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盜夢空間》看《克萊因壺》,三十年前的VR構想宛如現實

2020-12-26 是葡萄不是菩提

煮一壺咖啡,葡萄陪你讀書。

什麼時候,你開始懷疑這個世界是假的?

你是不是也曾經幻想過,某一天你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身在高三的教室裡,同桌戳了戳你的手臂,說老師來了別睡了。你可知,也許這真的不是你的幻想?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本小說《克萊因壺》,是由日本傳奇推理作家組合——岡島二人在三十年前創作的,被喻為日本虛擬實境VR題材的開山傑作,超前了我們熟知的《盜夢空間》二十餘年

克萊因瓶,是拓撲學上的一個概念。其結構可表述為:一個瓶子底部有一個洞,現在延長瓶子的頸部,並且扭曲地進入瓶子內部,然後和底部的洞相連接。

作者在書中說道:「現在的我,像一條咬住了自己尾巴的蛇,不斷吞噬著自己。吞噬到最後會剩什麼?皮膚和胃囊翻轉過來的自己嗎?」

故事也正如作者所述,「裡」、「外」早已分不清楚。

我們的主角上杉彰彥,接到一家名為伊普西隆的遊戲公司的邀請,請他擔任由他自己所寫小說改編成的虛擬實境遊戲的測試員,與他一同參與測試的還有一位美麗的少女梨紗。一開始彰彥跟梨紗都很興奮,但後來劇情的走向越來越詭異。伊普西隆公司的神秘行事、梨紗的突然失蹤,使得彰彥逐漸生疑。然而在調查過程中,彰彥發現自己的記憶變得模糊混亂,他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身在遊戲裡還是遊戲外。

下面,葡萄將藉由大家熟悉的《盜夢空間》電影,向大家展示這本神奇的小說。

造夢:從開始的地方開始

《盜夢空間》開篇便引出了「造夢者」、「聯夢機」的概念,造夢者負責創建夢境,聯夢機可以分享該夢境,使得不同的人可以同時進入同一個夢境。

而在《克萊因壺》裡,則是由「遊戲公司」伊普西隆以及他們製作的遊戲機「克萊因2(K2)」來實現這個造夢的功能。K2通過採集使用者的視網膜信息,為每一位玩家打造更貼合自身的全息場景。當玩家完全置身於K2之中時,一種神秘的液體包裹著你的全身甚至進入你的口腔,液體能夠模擬跟現實分毫不差的觸覺、嗅覺甚至味覺,讓你在遊戲中喝瓶啤酒也會有液體流過喉嚨的感覺。

彼時彰彥和梨紗還在為能夠體驗如此逼真刺激的遊戲而興奮不已,完全沒有想到有一天伊普西隆和K2會讓他們虛實不分,甚至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造夢:夢境

圖騰:在結束的地方結束

無論是夢境還是VR遊戲,都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那麼問題來了,經常出入於夢境或遊戲的人,拿什麼來分辨自己當下的處境呢

《盜夢空間》中,主角柯布用一個陀螺來提醒自己,他稱之為「圖騰」。關於圖騰,大概的原理是,使用圖騰時,圖騰主人會試圖用自己的意識去控制自己的圖騰,使之產生不符合現實的情況(例如陀螺不會停下)。如果能做到,則圖騰主人就知道自己身處夢中,如果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則就知道這是現實。

《克萊因壺》的故事中,並沒有引入圖騰的概念,但這也正是本書有趣的地方之一。不論K2能多麼逼真的模擬人的五感,可遊戲所呈現出的虛擬空間內含的所有信息超不出其開發者的認知,就像夢境無法超出造夢者的認知一樣(所以才會有齋藤通過地毯的質地,推斷出自己身處夢境而非現實的一幕)。

所以有後來主角彰彥通過本應在口袋裡的耳環卻不見了、本來該藏著鑰匙的地方卻沒有鑰匙等等,逐漸識破了遊戲開發者的詭計。作為一本推理小說,讀者可以跟隨彰彥的視角,通過一些蛛絲馬跡判斷其目前究竟是在K2之外還是之內,甚至有極大可能,你會比彰彥更先發覺他是被K2欺騙了,這也正是好的推理小說吸引人的地方所在——你推理,然後你發現你能推出來的部分僅僅是作者想要你推出來的部分

圖騰:陀螺

尾聲:從結束的地方開始

葡萄始終認為,一部好的作品一定要有留白。這也正是開放性的結局為什麼比傳統大團圓結局更受人歡迎的原因,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同時又發人深省。

《盜夢空間》的結尾有一段柯布的陀螺不停旋轉的畫面,相信這使得好多人跟我一樣,在電影院坐到了最後一刻。觀影后,大家對柯布到底是回到了現實還是繼續身處夢中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裡對此不置可否。

而在《克萊因壺》一書中,彰彥最後還是因為無法分辨自己身處壺內還是壺外而選擇在浴缸裡割腕。正如他所想,如果是在壺內,那麼遊戲就會終止。如果是在壺外——他早已不在乎這結局了,將這百轉千回的思緒擊個粉碎才是他的目的。他想,從開始的地方開始,在結束的地方結束吧。

故事如果在這裡戛然而止,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好故事,然而作者的奇思妙想遠不止此。全書最後一章《從結束的地方開始》,彰顯了作者絕不滿足於僅僅只作為一個「好故事」,實現了戲中戲的多重反轉。可以說這一章,才是本書走向神壇的點睛之筆。

莫比烏斯環:二維的克萊因瓶

聊到最後,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克萊因壺》的作者。岡島二人,為井上泉(後筆名井上夢人)、德山諄一共同的筆名,取自日語「兩個怪人」的諧音。1989年,這對搭檔突然宣布解散,《克萊因壺》成為其最後的絕唱。事實上,《克萊因壺》也是出於井上夢人一人之手,並非兩人共同創作。有趣的是,本書的譯者張舟也是因為推理而結緣的夫妻二人組。

其實,電影和書,又何嘗不是一個個夢境。當我們掩卷沉思的時候,也理應感激這些夢境的造夢人對此的辛勤付出吧。

相關焦點

  • 全球高智商人群瘋狂關注的「克萊因壺」是什麼?看得後背發涼
    一本陌生的書意外的引起了我的興趣-《克萊因壺》,書名的含義我是知道的,因為貓君我也是一個科幻迷。克萊因壺和莫比烏斯環是數學領域的兩個概念,它們有些類似,術語總結就是無定向;要是說人話的話,它可以解釋為空間不分裡外,你可以無意識的跨越界限。然而以此命名的書我卻摸不著頭腦它想講什麼。
  • 深析《盜夢空間》結尾的含義:如何看待現實比現實是什麼更重要
    其目的很簡單,在大片製作方面積累經驗,並提高自己的聲譽,以確保他的構想所需的巨額預算。《盜夢空間》上映至今,口碑票房可謂是雙豐收,並獲得了8項奧斯卡提名。然而,諾蘭的《盜夢空間》獲得的最偉大的成就卻是將存在於夢境中的分層現實嵌入到文化意識中。
  • 為什麼我們能造出莫比烏斯環,卻無法造出克萊因瓶?
    筆者-小文科學家認為宇宙中一共有21個維度空間,而對於普通人而言,從三維到零維度空間已經足夠人類使用了,更高維度的空間,人類目前只能在電腦上進行模擬,誰也無法將其在現實中還原出來,而克萊因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克萊因瓶是四維空間的莫比烏斯帶?科學家:有這種可能!
    克萊因瓶克萊因瓶是一個永遠無法裝滿水的瓶子,因為它並沒有瓶子的內外之分。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克萊因瓶只是一個概念,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甚至這個瓶子還沒有足夠完善的理論支持!但這些並不妨礙這個瓶子成為科學家們的寵兒。
  • 含笑學生數學講壇1——潘洛斯階梯與盜夢空間
    影片遊走在現實與夢境中,    潘洛斯樓梯曾出現在盜夢空間裡面的清醒夢境中。Arthur展示給Ariadne看的奇怪階梯,以及Arthur繞到傭兵背後的樓梯間,這是一座無限循環的階梯。這種不可能出現的物體來自於將三維物體描繪於二維平面時的一種錯視現象。其名稱來自於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潘洛斯。我們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想要把這個隱形的階梯揪 出來。 首先,我們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什麼是潘洛斯階梯。
  • 《異界》盜夢空間那套沒學會吧?
    ————————————劇透線————————————有一個企圖在精神世界給人們帶來希望和新的生命的(有點不正常)的醫生(該醫生有強烈的上帝cosplay傾向,後面會講到),自己創建了一個組織(在精神世界找到自我和希望,類似邪教),找到一個因超前的建築構想而找不到人建設的建築師
  • 原創翻譯 | 漢娜·西格爾《導讀克萊因》第一章(2):克萊因早期作品
    《臨床克萊因》、《內在生命》等,這些作品膾炙人口卻頗有難度,國內一直缺少一本能整體介紹克萊因理論的,又相對通俗的讀物。漢娜·西格爾作為克萊因的合作者、傳播者和後繼者,她撰寫的《導讀克萊因》一書通俗而系統地闡述了克萊因的理論,這使我們除了硬啃克萊因那十分難懂的原作之外,多了一種通過另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解讀來閱讀克萊因的方式。這真是令人十分享受的一件事!
  • 《盜夢空間》
    我是看了第二遍之後才動筆寫的這篇觀後感,也正因為看了第二遍,我才認識到這基本是一部無法講圓的故事。如果不考慮大銀幕的畫面衝擊力,其實這是一部很適合在DVD上仔細研磨的電影,我在電影院看的時候就恨不得給電影加個暫停回放功能,因為確實是有一些好玩的信息是在不經意間稍縱即逝的。對於考據癖和細節控的觀眾來說,這樣的電影看個兩遍三遍甚至更多都是正常的事,你會發現每次看都有新收穫。《盜夢空間》讓我最嘆為觀止的還是諾蘭在其編劇工作上所表現出的強大的想像力和對各種娛樂元素的融合。
  • 《盜夢空間》:現實可能是夢境,夢境可能是現實!
    看過後不讓人失望的電影是真正鳳毛麟角的,但這部影片做到了。街道上製造夢境那一段和酒店走廊失重那一段的構造和構思很是讓人佩服本片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因為你不曾看到過這麼有思想、有想像力的電影,每一層夢境中都有其精彩之處,而將這幾層夢境連貫起來,就更顯得其巧妙的構思。當然小李子+型男湯姆哈迪+諾蘭大師典型的倒敘插敘故事結構,真的非常精彩了。
  • 原創翻譯 | 漢娜·西格爾《導讀克萊因》第一章:克萊因早期作品(1)
    《臨床克萊因》、《內在生命》等,這些作品膾炙人口卻頗有難度,國內一直缺少一本能整體介紹克萊因理論的,又相對通俗的讀物。漢娜·西格爾作為克萊因的合作者、傳播者和後繼者,她撰寫的《導讀克萊因》一書通俗而系統地闡述了克萊因的理論,這使我們除了硬啃克萊因那十分難懂的原作之外,多了一種通過另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解讀來閱讀克萊因的方式。這真是令人十分享受的一件事!
  • 10年前的電影《盜夢空間》究竟是誰的夢?
    整個電影中肯定有足夠的「線索」,表明《盜夢空間》作為夢中的一連串夢而完全存在於科布的腦海中。不過,我認為看《盜夢空間》會更有趣作為一部關於電影的設計和結構的電影,而不是關於夢想的設計和結構的電影。像電影製片人一樣,科布和他的團隊建立了一個虛假的現實,看起來必須足夠可信才能欺騙目標(即觀眾)。
  • 為什麼把整個大海的水都倒進去,也裝不滿克萊因瓶?
    在市場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瓶子,它的名字叫克萊因瓶。但其實這並非是真正的克萊因瓶,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永遠也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克萊因瓶,因為克萊因瓶在現實生活中永遠也不可能被造出來。克萊因瓶在現實生活中是無法實現的,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克萊因瓶其實都是假貨,你會發現我們看見的克萊因瓶必然跟自身相交,用數學的語言說,這樣得到的克萊因瓶在三維中的實現是克萊因瓶在三維空間中的浸入(immersion)。但事實上真正的克萊因瓶,它的瓶頸是通過第四維和瓶底相接的,並不需要穿過自身,並不會和自身相交。
  • 時隔八年《盜夢空間》真正結局官方揭曉,看來還得再看一遍!
    近日,在影片中飾演小李子嶽父的麥可·凱恩透露了《盜夢空間》影片的真正結局,小李子最終回到現實與家人團聚結局惹人淚目。凱恩在訪談中談到「當我拿到劇本時,我有點困惑,我對諾蘭導演說有點分不清這裡面說的現實和夢境。導演告訴我『當有你出現的情境,就是現實。』
  • 《盜夢空間》-迷失的空間,是夢與現實交織的邊緣
    《盜夢空間》迷失的空間,是夢與現實交織的邊緣!極其嚴謹的邏輯是這部電影的內在亮點,畫面感和特效在那個時候也算是頂尖之作了,看了無數遍還是會使人回味無窮!精彩之處就是在於邏輯,這也是看懂這部電影必須要掌握的!從淺入深,從四個維度逐步深入劇情,不斷推進故事的高潮進展。完美的故事情節,完美的環扣,極具震撼的特效,《盜夢空間》真的可以用驚豔去詮釋!
  • 《盜夢空間》諾蘭的電影就是一場美夢
    諾蘭導演的盜夢空間可能是我這輩子看得最多的一部電影。不低於30次,每看一次就有最新一次的理解。2020年8月28號剛好上映了10年的盜夢空間重新在國內影院上映,剛好10年,重新上映了這部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電影,我肯定要去再看一次(儘管我一個月前在電腦已經又看了一次)。
  • 野渡:一個盜夢空間
    再後來我們常常在朋友圈裡見面,我習慣於早起,我的圈子裡有兩個人也起的特早,一個是野渡的好朋友王忠,擅長時間管理,每天早上六點推送:跑步啦,閱讀啦,讓我覺得我要是在哪兒發呆,簡直是可恥的;還有一個就是小奇,他一大早寫詩,寫的詩都跟渡空間有關,「千秋大業三杯酒,萬丈紅塵一壺茶」,大氣磅礴卻又雲淡風輕!這就是小奇的氣度,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所以小奇一定是一個可以控制自己人生的人。
  • 克萊因瓶有多詭異?四大洋倒進去也裝不滿,它是四維空間的鑰匙
    真實生活中,一個瓶子,無論其體積如何龐大,只要人們不斷地向瓶中注水,瓶中就會有充水時間,但這種情況只適用於三維空間。四維空間中,有一個叫做「克萊因瓶」的神奇瓶子,別說裝滿水,就是倒進四個海洋也不可能裝滿。Horkin一直強調,人是四維空間的產物,而人類之所以感覺不到四維空間,是因為人們的思維模式長期局限於三維空間。
  • 《盜夢空間》:諾蘭導演良心之作,夢境與現實交叉,真假無法分辨
    《盜夢空間》是由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瑪麗昂·歌迪亞等主演的電影。影片劇情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被定義為「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盜夢空間》是一部很聰明的電影,豐富的細節、錯綜複雜的敘事,將觀眾帶入一個潛意識的迷宮。
  • 相隔十年,再看一遍《盜夢空間》你能解開那些謎團嗎?
    >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科幻燒腦經典巨製《盜夢空間雖然在10年前上映的《盜夢空間》中,飾演建築學教授的麥可·凱恩(Michael Caine)把模稜兩可的結局演的很好,留給了觀眾巨大的謎團,但凱恩提及最開始拿到劇本時「根本不知道夢在哪裡?也根本搞不清楚夢境中的世界和現實該怎麼區分。」
  • 《盜夢空間》現實與夢境
    內心一直有個疑問,當夢境足夠美好並且真實時,你是不是願意一直不醒盜夢空間,就是Cobb的自我救贖,一層層夢境的破碎,都是強制自己和妻子的分離。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層夢境會有怎樣的突發事件,能把自己從夢境中拽醒的是對現實的堅定的追求。回到之前的問題,當夢境足夠美好和真實時,你是否願意一直不醒。很顯然,Cobb的妻子Mal選擇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