及嬰兒發展中象徵形成的作用。在口腔矛盾情緒的高峰時,嬰兒在自己的幻想中穿透、攻擊了母親的身體及其容納之物,使其變成了一個焦慮的客體,這迫使嬰兒把興趣從母親的身體轉向周圍的世界。因此,通過象徵形成,他對母親身體的興趣開始延伸到周圍的整個世界。

一定程度的焦慮對於激發這種發展是必要的,然而,如果這種焦慮太過強烈,象徵形成的整個過程就會停止。在她的論文「象徵形成在自我發展中的重要性」(1930)中,克萊因描述了一個精神病性的孩子——迪克,他在象徵形成方面遇到嚴重阻礙,結果是他無法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任何興趣。在迪克的案例中,分析顯示,他對母親身體的攻擊導致了如此嚴重的焦慮,以至於他否認對她的任何興趣,因此也無法象徵化地對其他客體或關係產生興趣。

克萊因描述道,迪克穿透了母親身體的幻想,伴隨著投射和認同,這預示了她後來關於投射性認同的防禦機制的構想。她最先注意到,在精神病的過程中受到影響的,是象徵形成的本質。她在這方面的工作,對後來關於精神病狀態的本質的研究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當孩子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父母的獨立身份,越來越把他們看作是一對在性交中的夫妻,而不是一個吞併了父親的母親時,嬰兒的欲望以及在憤怒和嫉妒時的攻擊,就延伸到父母。這些攻擊有兩種:嬰兒可能會幻想自己直接攻擊父母,或者把攻擊性投射出去,在幻想中讓父母互相攻擊,這導致原始場景被體驗為一個虐待性的可怕事件。因此,父母就像母親的身體一樣,成為了令人恐懼的客體。

 

這些幻想達到高峰時,嬰兒的恐懼可能是雙重的:既是對外部父母的恐懼,也有對內在父母的恐懼,因為首先是母親、繼而是父母雙親被內攝,這產生了可怕的懲罰性內部父母意象。正是基於這些幻想,克萊因最先注意到分裂以及內攝和投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她在嬰兒觀察中,發現這些都是極為活躍的心理機制。面對著可怕的內部父母意象帶來的焦慮,嬰兒試圖把好的父母意象,以及他自己的好的充滿愛的情感,與壞的父母意象以及自己的破壞性分裂開來。

 

嬰兒對父母的幻想越殘忍,父母的意象就越可怕,他就越覺得必須要讓這些情感遠離他的好父母,他便越試圖再次內攝外部的好父母。然而,對於壞客體的內攝也無法避免。這樣,在發展的早期,嬰兒會同時內攝好乳房和壞乳房、陰莖、母親的身體和父母雙親。他試圖通過控制和排洩的肛門機制,來處理這些壞的內攝,這些壞的內攝變得等同於排洩物。

 

在梅蘭妮·克萊因看來,超我不僅先於俄狄浦斯情結形成,而且還促進了俄狄浦斯情結的發展。內化了的壞客體產生的焦慮,使兒童更急切地尋求與作為外部客體的父母建立聯結。兒童有一種擁有母親身體的渴望,這不僅是出於力比多和攻擊性的目的,也是為了擺脫焦慮——從作為真實的人的母親那裡獲得安慰,來對抗可怕的內部客體。

兒童還有一種願望,就是在與母親真實的交流中,為他幻想中造成的破壞做出修復和補償。類似地,在與父親的聯結中,真實的父親及陰莖會消除內化的可怕的父親和陰莖帶來的恐懼。作為力比多投注的對象,父親的好陰莖可以用來消除內化的壞陰莖帶來的恐懼,而作為競爭者,真實的父親遠沒有內部被歪曲的意象那樣可怕。因此,內部客體產生的焦慮帶來的壓力,驅動兒童與真實的父母產生了俄狄浦斯式的關係,同時,口欲期和早期肛門施虐期的焦慮促使兒童放棄這一位置,而進入較少施虐性的性器期位置。

 

克萊因對俄狄浦斯情結早期階段的研究,使她在某些重要的方面與弗洛伊德不同——特別是關於女性性慾的構想以及性器期的重要性。在克萊因看來,從母親的乳房轉向母親身體的小女孩,與小男孩一樣,幻想著挖掘和擁有母親及其容納物——尤其是在母親身體內部的父親的陰莖和她的嬰兒。

與小男孩一樣,由於她的幻想是非常矛盾的,母親身體中的內容包括陰莖,感覺上是非常好或非常壞的,但是在早期挫折和嫉羨的影響下,以一種口欲的吞併方式,她越來越轉向父親的陰莖——首先是母親身體中的,然後是來自於外部的父親。克萊因觀察到,在小女孩身上有一種對自己的陰道的早期意識,被動的口腔態度(the passive oral attitude)開始從口腔轉移至陰道,這為性器期的俄狄浦斯位置鋪平了道路。

在這種早期對母親的態度中,既有可以發展為異性戀的成分,也有可以發展為同性戀的成分。如果早期的母親超我過於可怕,以致於小女孩難以面對與母親的競爭,就會導致同性戀。類似地,如果父親的陰莖變成了很壞的客體,就會導致小女孩害怕與之建立性關係。在罪疚和恐懼的影響下,與母親身體的關係中的修復幻想,也可能成為同性戀的一個有力的決定因素。另一方面,佔有母親的位置並擁有她的財富的早期渴望,以及把父親的陰莖當作欲望對象的這種轉向,還有關於內在母親的修復和補償,以及給內在母親提供一個好陰莖和嬰兒的願望,都有助於異性戀的發展。

 

關於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結,側重點也有一定的變化。在克萊因看來,與女孩一樣,早期與母親乳房的關係以及對母親身體的幻想,在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結髮展中同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女孩同樣的從乳房到陰莖的早期轉向,奠定了男孩的女性位置;並且,與小女孩一樣,男孩很早就陷入從母親轉向父親的好陰莖的這種女性位置,以及想認同父親並渴望母親的男性化位置之間的掙扎。內部客體引發的焦慮,使他越來越傾向於把他的性願望轉向真實的外部母親。

 

要評估克萊因在那個階段對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的核心貢獻,是不容易的。她對早期客體關係的發現,無疑為男性和女性的性慾理論帶來了新的闡釋,她揭示了對陰道的早期意識,以及關於母親身體及其容納物的幻想的重要性。女性性慾顯然是一種自身的權利,而不是男性性慾的閹割版本,同時,男孩的女性位置得到了更大的重視。

她探索了俄狄浦斯情結的歷史,發現了前性器期和部分客體關係在俄狄浦斯情結和超我發展中的重要性。攻擊性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重估:她詳細描述了生本能與死本能之間的早期衝突,以及這種衝突產生的焦慮和防禦。對內攝的客體的研究,使她遠比以前更詳細地闡述了超我和自我的內部結構。

 

在早期的作品中,她並沒有從概念上區分焦慮和內疚(除了在她的論文「兒童良心的早期發展(1933)」中),而是認為:兩者都促進了自我的成長,並且在病理性案例中,這兩者都促進了自我的壓抑。對攻擊性與力比多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使她觀察到了修復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她的論文「象徵形成在自我發展中的重要性(1930)」中,克萊因描述道:對攻擊母親身體的焦慮和罪疚,以及做出修復的衝動是所有創造性活動的重要因素——這是她在描述抑鬱心位的特徵時,全面而充分地闡述的話題。

 

克萊因通過緊緊跟隨著兒童遊戲中的移情和象徵,獲得了對兒童內心結構的理解。兒童的遊戲是幻想的象徵化這一理解,使克萊因認識到:不僅是遊戲,兼具現實功能的所有活動——即便是最現實導向的活動,都在以象徵的方式表達、容納和疏導著兒童的無意識幻想。

無意識幻想及其象徵化表達在兒童發展中的基本作用,使克萊因對無意識幻想的概念做出了延伸和重構。

 

(未完待續。本翻譯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尊重譯者勞動,轉載請註明出處。)

了解帛石心理其他活動:



暖於布帛,安如磐石。

帛石心理諮詢中心地址:廣州市天河東路220號之一嘉寶華庭南塔2304(太古匯對面,炳勝前行50米,廣發銀行樓上)

預約電話:020-37362805

歡迎關注公眾號,了解帛石心理諮詢師,獲取更多專業資訊!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了解帛石心理諮詢中心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原創翻譯 | 漢娜·西格爾《導讀克萊因》第一章:克萊因早期作品(1)
    )的作品已經廣為人知,國內已經出版了克萊因文集1-4冊,其他關於克萊因學派的翻譯作品有《臨床克萊因》、《內在生命》等,這些作品膾炙人口卻頗有難度,國內一直缺少一本能整體介紹克萊因理論的,又相對通俗的讀物。
  • 原創翻譯 | 漢娜·西格爾《導讀克萊因》第九章(2):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階段
    )的作品已經廣為人知,國內已經出版了克萊因文集1-4冊,其他關於克萊因學派的翻譯作品有《臨床克萊因》、《內在生命》等,這些作品膾炙人口卻頗有難度,國內一直缺少一本能整體介紹克萊因理論的,又相對通俗的讀物。
  • 原創翻譯 | 漢娜·西格爾《導讀克萊因》第九章(1):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階段
    )的作品已經廣為人知,國內已經出版了克萊因文集1-4冊,其他關於克萊因學派的翻譯作品有《臨床克萊因》、《內在生命》等,這些作品膾炙人口卻頗有難度,國內一直缺少一本能整體介紹克萊因理論的,又相對通俗的讀物。
  • 克萊因瓶是四維空間的莫比烏斯帶?科學家:有這種可能!
    導讀:數學上總是能誕生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而且這些想法有許多被映射到了物理上,甚至用來解讀宇宙,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莫比烏斯帶和克萊因瓶了!然而從本質上來講,兩者實際上並沒有多大區別!克萊因瓶克萊因瓶是一個永遠無法裝滿水的瓶子,因為它並沒有瓶子的內外之分。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克萊因瓶只是一個概念,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甚至這個瓶子還沒有足夠完善的理論支持!但這些並不妨礙這個瓶子成為科學家們的寵兒。
  • BBC紀錄片:《三色藝術史:從克裡姆特到克萊因》
    在克裡姆特繪畫藝術的三個階段中(早期古典主義風格、中期金色裝飾風格、晚期表現主義風格),中期金色裝飾風格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也是為他帶來最高聲譽的時期。他後期繪畫中,探索性地將西方的油畫造型和東方尤其是中國的民間美術進行了完美的結合,使作品充滿了更高的藝術性和繪畫性,對歐洲現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 攝影狂人 ▏威廉·克萊因 William Klein
    也是走運者,五年多前,紐約現代美術館心血來潮為他舉行了大規模的回顧展,而全世界的所有刊物,都跟著將克萊因那些完全被遺忘的照片,大篇幅的爭相刊登,一下子將他捧上天。全球各大刊物紛紛發表克萊因的作品,世人才得以知曉這位重見天日的攝影怪傑,及其獨具一格的攝影風貌。
  • 伊夫·克萊因,有一抹藍叫克萊因藍.
    風靡全球的克萊因展燃爆魔都!克萊因作品首次大規模亮相亞洲魔都潮人們已經迷失在一種命名為「克萊因」的藍色中展覽一經開幕就火爆了各大平臺微博,小紅書,朋友圈.克萊因將藍色顏料塗在模特身上,然後在畫布上留下印記,這時他意識到:「畫筆的時代終結了,而且最終我可以使用我的柔道知識,我的模特就是我的畫筆。」海綿的加入將克萊因的作品進一步衍生至三位空間,海綿本身也成為一種喻體,就像海綿會竭力吸收藍色顏料,觀眾在欣賞藍色時也會無意識地吸收畫中溢出的繪畫感性。
  • 長讀 | 克萊因通往「空」之路上的三個展覽
    從這三個展覽的變化和發展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克萊因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虛空」之路的。 前兩個展覽幾乎同時開展,前後僅僅相差四天,但在克萊因的藝術創作上卻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兩個展覽的作品都延續了克萊因的單色畫,尤其是他對 IKB(國際克萊因藍)的著迷,同時這兩個展覽也和他在 1958 年的「空——氣動時期」,甚至是「躍入虛空」當中的「空無」觀念有密切聯繫。
  • 你Pick克萊因藍還是Pantone經典藍?
    1957年,他與化學家反覆試驗,最終得到了一種絕對的藍色,由此開啟了「藍色革命」,Yves Klein以自己的名字將其命名為國際克萊因藍IKB(International Klein Blue)。藍色,成為了他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 為什麼把整個大海的水都倒進去,也裝不滿克萊因瓶?
    在市場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瓶子,它的名字叫克萊因瓶。但其實這並非是真正的克萊因瓶,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永遠也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克萊因瓶,因為克萊因瓶在現實生活中永遠也不可能被造出來。什麼是克萊因瓶在數學領域中,克萊因瓶是指一種無定向性的平面,比如二維平面,就沒有「內部」和「外部」之分。在拓撲學中,克萊因瓶是一個不可定向的拓撲空間。它最早是著名數學家菲立克斯·克萊因提出來的,但是克萊因的本意是, 「Kleinsche Flche」,也就是克萊因平面,沒有內部外部之分,但是後來傳成了克萊因瓶。
  • 從《盜夢空間》看《克萊因壺》,三十年前的VR構想宛如現實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本小說《克萊因壺》,是由日本傳奇推理作家組合——岡島二人在三十年前創作的,被喻為日本虛擬實境VR題材的開山傑作,超前了我們熟知的《盜夢空間》二十餘年。克萊因瓶,是拓撲學上的一個概念。而在《克萊因壺》裡,則是由「遊戲公司」伊普西隆以及他們製作的遊戲機「克萊因2(K2)」來實現這個造夢的功能。K2通過採集使用者的視網膜信息,為每一位玩家打造更貼合自身的全息場景。
  • 為什麼我們能造出莫比烏斯環,卻無法造出克萊因瓶?
    筆者-小文科學家認為宇宙中一共有21個維度空間,而對於普通人而言,從三維到零維度空間已經足夠人類使用了,更高維度的空間,人類目前只能在電腦上進行模擬,誰也無法將其在現實中還原出來,而克萊因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莫比烏斯環和克萊因瓶
    有的自媒體說:莫比烏斯環沒有正反面,人們根本造不出來克萊因瓶因為它只存在於四維空間,克萊因瓶永遠裝不滿……這,真的是不加理解就拿來從別處聽來的話進行自我加工後再傳播。真的是誤人子弟,「毀」人不倦。而莫比烏斯環和克萊因瓶則屬於不可定向結構。「破壁」好吧,用三體一句著名的話來說,我就是這些自媒體作者的「破壁人」。
  • ...克萊因藍|伊夫·克萊因|凱特王妃|伊莉莎白二世|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這種高貴而靜穆的「克萊因藍」是創自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之手。50年前,在米蘭畫展上正式公開亮相。克萊因擁有藝術家狂放不羈的個性,他鍾情於大海的藍色,也相信最單純的色彩最能觸動大眾內心強烈的情感。所以,他利用合成樹脂混合藍色色料調出了這種明淨空曠,世界上最純正的藍,「絕對之藍」。能讓人一眼難忘,有極強侵蝕視覺的能力。
  • 由克萊因藍看到百變的藍色產品設計!
    藍色,是產品設計裡的主角之一,今年剛發布的iPhone手機,因為一個藍色引發熱議,這個藍色就叫克萊因藍。 50年前,法國藝術家Yves Klein(伊夫·克萊因)在米蘭畫展上展出了八幅同樣大小、塗滿近似群青色顏料的畫板——「克萊因藍」正式亮相於世人眼前,從此,這種色彩被正式命名為
  • 刀劍神域WoU:克萊因耍帥一回,學桐人救下亞絲娜
    克萊因來到UW世界在第13集結尾,亞絲娜一人面對眾多敵人,根本沒有力氣再去戰鬥,但還是選擇堅持下去;但是在關鍵時刻,天空突然出現一道光,當時亞絲娜以為是敵人的增援,其實是日本ALO玩家。克萊因學桐人救下亞絲娜至於這個人是誰?上面也說了他就是桐人的小跟班克萊因!克萊因降落之後,回頭看了一眼亞絲娜,說了一句和詩乃一樣的話:「讓你久等了,亞絲娜」看到這畫面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 拜登提名新政府首位白宮官員:長期助手克萊因擔任辦公廳主任
    拜登提名新政府首位白宮官員:長期助手克萊因擔任辦公廳主任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20-11-12 09:00 來源
  • 有一種高級叫「克萊因藍」,時髦女人都喜歡穿它,氣質優雅好知性
    這一期,就跟大家聊聊關於這種色調的極致穿搭示範~什麼是克萊因藍?這種色調誕生於幾十年前,是一位法國藝術家Yves Klein,在米蘭畫展上展出了八幅同樣大小、塗滿近似群青色顏料的畫板,從此,這種色調被命名為「國際克萊因藍」。
  • 刀劍神域:克萊因三段悲慘的戀愛經歷,被女裝大佬騙了兩次!
    克萊因是《刀劍神域》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也是桐人在遊戲中為數不多的好朋友,甚至多次為了幫助桐人不顧自己的性命,雖然克萊因年紀比桐人要大很多,但是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紅顏知己克萊因一眼就被妖精少女芙蕾雅的美貌和身材吸引到了,並且一見鍾情,而一旁的桐人表現的很理智,覺得這個冰牢可能是個陷阱,但是克萊因此時突然義正言辭的說到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少女被囚禁而視若無睹,桐人等人看著畫風都變了的克萊因只能無奈答應了拯救少女的請求
  • 世界「最神奇瓶子」克萊因瓶是何原理?為何四大洋都無法將它裝滿
    這個就是只存在於四維空間的「克萊因瓶」,最初由德國數學家菲利克斯·克萊因於公元1882年提出。克萊因瓶看起來是個瓶子,但實際上,數學中的克萊因瓶(Klein bottle)是一種不可定向的二維緊緻流形,沒有內部和外部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