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我們這代人憂國憂民,郭敬明那代人希望活得快樂

2021-02-14 澎湃有戲

撰文:黃小河

提到「撒鹽」,郭敬明想起的是「牛油果」,崔永元想起的是「拍黃瓜」;提到「紅日」,郭敬明想起的是李克勤那首歌,而崔永元想到的是吳強先生的著作。真人秀填字遊戲節目《我知道》的兩位導師真的是「混搭」——渾身不搭。

從最初的「不適應」到逐漸「覺得他挺棒的」,60後崔永元認為來這個節目從80後郭敬明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年輕一代的規則意識」;郭敬明(小四)對崔永元的感受則是「人非常好,很隨和」,「我前幾天身體不太好,他還問我要不要緊,一點兒沒架子」。在小四的眼中,崔永元「知識非常淵博」,但「當今流行文化可能是崔老師的短板」。

《我知道》8進6的比賽在中秋節的前一天(9月7日 )晚上錄製,這期題目難度明顯增加,場內競技感提升,煞是好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當晚節目錄製前專訪了崔永元,他看起來比電視上瘦了許多。採訪中提到剛考入大學的女兒,崔永元一臉幸福和驕傲。

去美國自費拍轉基因紀錄片、以搶救的心態、把主持節目的錢基本都拿來製作口述史,既要搞教學研究、又要做口述歷史的分類整理、「我們現在每個月都有200個小時新的素材」,他還向記者透露年底要在上海交大做一個教育博物館,「我收的東西多了,不僅有連環畫,還收了清朝的教科書,到時候你可以過來看看」。

記者問他,「既然這麼忙怎麼會想到來做導師?」他回答說,「身邊人總和我說,最好別脫離電視節目,有點兒一線的實踐、也能親身感受到媒體的變化,這種工作偶爾會幹點兒,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口述史上」。

澎湃新聞:你以前玩「小強填字」嗎?會因此執迷嗎?

崔永元:很少,每次報紙來了,我就上去填幾個,不執著,填不下去就算了。我特別喜歡看他們出題,我不適應題面上有這個字,答案裡還有這個字,因為我都是從過去猜謎語、打燈謎那兒來的。

澎湃新聞:漢語的填字遊戲和西方的填字遊戲區別還是蠻大的、排列組合的空間也更大。

崔永元:嗯,如果這個設計者用點兒心,就特別有意思,這幾天錄製節目的過程,其實也在檢驗自己的知識儲備的過程,自己有些儲備幾乎是零。

澎湃新聞:比如說?

崔永元:比如現在特別流行的那些港澳臺歌星名曲,腦子裡幾乎沒有。第二類是已經掌握了的那些文史類知識,以為自己很知道,但現在讓你給一個標準答案時,還是很含糊,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有把握。這個節目挺好,在家裡做題你是沒有什麼壓力的,你甚至還可以翻翻資料,而節目需要坐在攝像機前,在這麼短的時間完成還真的要點本事。

澎湃新聞:作為導師,評價一下自己在現場的表現?

崔永元:謹慎小心。我說出去的話得負責。我和電視臺和南方周末都在強調,後期你們要好好查查,看我說的對不對,別露怯,個人露怯倒沒什麼,如果電視機前有誰信了(錯誤講解)那才悲劇呢,畢竟這是傳遞知識的一個過程。

澎湃新聞:你能否評價一下另一位導師郭敬明?

崔永元:我覺得他心態特別好。頭兩天我有點不太適應,想他怎麼這麼直接呢?後來我還挺接受的,因為他們這一代年輕人就是這個活法兒,特別追求生活質量,希望活得快樂,所以他勸選手總是說,希望他們快樂、希望他們對父母好。談節目也是,如果節目讓觀眾特別快樂,他自己也特別滿足。我們這代人是憂國憂民的,坐在椅子上看著「小強填字」還想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睡覺之前愣愣神兒,也想的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且不光想自己國家的,還想別的國家的,活得特別沉重,改不了。我覺得這也是系統訓練,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記得90年代末,我去CNN採訪時和他們的編輯聊天,我問「什麼是你們感興趣的新聞」,他們說就是「家裡扶著柵欄的女主人談論的話題」。他們的新聞結構和我們很不一樣,他們特別愛講身邊的事情,特別愛講和大家的福利,跟大家的社會待遇、社會保障有關係的話題。我們中國人的新聞特別愛看全世界發生了什麼,倒是和我們每個人密切相關的新聞不太受重視,以至於這些年出來了一個門類,叫民生新聞。很奇怪,理論上講,新聞就應該是民生新聞。我們現在卻把民生新聞專門提高到一個高度,就說明過去少,沒太重視。

澎湃新聞:其實紀錄片也就是記述當下的、眼前發生的事情,很多人願意看紀錄片,也是希望從這些紀錄片中看到當下的真實發生的、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

崔永元:對,我是90年代初開始做紀錄片,那時候哪有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都是專題片,一講就是「大河文明」,很少講一個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很少講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紀錄片這是後來慢慢發展的。我倒覺得這是媒體的方向,應該關注這些具體的人。

澎湃新聞:很多評論者認為近些年大眾語文能力下降了,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崔永元:傳統的漢語確實在放鬆,網絡語言它符合漢語的一些約定俗成,但大家對它太寬鬆了,不管是「火星文」還是「網絡語言」,其實它是一個淘汰的過程,當中只有為數不多的能夠留下來,大部分是會在使用過程中被淘汰。包括我們平時寫長微博,也是面臨著自己縱容自己,有時候想一個詞想不出來,有個新詞「醬紫」也挺好,就用著吧,還能譁眾取寵。其實是我們自己對文字的修養,對文學的敏感度在降低。

現在的時代,最好是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不要把一個結論塞給觀眾。而且這些年我也遇到這樣的情況,發現我們過去在驗收上有偏差,我們特別願意驗收一個有價值的、特別正確的信息,當我們開始投入到口述歷史中去的時候,發現「正確」不是這樣表達的,「正確」通常是和歷史相近的5個答案,或者8個答案,因為沒有一個唯一「正確」的。這個最應該值得注意,而且在文本階段就該考慮這個。

澎湃新聞:編劇李檣在《黃金時代》的劇本中做了嘗試,他其實和你的觀點很像,他認為我們對歷史都是局外人,沒有誰能夠準確客觀地說出歷史,所以他採用「對鏡敘述」這樣的手法來寫蕭紅那群人,你看了這部電影了嗎?有何評價?

崔永元:我還沒看。但我就說說蕭紅本身,我就覺得驗收簡單,說明還沒有對她研究透,我們對於蕭紅蕭軍定義得太簡單,無非就是「文學的引領者」、「偏左翼」,幾乎就是扣了一個帽子。我注意到現在翻盤是從魯迅開始的,大家重新把魯迅還原,還原成更接近魯迅真實的樣本,蕭軍蕭紅還沒到。

澎湃新聞:大眾喜歡的真人秀、電視遊戲節目,包括像《漢語橋》、《我知道》、《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種語文類節目,你覺得通過娛樂性的結構可以傳達嚴肅的東西嗎?

崔永元:沒問題,絕對可以傳達。但我們的製作人員一定要有寬容的態度,你要允許有不同的觀點擺上檯面,甚至是你反對的觀點。像我們過去是沒有的,我在節目裡允許你們發表多樣性的觀點,但我的情感是有指向性的,我會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只不過我還允許你說,我想傳遞的是我認為對的。

比如說,那天我們錄像有點晚,節目組要延長,郭敬明就不同意,因為按照合同到時間了,然後我就坐在那裡想了想,我們受的教育是大公無私,拖再晚也得配合,但是郭敬明受的教育是規則意識,我們沒有,站在這個角度去審視他的行為,你覺得挺棒的!他們這代人能做到,我們這代人確實做不到。我們想遵守規則的時候,有人就會把大家、小家硬邦邦地拋在你面前,你一下子就軟了,你覺得那個是真理,是不能動的。但是現在我就特別贊成這個(規則意識),個體都談不上尊重,談什麼大家,哪還有集體榮譽,集體榮譽就是由個人榮譽構成的,所以真的要實實在在地尊重每一個個體。我覺得這一點是這次錄製節目我向郭敬明學到的,以前不覺得,現在覺得守規則真是一種美德。

澎湃新聞:陳虻(原《東方時空》製片人,2008年去世)曾預言真人秀會取代談話節目,你覺得真人秀之後呢?

崔永元:現在這些並不是真正的真人秀,真人秀要講究得多,所以我說差50年,美國早期做的《學徒》比我們現在做的節目精彩多了,一個選手要有十幾個機位呢,拍出來像大片一樣,我們實際上是盯著人一遍再一遍拍,真正的真人秀還沒來呢!脫口秀也一樣,我最近看到黃西,也在和他討論脫口秀和新聞節目有什麼區別,脫口秀和相聲有什麼區別。

其實脫口秀很好玩,它是跳躍性的思維,它沒有一條線,或者說它有一條暗線,說的時候你是聽不出來的,你只顧笑,等全都聽完了你會想,而且它不要中國傳統相聲裡那種「一張嘴就樂」的爆笑,它要曲藝裡所謂的「後反勁兒」,就是你一聽,先愣了愣,然後你越想越好笑,它要的是這個。其實脫口秀很在意思考的過程,而我們的是嚼爛了給觀眾吃,脫口秀還是比娛樂高級些,像美國的少數民族政策、種族歧視等問題,講得很清楚,它也有對當下社會的關照,比如出了什麼法規或者什麼事件,覺得不鳴不平,就會在舞臺上表現出來。

澎湃新聞:這種知識類的電視節目,我們和國外的製作差距有多大?

崔永元:非常大,差50年都不新鮮。我覺得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同質化,你現在看到很多,會一下子湧出二三十個類似的節目,但都差不多沒區別,我覺得一定要個性化有特點。現在電視人特別趨向於寓教於樂、老少皆宜。其實世界上沒有老少皆宜的節目,要麼老,要麼少,你不要想影響所有的人。這就牽扯到節目的定位,我們老想著收視率,吸引更多的人,實際上是誰都吸引不了。

我現在看真人秀,各個臺都非常多,但是特別一樣。像法國和德國都有哲學節目,那個看的人非常少,但並不妨礙他們談哲學,也談得非常深。法國第五頻道有個談話節目,我在做《實話實說》的時候就看了,看不懂,看人家的節目形式,從頭到尾,沒有掌聲也沒有笑聲,你今天打開和明天打開都這樣,所以說,他們特別有定力,這樣他們就能創造一個特別好的環境,大家好好說話。

你看現在我們錄節目最多的手勢是「加快」,我們原來沒有節奏意識,現在我們有節奏意識了,對信息的篩選和接受一點都不講究,只要節奏好,哪怕有一個人哭了,這個要保留,讓她多哭一會兒,因為觀眾愛看。但有一個人給你講了起源、發展、結論,沒有人願意聽,就希望你直截了當地說結果就行。我年齡大了,偏嚴肅,他們都希望我回到以前那個愛講笑話的年代。大家把這個看得太重,這樣的媒體傳遞有價值的信息還沒有列入議事日程。另外,現在傳遞知識最有效果的是先塑造一個偶像,然後通過偶像的嘴往外說才行,年輕人對載體更挑剔。

請點擊網頁左下角「閱讀原文」安裝「澎湃新聞APP」,您將看到更多「有戲」精彩內容。

↓↓↓

相關焦點

  • 馬東:打臉郭敬明的日子
    他手一揮,說:「各種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我們的《實話實說》節目,我是主持人崔永元。」彼時,改革開放到了第18年,市場經濟深入人心。以陳虻為代表的新聞工作者,感受到了時代的渴望,說真話的節目應運而生。陳虻在節目裡放了一尊斷臂維納斯的雕像,「最根本的衝動就是要實現尊重人的主張,而尊重人的基本標誌就是讓人說話。」
  • 崔永元:曝光"陰陽合同"是"公報私仇" 希望範冰冰平安
    據崔永元了解,所謂「陰陽合同」並非不具備法律效力,且可以避稅偷稅,使當事人達到利益最大化,「比如說這個人要500萬元,但是實際上他要700萬元,那怎麼給呢?可以籤完後說延長拍攝時間,加100萬元,然後又延長拍攝時間,又加100萬元。或者說劇本修改,要鑽火海,要從山上滾下來,反正各種招兒,巧立名目,就夠給錢了。還有一種方式是,你直接給我現款,那就不用上稅了。
  • 崔永元,你感動了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不是崔永元的粉絲,但並不影響對他的所作所為理性分析,崔永元是一個心存良知、胸懷正義、敢做敢當、不妥協、不苟且的一個錚錚漢子、愛國公知!從崔永元懟陣方舟子一事,他完全可以選擇沉默,傳媒專業與轉基因科學風馬牛不相及,崔永元一個新聞人應有的良知和質疑精神,與一個不可小覷、別有用心的團體作一場幾乎沒有勝算的對壘,這種身先士卒、不屈不撓、憂國憂民、不計個人得失的善舉,試問每一個男兒,你們具備這種胸懷氣魄嗎?作為一個有良知深愛這個國家的中國人,有什麼理由指責、嘲笑崔永元!
  • 這檔節目是崔永元和馮小剛結仇的起點,看過的人都老了
    從96年開播到02年這中間最巔峰的時期,90後自然是很難記得了。不過崔永元最近因為陳年往事這麼一鬧,我們倒覺得是時候再把這老古董挖出來咂摸咂摸了。崔永元: 那我再冒犯你一下,就是目前這個比較愉快的這種心情,或者這個情況你準備還延續多少年?郝琦: 那看情況了。如果我碰到一個特別令我滿意的,我就可以放棄我現在目前這種快樂去享受另外一種快樂。
  • 崔永元,中國脊梁最後的守城人
    本已經很少關注時事,但是最近崔永元老師,不顧安危,孤身以鬥士精神向墮落的娛樂圈發起猛攻的新聞,實在是不得不讓人關注。一方面,是為崔永元老師,個人安危表示擔憂。另一方面,是對,整個社會墮落的價值觀,終於有一個精神脊梁絕地反擊,對這樣的精神代表,我們一定要表示欣喜和保護。我們這個時代,整個社會都需要崔永元。
  • 《寧死不屈》崔永元
    你可以無所顧及,活得最像自己,收穫美麗的人生,因為知己情願與你同悲同喜共患難共生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一個人獨眠獨歡,是境界;兩個人不離不棄,是暖,是愛,是天賜良緣,更是一輩子最大的財富。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知己的緣是最高級的靈魂契合,知己的情是最極致的心靈相許相知,你只要說起一片葉子,他就能知道風從哪個方向吹來。
  • 崔永元十餘年後出新書《有話說》:這世上的瘋子,不多
    他甚至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事情只是機緣巧合。什麼時候開始享受說話這件事兒的?「應該是某一天突然摸到了電門吧。」很久很久以前,崔永元做的一期節目讓他懊悔了好多年。策劃人請來賈平凹,那期節目就叫作《大學裡來了個賈(假)教授》,整場他都在自以為是地批判這個「假,教授」。此後,崔永元光是給賈平凹道歉就道了三次。
  • 崔永元時代的《實話實說》,讓我們中了什麼毒?
    甚至可以聽到對國家監管部門的批評:觀眾(身份是消費者協會投訴監督部工作人員):我認為應該提出一個口號,這就是希望千百個王海站起來,對市場經濟進行監督,促進我們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健康發展。肖灼基(北大教授):要王海他們這樣的人來保護消費者權益,那你們的責任在哪裡呢?出現王海這種現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說明你們的工作做得不夠。
  • 郭敬明 你的《小時代》美好了我們那一代人的盛夏
    《小時代》這本書我早在高中就看過,那時候的故事每個月都會連載在《最小說》這本刊物上,而若干年後連這本當時初、高少女幾乎人手一本的「時尚」雜誌也已經停刊多年了。為什麼會喜歡「小時代」?但也正是上海,成了郭敬明的最愛。因為一般的家庭條件、不高的個子,卻又自負才華,他希望在這裡站穩腳跟,不但要過著物慾橫流的生活,更要站在這片「橫流」的頂端。為什麼?因為自卑。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有的人越是炫耀什麼,越是去偽裝什麼。看看早期的郭敬明、或者湖南衛視主持人李湘。
  • 理想主義者崔永元:這個時代最缺說真話的人
    但從崔永元的視頻和博文中的言語,直接懟娛樂圈的大佬,這個人的勇氣可嘉!原來,在拍這部片子的時候,馮小剛等人有好幾次想請崔永元來做主演,但他都因工作拒絕了邀請。最後馮小剛就以崔永元為原型,編寫劇本,內容涉及出軌等情節,十分低俗。崔永元看了很受打擊,覺得這明擺著是在影射自己,侮辱自己的人格和清白。
  • 崔永元評價趙本山:這個人特別棒 百年不遇的人
    昨日,崔永元在吉林大學首次開講,雖然給出三個演講主題供大家選擇,面對同學們對於演講「口述歷史」的呼聲,崔永元最後還是把演講主題轉到關於轉基因調查上,對此他的回應也非常詼諧,「這件事告訴同學一個道理,每個人都要努力成為站在演講臺上的那個人,這樣自主權才更大,但這件事也告訴我一個道理,還是要學會順從民意,今天我沒帶資料,如果有機會再來吉大,我一定給你們講一堂口述歷史。」
  • 崔永元手撕範冰冰 誰贏了?
    沒過兩日,崔永元便接受專訪表示,這合同不是範冰冰的,但自己就是想讓範冰冰嘗嘗「被人影射、侮辱的滋味」。不僅對自己發布的「謠言」不做出任何帶有歉意的回應,反而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就是要發洩一下,這樣的說辭真讓人失望。而他的這些言行所造成的網民憤怒依舊在發酵、依舊在圍攻範冰冰。不僅沒有歉意,而且崔永元再次在採訪中說了謊。
  • 崔永元:我的危險來自四面八方,希望你們也給法律一點尊嚴!
    用納稅人的錢,花天價購買nai 頭樂的垃圾影視,厚待戲子,卻一直虧待科學家,這不奇怪嗎?昨天,諾貝爾獎,頒給了一位日本人。日本人幾乎每年都有諾貝爾科學獎的得主,而中國,只有一個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得了次諾貝爾獎就「自豪」起來。如此現實,叫多少有識之士扼腕嘆息長歌當哭?
  • 如果快樂是一種本領的話,那我希望你是那個最厲害的人
    白日消逝的光輝,藍色大海的風湧世界萬物不停流轉生活細細碎碎的點滴那些美好的褪色的拼湊了我們完完整整的人生值得讓我們活得肆意精彩【組詩】文/AdamWang兩枚果實總有一日,我要在一個充滿陽光的早晨醒來,那時我要躺在床上,靜靜的聽聽窗外如洗的鳥聲,那是多麼安適而又快樂的一種甦醒。
  • "蠢貨"崔永元其人
    在文章裡,崔永元說,公司被查,以前助理被徹夜盤問,各種危險靠近他。這是崔永元自找的。在他去美國調查轉基因之前,竟然還有人用兩億元封口費,阻止他調查轉基因,這可是足以僱到人取人頭的價格啊!反轉… 其實本來我們快要成功了……友人問:「那為什麼又不行了呢?」他回答:「因為後來當農業部發現,轉基因濫種在全國已經不可收拾了。」「那怎麼辦呢?」「自救啊!
  • 崔永元和範冰冰那點事,你怎麼看?
    隨著崔永元這個槓頭一點點的抖開包袱,很多觀眾好像是懵了一般。我這個吃瓜群眾就想說說崔永元和範冰冰到底是咋回事?你怎麼看崔永元和範冰冰那點事?這事要從馮小剛拍攝的《手機》說起。為了使電影的主人公原型更接近生活,馮小剛請了崔永元吃了徐帆親手包的餃子,來獲取更多的素材。同時,馮小剛找了崔永元喜歡的著名作家劉震雲參與這部電影的製作。當時範冰冰是哪個電影中的伍月,一個通過不正常手段上位的女人。電影非常成功,但是也非常成功的傷害了崔永元。崔永元抑鬱了,老婆住院了,女兒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 實名羨慕東北人,你們活得好快樂啊
    我回來一周了,幾乎天天都有飯局,每頓飯都吃得很歡樂,他們好像沒有什麼煩惱是擼個串喝頓酒解決不了的,一頓不行那就兩頓。 公公在大慶油田上班,他有個師傅姓胡,我們喊他胡大爺。胡大爺今年78歲了,說起來和我還是老鄉,安徽人,年輕的時候家境很苦,據說是一路要飯要到大慶,趕上大慶油田最輝煌的時代,如今已經兒孫滿堂,也掙了好幾套房子。
  • 蠢貨崔永元邪惡的笑
    如果第一次看見這種笑,就能判定出這人,是個壞人。笑的那麼邪乎,一副欠揍的表情。看多了才知道,那不是鄙夷,那是一種真情流露,尤其是當崔永元聽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這個表情會頻繁出現。真實生活交往中,很難見到那種壞壞的笑。
  • 崔永元遭全面圍攻,讓人牽腸掛肚的事終於發生了
    崔永元揭露電影《大轟炸》就是「大欺詐」,深得民心,沒有哪個非利益關係者,會去為那個說「報應終將到來」的導演鳴不平的吧?這兩個教授到底什麼來頭? 昨天子夜,崔永元在小崔讀書匯微博上發文說:我們約定好的保密,一天就洩密了,查吧。告訴大家,我和上海公安交流非常好,對惡黑勢力必須打擊是我們的共識。
  • 崔永元轉發文章回應馮小剛:我回你十耳光
    你現在說《手機》裡的主人公嚴守一跟崔永元沒有關係,這話我都替你臉紅。想當年,是誰把崔永元請到家裡談角色的?是誰舔著臉找崔永元取經的?當年全國談話類最出名的主持人除了崔永元,還有誰?《手機》裡的嚴守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原型是崔永元,你現在又說這之間沒關係,我覺得該拿大嘴巴子抽您了。是男人,得有最起碼的擔當,「有錯就要認,挨打要立正」,連小混混古惑仔都有這覺悟,合著您一大導演翻臉不認人,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