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粱一夢值千金,美麗的夢境可以讓人神清氣爽,也可以讓人憧憬美好的未來,但夢境終歸是虛假的,我們還是要回歸現實生活中。
2010年,一部好萊塢科幻電影上映,這部電影是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第七部影片,之前他拍攝的經典電影有《記憶碎片》、《蝙蝠俠:俠影之謎》、《黑暗騎士》、《致命魔術》等科幻電影。
《盜夢空間》是由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瑪麗昂·歌迪亞等主演的電影。影片劇情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被定義為「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
《盜夢空間》是一部很聰明的電影,豐富的細節、錯綜複雜的敘事,將觀眾帶入一個潛意識的迷宮。
諾蘭創造了一個超現實主義的驚悚世界,有點類似於榮格學說,在真實與非真實的多重層面上對觀者構成了挑戰。
快速剪接和敏捷敘事把超現實的世界表現得酣暢淋漓,將虛擬影像技術呈現人腦的意識做到了登峰造極。
《盜夢空間》延續了諾蘭一直以來對偏執情感的探究和對超現實題材的熱衷,影片氣質也儘可能秉承了「獨立片風格」。
以智慧與反思為綱,將演員的表演放在重要地位。置3D風潮於不顧,鍾情傳統技術。不定義忠奸善惡,遊走於灰色地帶,直指人心糾葛。
《盜夢空間》在國內上映後,觀眾已經陷入了智商無限的癲狂幻想之中。人人都覺得自己的解釋最牛逼,人人都覺得自己是哲學家,是心理學家,是數學家,是諾蘭的知己。
這電影看完就開始懷疑人生了,類似的還有《蝴蝶效應》《駭客帝國》《心慌方》《無姓之人》《攻殼機動隊》《楚門的世界》等等……
其實,我突然覺得這一類題材影片的鼻祖明明就是動畫片《魔方大廈》。
故事的架構本身,實際上仍舊是在類型片的領域內廝混。如此多的大製作動作部分,也決定片子本身是走票房路線。
不過誰規定走這一路線就不能有深意呢?即使亡妻情、夢中夢的設定,都不算新鮮。
但諾蘭對節奏和視覺效果的把握卻值得稱道,宏大場景和開放結局,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大量走道場景,可說是類型片巔峰作。
《盜夢空間》是《黑客帝國》後,好萊塢最佳科幻片,融入了莊周夢蝶式哲思、楊過離開古墓式情感探討,展現了邏輯的魅力、開拓了電影表達的疆界,在最後一刻結構和情感的張力逐層引爆至頂點,讓人驚嘆。
要想從夢境裡醒過來需要重大撞擊,但有時你無法分辨到底是不是在夢裡,所以有了陀螺這個圖騰。
然而你又怎麼確定你現在經歷的現實不會是一個夢境?夢醒的條件大概就是離開這個世界吧。
夢、夢中夢、夢與現實錯綜複雜,即使燒腦多看幾次也會看懂的電影,攻心為上,盜夢亦如此。
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一個黑洞,夢就是釋放的魔鬼。 不打五分,就是你不懂這部片子,打低分就是你懂咯,真不曉得導演所描述的是不是每個人所想的。
這部電影劇情中,有著反物理學的探討、旋轉的動作場面、具有衝擊力的背影音樂等,在影片的後半段,這些因素合力將你催眠,將你帶入諾蘭設定的電影夢境之中。
夢境有好有壞,那麼與你共夢的人也不可能總是和諧的愛人和天使,當夢的侵略者乘虛而入的時候,潛意識層面的激戰廝殺照樣是火光四射。
間不容髮(雖然知道夢的冒險家們一個都不會真的死去,但影片氣氛的渲染和節奏的躍動還是很多時候能吊得我們不得不屏息凝神)……
夢境下原來掩蓋著那麼多心靈的掙扎和絕望,它們潛藏在也許我們永遠也找不到的意識迷宮深處,在那裡,其實我們並不會有徹底的同行者,所有的同行者(敵人或者朋友)都是暫時的夥伴,哪怕是如同梅爾和柯布般的「神仙眷侶」。
他們精心建造出來的夢之國境雖然宏偉壯觀,卻空蕩寂靜,他們攜手走在其中,幸福卻又孤獨,是的,雖然有兩個人,但只有兩個人的世界仍舊是孤獨,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二人仍然不得不分道揚鑣。
於是,我覺得我找到了我特別喜歡這部影片的真正原因:孤獨感,也唯有這種徹骨孤獨感才能徹底地打動我。
全片中我最覺鼻酸的部分,就是富二代在保險箱裡看見了遺囑和時的風車,而他首先選擇了去拿那個風車。
他是多麼孤獨,多麼渴望父愛的孩子啊!商業帝國對他來說又有什麼意味呢?在齊藤的構想中,他只不過是一個棋子,然而,誰有能說不是這局棋喚醒了他心靈深處真正的渴望?
也許他懷著那個造出來的夢境與父親達到最終的和解遠比坐擁億萬財富卻永遠怨懟父親要幸福一百倍呢!
其實人們最終的夢想,只是與孤獨相對的溫暖與擁抱:梅爾渴望柯布的陪伴,柯布渴望兒女,富二代渴望被父親理解接納……而我則希望走出電影院後趕快回到一個明亮開闊,熱鬧喧騰,充滿著煙火氣息的真實人間。
在我看來盜夢空間無疑是近幾年少有的好片,從編劇到導演到演員到剪輯在我心中都幾乎滿分,如果有哪部電影能讓觀眾有去影院看第二遍的衝動那麼它就絕對是十分成功的盜夢就是,至少對於我是。
故事以盜夢為主線,穿插著各種簡單又複雜的情感,導演對於電影的輕重緩急把握的很好,哪裡需要故事,哪裡需要情緒,哪裡需要動作,哪裡需要觀眾參與的思考,等等。
一些看似零亂的情節很柔和的捏合在一起,很流暢,很緊湊。電影一直以各個夢鏡的層為表象,而內在則是不同人內心情感的層和理性的層的矛盾。
一個開放式的結局,留給觀眾去思考猜測。我對導演給出這樣一個結局有另外一種理解,當我們為這個陀螺是否倒下不斷爭論揣測時,忽略了另一方面,為什麼柯布不看完陀螺是否倒下就離開呢?
這麼安排個人覺得並非是簡單的為了製造一個開放式結局,柯布一直夢想回到孩子身邊回到家庭,所以面對孩子的呼喚,是現實還是夢已經無所謂了,如同他的妻子面對他做出的選擇一樣,感性戰勝理性,情感層高於了一切。
因為導演想把人拉回到情感這層,是個人性化的結局。當然這只是個人看法,並不是表示是導演的意圖。
如果撇開個人對於電影中情感發展的猜測,電影的故事情節就足夠吸引人,加之情感的細膩變化,真的是部適合再細細品味的好電影。
此前在我心中只有before sunset能幾乎得滿分,兩部截然的風格,盜夢是從面到點的無限創意想像力的表現,而sunset的故事很簡單,卻是將一個點無限放大,為導演的天才所折服。
作者:善聰影視
版權聲明:
本文是善聰影視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