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的冷空氣來得格外早,大家早早換上了厚冬衣,帶有保暖、發熱字樣的產品也格外暢銷,尤其是自發熱內衣,以「自發熱」為賣點,成為近年保暖內衣裡的佼佼者。雖然每年都有多款測評、分析告訴消費者,這種內衣並不會自動加熱,但每年也都還是有無數的消費者屢屢疑惑:為啥穿了不夠暖和,到底是內衣發熱還是我們自身發熱?看看這篇分析,沒準你會明白一些。
銷售:多數品牌都在「蹭熱度」
自發熱內衣這個名詞最早是快時尚品牌優衣庫推出的,輕薄的秋衣秋褲,卻更保暖,一下子成了熱銷品,隨後幾年,各個品牌都開始「蹭熱度」,在島城多個家居品牌店,觀海新聞記者都看到了和發熱相關的產品,在電商平臺上,這類詞就更多了,「發熱纖維」「37 ℃恆溫」等關鍵詞數不勝數,有些還標註產品採用了「吸溼發熱德國新型纖維」「保暖黑科技德絨發熱纖維」「進口東麗熱絨纖維」「萊卡纖維」等技術,聽起來很是「高大上」,而關這類內衣的月成交量甚至達到了萬件,銷量龐大。
本質:其實就是各種化學纖維
如果光看這些名詞,根本無法想像這是什麼黑科技技術和產品,但其實,如果仔細翻看吊牌,就會發現,其實本質都是腈綸、氨綸、滌綸和粘膠纖維等化學纖維。像優衣庫的自發熱內衣,就是以聚酯纖維和粘膠纖維為主,加上一定比例的腈綸和氨綸。而今年很火的德絨,其實也是一種化纖面料,以腈綸為主,會混紡一定比例的氨綸和滌綸,有的德絨面料還會混紡一定比例的粘膠纖維,使得面料有一定的透氣性能。由於各家的技術不同,因此同樣幾種材料的蓬鬆度、柔軟度都不一樣,保暖效果也不同。
各種纖維有自己的特性,比如聚酯纖維彈性好、抗皺性能佳,粘纖是一類纖維的統稱,吸溼性非常好,保暖性也不錯,腈綸保暖性不錯,氨綸彈性好。具體到自發熱內衣中,腈綸負責保暖,粘纖主力負責透氣排汗,順便輔助保暖,滌綸負責抗皺,氨綸負責讓衣服更貼身。
原理:吸收身體水分散發熱能
很多人聽到「發熱」兩字,第一想到的都是電熱毯那樣,一插電自己就變熱,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很多纖維是通過吸水來發熱,水蒸氣被纖維吸附後靜止,其中的動能轉換成熱能並釋放出來。
具體到衣服上,就很好理解了,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的專家解釋,市場上的「自發熱」內衣其實是通過吸收人體散發出來的熱量,儲存之後再返給身體保暖的,所謂的發熱其實是「保熱」。而能做到這一點的主要核心就是它們所使用的是發熱化學纖維材料,這些纖維能夠利用人體自身釋放出的熱量進行儲存和傳導,雖然不會自己發熱,但確實有升溫作用,比傳統內衣保溫效果更好。
測試:效果更好但差距不大
原理明白了,那市面上的產品實際表現如何呢?國家紡織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3款自發熱內衣進行了測試,又和傳統的純棉內衣做了對比。根據實驗結果來看,自發熱內衣確實提升了溫度,並且比普通內衣的發熱效果更好,不過沒有很大的差距。
FZ/T 73036—2010《吸溼發熱針織內衣》對這類產品的升溫指標做出了更嚴格的規定:最高升溫值要大於等於4攝氏度,30分鐘內的平均升溫值要大於等於3攝氏度。消費者購買的時候可以翻看衣服吊牌上的執行標準,看是否符合國標。
衣服保暖與否,取決於衣服內空氣層的厚度。靜止空氣的熱傳導率最小,在空氣不流動的前提下,纖維層能夾持的空氣越多,服裝的保暖性就越好。(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高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