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小河
提到「撒鹽」,郭敬明想起的是「牛油果」,崔永元想起的是「拍黃瓜」;提到「紅日」,郭敬明想起的是李克勤那首歌,而崔永元想到的是吳強先生的著作。真人秀填字遊戲節目《我知道》的兩位導師真的是「混搭」——渾身不搭。
從最初的「不適應」到逐漸「覺得他挺棒的」,60後崔永元認為來這個節目從80後郭敬明身上學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年輕一代的規則意識」;郭敬明(小四)對崔永元的感受則是「人非常好,很隨和」,「我前幾天身體不太好,他還問我要不要緊,一點兒沒架子」。在小四的眼中,崔永元「知識非常淵博」,但「當今流行文化可能是崔老師的短板」。
《我知道》8進6的比賽在中秋節的前一天(9月7日 )晚上錄製,這期題目難度明顯增加,場內競技感提升,煞是好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當晚節目錄製前專訪了崔永元,他看起來比電視上瘦了許多。採訪中提到剛考入大學的女兒,崔永元一臉幸福和驕傲。
去美國自費拍轉基因紀錄片、以搶救的心態、把主持節目的錢基本都拿來製作口述史,既要搞教學研究、又要做口述歷史的分類整理、「我們現在每個月都有200個小時新的素材」,他還向記者透露年底要在上海交大做一個教育博物館,「我收的東西多了,不僅有連環畫,還收了清朝的教科書,到時候你可以過來看看」。
記者問他,「既然這麼忙怎麼會想到來做導師?」他回答說,「身邊人總和我說,最好別脫離電視節目,有點兒一線的實踐、也能親身感受到媒體的變化,這種工作偶爾會幹點兒,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口述史上」。
澎湃新聞:你以前玩「小強填字」嗎?會因此執迷嗎?
崔永元:很少,每次報紙來了,我就上去填幾個,不執著,填不下去就算了。我特別喜歡看他們出題,我不適應題面上有這個字,答案裡還有這個字,因為我都是從過去猜謎語、打燈謎那兒來的。
澎湃新聞:漢語的填字遊戲和西方的填字遊戲區別還是蠻大的、排列組合的空間也更大。
崔永元:嗯,如果這個設計者用點兒心,就特別有意思,這幾天錄製節目的過程,其實也在檢驗自己的知識儲備的過程,自己有些儲備幾乎是零。
澎湃新聞:比如說?
崔永元:比如現在特別流行的那些港澳臺歌星名曲,腦子裡幾乎沒有。第二類是已經掌握了的那些文史類知識,以為自己很知道,但現在讓你給一個標準答案時,還是很含糊,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有把握。這個節目挺好,在家裡做題你是沒有什麼壓力的,你甚至還可以翻翻資料,而節目需要坐在攝像機前,在這麼短的時間完成還真的要點本事。
澎湃新聞:作為導師,評價一下自己在現場的表現?
崔永元:謹慎小心。我說出去的話得負責。我和電視臺和南方周末都在強調,後期你們要好好查查,看我說的對不對,別露怯,個人露怯倒沒什麼,如果電視機前有誰信了(錯誤講解)那才悲劇呢,畢竟這是傳遞知識的一個過程。
澎湃新聞:你能否評價一下另一位導師郭敬明?
崔永元:我覺得他心態特別好。頭兩天我有點不太適應,想他怎麼這麼直接呢?後來我還挺接受的,因為他們這一代年輕人就是這個活法兒,特別追求生活質量,希望活得快樂,所以他勸選手總是說,希望他們快樂、希望他們對父母好。談節目也是,如果節目讓觀眾特別快樂,他自己也特別滿足。我們這代人是憂國憂民的,坐在椅子上看著「小強填字」還想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睡覺之前愣愣神兒,也想的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且不光想自己國家的,還想別的國家的,活得特別沉重,改不了。我覺得這也是系統訓練,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記得90年代末,我去CNN採訪時和他們的編輯聊天,我問「什麼是你們感興趣的新聞」,他們說就是「家裡扶著柵欄的女主人談論的話題」。他們的新聞結構和我們很不一樣,他們特別愛講身邊的事情,特別愛講和大家的福利,跟大家的社會待遇、社會保障有關係的話題。我們中國人的新聞特別愛看全世界發生了什麼,倒是和我們每個人密切相關的新聞不太受重視,以至於這些年出來了一個門類,叫民生新聞。很奇怪,理論上講,新聞就應該是民生新聞。我們現在卻把民生新聞專門提高到一個高度,就說明過去少,沒太重視。
澎湃新聞:其實紀錄片也就是記述當下的、眼前發生的事情,很多人願意看紀錄片,也是希望從這些紀錄片中看到當下的真實發生的、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
崔永元:對,我是90年代初開始做紀錄片,那時候哪有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都是專題片,一講就是「大河文明」,很少講一個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很少講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紀錄片這是後來慢慢發展的。我倒覺得這是媒體的方向,應該關注這些具體的人。
澎湃新聞:很多評論者認為近些年大眾語文能力下降了,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崔永元:傳統的漢語確實在放鬆,網絡語言它符合漢語的一些約定俗成,但大家對它太寬鬆了,不管是「火星文」還是「網絡語言」,其實它是一個淘汰的過程,當中只有為數不多的能夠留下來,大部分是會在使用過程中被淘汰。包括我們平時寫長微博,也是面臨著自己縱容自己,有時候想一個詞想不出來,有個新詞「醬紫」也挺好,就用著吧,還能譁眾取寵。其實是我們自己對文字的修養,對文學的敏感度在降低。
現在的時代,最好是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不要把一個結論塞給觀眾。而且這些年我也遇到這樣的情況,發現我們過去在驗收上有偏差,我們特別願意驗收一個有價值的、特別正確的信息,當我們開始投入到口述歷史中去的時候,發現「正確」不是這樣表達的,「正確」通常是和歷史相近的5個答案,或者8個答案,因為沒有一個唯一「正確」的。這個最應該值得注意,而且在文本階段就該考慮這個。
澎湃新聞:編劇李檣在《黃金時代》的劇本中做了嘗試,他其實和你的觀點很像,他認為我們對歷史都是局外人,沒有誰能夠準確客觀地說出歷史,所以他採用「對鏡敘述」這樣的手法來寫蕭紅那群人,你看了這部電影了嗎?有何評價?
崔永元:我還沒看。但我就說說蕭紅本身,我就覺得驗收簡單,說明還沒有對她研究透,我們對於蕭紅蕭軍定義得太簡單,無非就是「文學的引領者」、「偏左翼」,幾乎就是扣了一個帽子。我注意到現在翻盤是從魯迅開始的,大家重新把魯迅還原,還原成更接近魯迅真實的樣本,蕭軍蕭紅還沒到。
澎湃新聞:大眾喜歡的真人秀、電視遊戲節目,包括像《漢語橋》、《我知道》、《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種語文類節目,你覺得通過娛樂性的結構可以傳達嚴肅的東西嗎?
崔永元:沒問題,絕對可以傳達。但我們的製作人員一定要有寬容的態度,你要允許有不同的觀點擺上檯面,甚至是你反對的觀點。像我們過去是沒有的,我在節目裡允許你們發表多樣性的觀點,但我的情感是有指向性的,我會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只不過我還允許你說,我想傳遞的是我認為對的。
比如說,那天我們錄像有點晚,節目組要延長,郭敬明就不同意,因為按照合同到時間了,然後我就坐在那裡想了想,我們受的教育是大公無私,拖再晚也得配合,但是郭敬明受的教育是規則意識,我們沒有,站在這個角度去審視他的行為,你覺得挺棒的!他們這代人能做到,我們這代人確實做不到。我們想遵守規則的時候,有人就會把大家、小家硬邦邦地拋在你面前,你一下子就軟了,你覺得那個是真理,是不能動的。但是現在我就特別贊成這個(規則意識),個體都談不上尊重,談什麼大家,哪還有集體榮譽,集體榮譽就是由個人榮譽構成的,所以真的要實實在在地尊重每一個個體。我覺得這一點是這次錄製節目我向郭敬明學到的,以前不覺得,現在覺得守規則真是一種美德。
澎湃新聞:陳虻(原《東方時空》製片人,2008年去世)曾預言真人秀會取代談話節目,你覺得真人秀之後呢?
崔永元:現在這些並不是真正的真人秀,真人秀要講究得多,所以我說差50年,美國早期做的《學徒》比我們現在做的節目精彩多了,一個選手要有十幾個機位呢,拍出來像大片一樣,我們實際上是盯著人一遍再一遍拍,真正的真人秀還沒來呢!脫口秀也一樣,我最近看到黃西,也在和他討論脫口秀和新聞節目有什麼區別,脫口秀和相聲有什麼區別。
其實脫口秀很好玩,它是跳躍性的思維,它沒有一條線,或者說它有一條暗線,說的時候你是聽不出來的,你只顧笑,等全都聽完了你會想,而且它不要中國傳統相聲裡那種「一張嘴就樂」的爆笑,它要曲藝裡所謂的「後反勁兒」,就是你一聽,先愣了愣,然後你越想越好笑,它要的是這個。其實脫口秀很在意思考的過程,而我們的是嚼爛了給觀眾吃,脫口秀還是比娛樂高級些,像美國的少數民族政策、種族歧視等問題,講得很清楚,它也有對當下社會的關照,比如出了什麼法規或者什麼事件,覺得不鳴不平,就會在舞臺上表現出來。
澎湃新聞:這種知識類的電視節目,我們和國外的製作差距有多大?
崔永元:非常大,差50年都不新鮮。我覺得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同質化,你現在看到很多,會一下子湧出二三十個類似的節目,但都差不多沒區別,我覺得一定要個性化有特點。現在電視人特別趨向於寓教於樂、老少皆宜。其實世界上沒有老少皆宜的節目,要麼老,要麼少,你不要想影響所有的人。這就牽扯到節目的定位,我們老想著收視率,吸引更多的人,實際上是誰都吸引不了。
我現在看真人秀,各個臺都非常多,但是特別一樣。像法國和德國都有哲學節目,那個看的人非常少,但並不妨礙他們談哲學,也談得非常深。法國第五頻道有個談話節目,我在做《實話實說》的時候就看了,看不懂,看人家的節目形式,從頭到尾,沒有掌聲也沒有笑聲,你今天打開和明天打開都這樣,所以說,他們特別有定力,這樣他們就能創造一個特別好的環境,大家好好說話。
你看現在我們錄節目最多的手勢是「加快」,我們原來沒有節奏意識,現在我們有節奏意識了,對信息的篩選和接受一點都不講究,只要節奏好,哪怕有一個人哭了,這個要保留,讓她多哭一會兒,因為觀眾愛看。但有一個人給你講了起源、發展、結論,沒有人願意聽,就希望你直截了當地說結果就行。我年齡大了,偏嚴肅,他們都希望我回到以前那個愛講笑話的年代。大家把這個看得太重,這樣的媒體傳遞有價值的信息還沒有列入議事日程。另外,現在傳遞知識最有效果的是先塑造一個偶像,然後通過偶像的嘴往外說才行,年輕人對載體更挑剔。
請點擊網頁左下角「閱讀原文」安裝「澎湃新聞APP」,您將看到更多「有戲」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