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拾憶菇涼
電影中《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劇照
1985年,魏敏芝生於河北省赤城縣的一個小山村裡,她的家庭非常貧困,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靠種地為生。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她從小就變得很懂事,懂得為父母分擔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養豬,割豬草、做家務,毫不含糊。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她可能會早早輟學、放羊、嫁人、生孩子,做一個家庭主婦,循規蹈矩著過著一生。
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人生軌跡會被張藝謀而改變。在13歲以前,魏敏芝沒有出過山,她回憶說:「那時的感覺就是,世界就我們村子這麼大。」
在電影人才的提攜上,張藝謀捧紅的「謀女郎」也有很多,不但改變了她們當時的狀況,還改變了他們人生軌跡。其中,鞏俐、章子怡、周冬雨都是演藝圈裡佼佼者。
魏敏芝也是張藝謀捧紅的,但在她成名時,張藝謀卻苦口婆心勸她退出娛樂圈,究竟是娛樂圈水深火熱,魚龍混雜,還是另有原因呢?
在拍《一個都不能少》之前,張藝謀曾經歷了一段低沉期。
張藝謀
1995年,他和鞏俐分手,感情瞬間化為泡沫,他和鞏俐那這段感情驚豔了一時,但更多的是遺憾;1997年拍攝的城市片《有話好好說》,電影的評論褒貶不一;前往義大利導演歌劇《圖蘭朵》時,自己的父親又去世。
感情丟失、事業不穩定、親人逝世,於他來說,這一件件事無疑不是致命的打擊。
在這樣痛苦的日子裡,想要解決當下的痛苦,就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找回自己的初心,回歸本真。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新疆作家施祥生寫的《天上有個太陽》,小說描述了一個臨時代課女孩非常熱愛自己的學生,在留住每一個學生的過程中,這個女孩為他們做了很多的事,張藝謀被這種無私的愛和精神所打動。於是他決定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一部電影,名字叫做《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反映的是在貧困地區,教學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唯一的一個老師也因家中有事而暫時離開。沒有老師願意來這裡教學,學生數量也漸漸減少。但有一個女孩願意作為臨時代課的教師,並執著的留住每一個學生。
一開始,張藝謀就決定這部片子要全部採用非專業演員,為的就是營造真實的意境,表露真實的感情。
於是劇組的人員開始在河北山村的各個地方,尋找符合電影的演員。
1998年,13歲的魏敏芝小學畢業,她沒有想到,竟然會有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在等著她。
一天中午,魏敏芝和妹妹魏聰芝正在校門口玩時,被副導演酈紅注意到了,覺得這孩子長得聰明伶俐。
一開始,副導演看中的是妹妹魏聰芝,所以上前問她會不會唱歌、跳舞,魏聰芝很害羞地往姐姐身後躲,但姐姐魏敏芝卻大聲回答:「我會!」於是大大方方地表演起來,一邊唱一邊跳,唱了首《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副導演被魏敏芝的膽大吸引住了,就問敏芝敢不敢演電影,她毫不猶豫的回答道:「敢!」
因為家裡窮,長期居住在大山裡面,根本就不知道電影是什麼,她只是好奇,就因為「敢」這一個字,讓她獲得試鏡的機會,她主動抓住了機遇。
僅僅是試鏡的機會,想要在萬人面前脫穎而出也是相當困難的,而當時張藝謀選人的標準就是敢於大膽表現自我,魏敏芝做到了。
但做到的不止她一個人,還有另外一個女孩,那個女孩年齡大點,表演的也非常出色,這讓張藝謀難以抉擇。於是最後想了個辦法,讓她們來到大街上,衝著人多的地方大喊。那個的女孩反而放不開,魏敏芝不管不顧,大聲喊起來。
於是女主角定為魏敏芝,而電影中女主的名字就用她的本名,這一年她才13歲。
幾個月後,電影拍完了,魏敏芝又回到了家裡,一切都像往常一樣。
拍完電影後的她,並沒有意識到這部電影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只是自己落了幾個月的功課得抽空補上。還有家裡種的草莓沒吃上,至少在那時候,她覺得錯過了這些很遺憾。
1997年,《一個都不能少少》電影在全國上映。影片故事情節讓很多人都潸然淚下,還影片獲得了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第6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等獎項。魏敏芝的本色表演獲得了成功,大家都記住就那個「魏老師」形象。
張藝謀不僅迎來事業的高峰期,而此時14歲的魏敏芝也一夜成名。
魏敏芝成名之後,有許多人專門來看望她,她的家庭條件因她而改變了,她和妹妹也免去了學雜費獲得了助學金,她的父母也在他人的幫助下,搬到了市裡,也找到了工作。也有很多的學校和導演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有記者問她以後想不想繼續當演員。她說:「想」。
13歲的魏敏芝面對突如其來的大紅不知所措,到底是繼續讀書?還是選擇當演員?於是她陷入了兩難之中。最後張藝謀的一番話,卻再次改變她的命運。
「孩子,你成功的出演了一部電影,只能說你的人生多了一份不同的經歷。你不要聽別人誇你是大明星,我希望你冷靜下來,你不適合進入娛樂圈,我也不希望你進入娛樂圈。你應該好好讀書,考取大學。」
魏敏芝聽了張藝謀的建議,當然很失望,可沒有文化的她怎麼可能憑藉一部戲就會能在娛樂圈立足呢?但思考過後,她還是選擇好好讀書,拒絕了其他導演的邀請,她也知道自己「沒有那些女演員長得漂亮,身材沒那麼好」。
雖然《一個都不能少》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眼界,但張藝謀在魏敏芝心中種下的電影之夢卻發芽了。
「既然不能當演員,就當導演好了。」
2004年,她進入了高三階段,她把高考的目標定為北京電影學院。
魏敏芝
魏敏芝把自己想當導演的夢,告訴我父親和老師,可是卻遭到父親和老師的反對。
父親告訴她:
「你最好別做導演這個夢,老老實實去考師範類學校,將來像你姐一樣教書得了」。
「有的事過去就過去了,你又不是吃那碗飯的,別當真」。
可是她才不管不顧,就是要試一次才甘心,有夢想是好的,但是夢想哪有那麼容易就實現了呢?
她參加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業的招生考試,在第二輪考試中,她就被淘汰了。
失敗後的她不但遭到了家人的質疑聲,還遭到了全校師生的嘲諷。甚至網上的一些文章評論說:
「魏敏芝只不過靠一部電影偶然出名罷了,本身缺少藝術天賦,不適合走藝術道路,考電影學院落榜是理所當然的…」
還有人說她是最醜「謀女郎」。
一瞬間,她成為大眾嘲笑的對象,成為譁眾取寵的「小丑」。這讓一個19歲的女孩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極大壓力。
但在絕望中她又看到了希望,看到西安影視傳媒學院的招生簡章。經歷過失敗的她開始彷徨,思考著自己是否能夠成功。
這個時候,爸爸卻鼓勵了她。「要麼你再去試試,要麼你以後就不要後悔。」
聽完爸爸說的話,魏敏芝就更加努力了。她學習的時間比別人長,就連下晚自習之後,還拿著手電筒在被窩裡學習。據說當年的魏敏芝,為了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在被窩裡面僅僅3個月就用壞了三個手電筒。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考了460分,被西安外國語學院影視傳媒學院錄取,成為一名編導系的學生,校方免去了她的學費。
在大學期間,她學習非常努力,每天起早貪黑的寫著劇本,曾獲得過徵文大賽獎。入學2年裡,就獨立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戲《母親的心願》。
隨後,她以自己的高考經歷為原型,自導自演了電影《夜的童話》,儘管這是鳳毛麟角,但還是圓了她當導演的這個夢。
如果說張藝謀是改變她人生軌跡的貴人,那麼美國華裔教授陳爾崗改變了她下半生的命運。
2004年,陳爾崗來到中國,了解了中國「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教育,於是他到河北中學考察。他突然想到了在河北拍電影的《一個都不能少》女主角就在這裡。
他看了《一個都不能少》的電影後,成為魏敏芝粉絲,見了她本人後,魏敏芝給他強烈的印象是,她和電影裡的女主人公就是一個人:同樣的執著,同樣擁有夢想。
但令陳爾崗有些遺憾的是,魏敏芝的英語很糟糕,連簡單的英文問話都聽不懂。
深知英語糟糕的魏敏芝,她抓住這次學習機會,主動學習了兩年的英語,這時她的英語口語大部分的提升。
申請留學的學子太多了,最後更何況是免費留學。幸運又一次降臨在她身上,2006年,魏敏芝不僅如願進入夏威夷楊百翰大學的傳媒電視專業,還拿到了全額獎學金。
原先普通話都不標準的魏敏芝,現在英文也說得非常的流利,在這期間她不斷努力,讓自己擁有華麗轉身的機會。
魏敏芝在留學期間,在一次同學聚會上認識了她的丈夫——美籍華人劉錦輝。在2008年,兩人順利步入婚姻殿堂,而且還生了2個可愛的孩子。
魏敏芝和她的丈夫
她雖然已經結婚生子,但卻她的「電影夢」一直都存在。
2010年,她和丈夫回國,不僅要把丈夫介紹給父母,而且還要拍一部勵志故事紀錄片。名字叫做《奇蹟的女兒》,主要講述了她個人成長的經歷,並且通過這個紀錄片告訴大家:只要心中有夢,並且願意去追逐它,就可以實現。
如今的魏敏芝在美國定居,但沒有更改自己的國籍。她有一個美滿的家庭,還實現了自己導演的夢想。這樣的生活是她從來都沒有想到的,我想她的努力足夠配得上這樣子的人生。
她是唯一一個被張藝謀勸退娛樂圈的「謀女郎」。但張藝謀教會了她,在每一個年齡階段就應該做著該做的事情。
魏敏芝曾接受採訪說:「能夠跟張藝謀叔叔拍戲真的太幸運了。拍攝《一個也不能少》的經歷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才可能有機會讀大學,出國深造……如果沒有這部電影,我可能會在家養豬、結婚、生孩子,做家庭婦女。」
魏敏芝也是一個非常懂得感恩的人,從她13歲的那一刻起,每一年都會給自己的貴人張藝謀寄去賀卡。
有人說,魏敏芝能夠成為謀女郎,運氣爆棚,不得不說,她很幸運,也懂得抓住機遇,但最重要的:她也足夠努力。
張藝謀曾說:「每個人成功都有他的道理。不成功的人,可能因為運氣不太好或者時機還沒到,但成功的人,肯定不是靠運氣好。」
我想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都像她那樣,突然會轟轟烈烈,也不是每個人運氣都很好,遇到賞識自己的伯樂,但每個人也有自己堅持的東西,去追尋,未嘗不會有回報。
當我們每個人仰望星空,談論運氣時,也要看看自己走的路,有沒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如若沒有,就靜下心來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作者簡介:我是 ,這裡不僅有雞湯和八卦,還有懂你的人心,我在這裡等你,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