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自發熱內衣」:發熱的是我還是衣?

2021-01-18 抽屜視頻

浙江闢謠網據北京科技報消息 新一波寒潮來臨,多地氣溫甚至突破歷史極值。人們開始集中關注保暖產品,尤其是自發熱內衣,今年以來更是保持了一個持續火熱的狀態。

「顯著升溫」「37度恆溫」「德國黑科技」……打開購物網站平臺,各式各樣主打輕薄的自發熱內衣產品讓人眼花繚亂,已經被不少商家追捧為「過冬神器」。

一件不算太厚的內衣真的可以自發熱嗎?

揭秘:世界上還沒有自發熱材料

大多數發熱內衣商家都聲稱,他們的發熱內衣裡有一層「高科技」材料,可以自己發熱,保暖效果是傳統純棉保暖內衣的好幾倍,是「黑科技」等等。

但實際效果是,有些自發熱內衣的確暖和了一點,但與好幾倍還有點差距;有些自發熱內衣乾脆不保暖,甚至還沒有厚一點的秋衣秋褲效果好。

國家棉紡織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主任王寶軍告訴記者,從能量守恆定律來看,自發熱也不科學,因為能量是需要來源的,熱量不可能憑空產生。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種能夠真正自己發熱的材料,也就是說,沒有真正意義上自發熱的衣服。

「吸溼保暖」

所以自發熱內衣是徹頭徹尾的騙子嗎?

這當然也不是,王寶軍進一步解釋說,它只是把纖維「吸溼發熱」的原理,偷換了概念而已,給公眾造成了「保暖發熱」的假象。

眾所周知,人肌膚表面的角質層是會排出水分的。當人體皮膚向外散發水蒸氣時,這些水蒸氣在液化時會散熱,這是我們冬天感到寒冷的重要原因。

那麼,如何更好的抵禦寒冷呢?首先是穿更厚的衣服。靜止空氣的熱傳導率最小,在空氣不流動的前提下,纖維層能夾持的空氣越多,服裝的保暖性就越好。

但這會帶來一些挑戰,就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冬天,人們都穿著臃腫的大棉褲,儘管也可以達到保暖效果,但不僅美觀性很差,行動起來也很不方便。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服裝製造者開始在面料上下功夫:一方面,材料要足夠輕薄、合體便於穿脫。另一方面,保暖性能要足夠好,纖維材料就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選擇。

王寶軍說,當纖維吸收水分時,纖維分子中的親水基團與水分子結合,水分子的(水蒸氣)動能降低,同時轉換為熱能釋放出來,這就是吸溼發熱,。纖維吸溼性越高,吸溼過程中散熱越多。

所以自發熱內衣,其實就是用特殊纖維材料,具備「吸溼保暖」效果的內衣。

1+1怎樣等於5?

實際上,不論是天然纖維的羊毛、蠶絲,還是人造纖維的滌綸,大多數纖維都具備「吸溼發熱」的功能,區別在於不同纖維成本或造價不同,吸溼發熱的效果也不一樣。

比如聚酯纖維,其實就是「滌綸」「的確良」,是最常見的化纖,彈性好、抗皺性能佳;粘膠纖維,簡稱粘纖,吸溼性非常好,保暖性也不錯,但它的造價相對較高。

再比如腈綸,保暖性超好,有人認為它比羊毛還暖和;而氨綸的彈性很好,我們常常聽到的徠卡面料,就屬於氨綸的一種。

如果僅從這些纖維面料的名稱來看,和「黑科技」的距離的確有點遠,但正所謂「1+1等於5」,王寶軍表示,如果把這些纖維材料按照一定比例組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不一樣的效果,達到「吸溼保暖」的目的。

比如某日本品牌的自發熱內衣,主要材料正是聚酯纖維和粘膠纖維。腈綸負責保暖;粘纖主力負責透氣排汗,順便輔助保暖;滌綸負責抗皺;氨綸負責讓衣服更貼身,隨著「發熱能力」的依次增加,能看到粘纖和腈綸總和的佔比大致上也是增加的。

再比如,今年很火的德絨,其實也是一種化纖面料,以腈綸為主,會混紡一定比例的氨綸和滌綸,有的德絨面料還會混紡一定比例的粘膠纖維,其中的腈綸是經過改性的,是一種吸溼發熱纖維。

至於為什麼叫「德絨」,是因為這種面料的發明方是德國拜耳公司,但這並不代表說,它一定就是德國生產的產品。一些低價紡織品雖然也可以叫德絨面料,但很可能質量不過關。

還有一種紅外自發熱產品,即在紅外纖維當中,添加了一些對熱輻射吸收比較好的紅外線輻射材料,它能夠吸收人體發出的紅外線,再以紅外線的形式反饋給人體,防止人體熱量的流失。但這本質上也是在提升保溫能力,並且紅外線輻射材料造價較高,所以市場上的同類產品並不多。

除此之外,近來市面上還出現了一種「石墨烯材料」的自發熱內衣。從材料學的角度來說,石墨烯是目前導熱係數最高的材料,但它的價格也不是一般的昂貴,把它放在內衣當中當保暖原材料,怕是連成本都收不回來,所以石墨稀自發熱在目前來看,大概率是一種噱頭而已。

緩解寒冷可以,抵禦寒冬挺難!

綜上所述,在把纖維材料和成分重新「組合」以後,自發熱內衣的確比普通的秋衣秋褲更加暖和,但它究竟有多暖和呢?穿自發熱內衣就能過冬嗎?王保國認為:「用它(自發熱內衣)緩解環境突變帶來的寒冷衝擊是可以的,但抵禦嚴寒真心是有點難。」

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王保國解釋說,一是自發熱內衣受環境影響,在很乾燥的環境當中就沒有什麼吸熱能力,比如說冬季乾冷的西北、華北地區,自發熱內衣效果肯定沒有長江流域好。

二是纖維吸溼放熱是個動態過程,所以保持恆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纖維吸溼達到飽和,水分吸收的少了,這時候發的熱也少了。」

三是包括廠家在內都重點宣傳「吸溼發熱」,但實際上根據能量守恆的原理,纖維材料吸到的溼氣還需要釋放出去,這也就是一個「吸熱散溼」的過程,也就是說,自發熱內衣其實一直在吸溼-放熱-放溼-吸熱的過程當中循環。

這種忽冷忽熱的感覺,對於一些皮膚比較敏感的人來說,實在不太友好。

在行業標準上,記者了解到,目前針織發熱內衣沒有國際標準,只有一個紡織行業標準FZ/T 73036-2010《吸溼發熱針織內衣》。其中規定「最高升溫值不低於4℃;且30分鐘內平均升溫值不低於3℃」。滿足這兩個要求的才算是合格產品。

不過王保國也坦言,這個數據只是在實驗室內,模擬極端情況後生成的,實際生活當中達到那種升溫效果是很難的。簡而言之,就是說檢測報告和實際穿著體驗是有差距的,這個差距甚至不小。

所以從目前來看,儘管自發熱內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它依然處在「概念大於實際」的階段。王保國建議,消費者們不要被所謂的「黑科技」噱頭給迷了眼,理性消費最為重要。「如果真正為了保暖,可以穿羊毛褲、棉麻褲甚至是羽絨褲,這種服裝的保暖效果,比自發熱內衣要好得多。」

來源:麗水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扒一扒「自發熱內衣」:發熱的是我還是衣?
    人們開始集中關注保暖產品,尤其是自發熱內衣,今年以來更是保持了一個持續火熱的狀態。  「顯著升溫」「37度恆溫」「德國黑科技」……打開購物網站平臺,各式各樣主打輕薄的自發熱內衣產品讓人眼花繚亂,已經被不少商家追捧為「過冬神器」。  一件不算太厚的內衣真的可以自發熱嗎?
  • 自發熱內衣,發熱的是我還是衣?
    自發熱內衣,發熱的是我還是衣?還是商家宣傳的噱頭呢?自發熱內衣如何自發熱?當織物纖維中的親水基團和空氣中的水分子結合,就會發出熱量。各種纖維都會在吸溼過程中發熱,不過自發熱內衣使用了吸溼發熱材料進行編織,面料裡有更多的親水基團,這樣就可以通過增大吸溼量來加強發熱效果。市面上的實際產品表現如何呢?
  • 「自發熱內衣」發熱的是我還是衣?
    人們開始集中關注保暖產品,尤其是自發熱內衣,今年以來更是保持了一個持續火熱的狀態。大多數發熱內衣商家都聲稱,他們的發熱內衣裡有一層「高科技」材料,可以自己發熱,保暖效果是傳統純棉保暖內衣的好幾倍,是「黑科技」等等。
  • 專家稱自發熱內衣是宣傳噱頭,自發熱內衣的真相是什麼?
    「德絨」、「自發熱」這些名詞大家聽過幾個?天氣轉冷,很多商家又拿出這樣的宣傳詞來呼籲大家買其自家產品,可是這些號稱「自發熱」的保暖內衣真的有這樣的功能嗎?近日,前成都服裝行業協會一位專家表示,自己幹了40多年服裝,從沒見過能自發熱的內衣,內衣的材質只有透氣不透氣的說法,「發熱纖維」只是商家的宣傳噱頭,消費者切勿輕信。專家一發言引起了網友的熱議,有的網友說自己確實是買過這類的產品,但是並沒有像商家說的那樣會自發熱,表示自己確實是在這上面交了智商稅。
  • 「發熱纖維」「37度恆溫」……發熱內衣熱銷,發熱的究竟是內衣還是...
    今年冬天的冷空氣來得格外早,大家早早換上了厚冬衣,帶有保暖、發熱字樣的產品也格外暢銷,尤其是自發熱內衣,以「自發熱」為賣點,成為近年保暖內衣裡的佼佼者。
  • 國產自發熱衣,37度恆溫冬季不怕冷
    都說南方溫暖,其實南方的冬天真的很溼冷啊,那種刺骨的寒冷,我想北方的小夥伴們不可能懂。冬天對於愛美的人就是一種挑戰,不想穿得臃腫就得挨凍,想溫暖就得穿的巨厚。冬天最經常穿的衣物,秋衣秋褲必須有姓名。雖然叫秋衣秋褲,但是它確實在冬天穿的。秋衣秋褲一直以來,都是「續命神器」,柔軟親膚的面料,可以給予冬日的我們一點溫暖。
  • 國產「自發熱衣」走紅,37度恆溫爆賣30萬件
    不過出門在外還是要多穿點,畢竟室外溫度還是寒冷刺骨的。尤其是南方的秋冬季節又溼又冷,隨著現在溫度不斷降低,保暖內衣自然是應當早早準備好了。為了避免老了不得風溼病,「不要溫度只要風度」這種事情還是少幹,不如找一款輕薄恆溫的保暖內衣,穿外衣也不顯臃腫。小編前不久就被一款國產「自發熱衣」種草了,37度恆溫保暖,高質低價特別實惠。
  • 國產「自發熱衣」高調上市,恆溫37度,人人穿得起!
    其實,科學測試發現,深秋或者冬季穿秋衣秋褲更保暖,有意思的測試發現,秋衣秋褲穿內面更保暖,好的秋衣秋褲,穿起來都是享受,貼肉感和舒適性直接影響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但傳統的秋衣秋褲,也要靠棉襖或者羽絨服來保暖。否則保暖效果真不行。最近小編在網上瘋狂搜索,發現了一款「自發熱衣」。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自發熱衣。
  • 「自發熱內衣」更保暖?檢測結果令人意外!
    「自發熱內衣」更保暖?檢測結果令人意外!寒潮來臨,一些想要「美麗不凍人」的靚女,將目光瞄準了「自發熱內衣「,打開購物網站平臺,輸入「關鍵字」,就出現琳琅滿目的自發熱內衣。商家聲稱,這種「自發熱內衣」,可以通過吸收人體散發的水分,主動產生熱量,能夠主動升溫2-4℃。
  • ...露胺基酸保暖衣套裝 =打底褲+保暖褲+塑形美體褲, 自發熱保暖...
    2021-01-12 13:43:02 來源: 跑吧 舉報   【本命年 日本黑科技發熱纖維
  • 別上當,發熱內衣不會生熱
    於是「發熱內衣」橫空出世,擊中了很多人的「要害」,也被商家封為「過冬神器」。從此,一衣在身似乎便可「美麗不凍人」。  然而,在受到追捧的同時,追問和質疑之聲也隨之而來。發熱內衣究竟能不能發熱?它的保暖效果真的有商家說的那麼神奇呢?所謂的「自發熱」內衣,真的是保暖神器,還是智商稅?
  • 「發熱內衣」到底是過冬神器還是忽悠神器?知道真相的我有點崩潰
    過冬神器中最火的要數「發熱內衣」了,簡直就是擊中了很多人的「要害」。從此,一衣在身似乎便可「美麗不凍人」。然而,在受到追捧的同時,追問和質疑之聲也隨之而來。發熱內衣究竟能不能發熱?它的保暖效果真的像商家說的那麼神奇嗎?「高科技」材料「高」在哪目前隨著溫度的降低,發熱內衣的銷量卻直線上升。
  • 自發熱內衣真是「黑科技」?專家:不是自發熱,而是保暖效果多與少
    這時,買一套「自發熱內衣」穿上,似乎便可「美麗不凍人」。 這些被商家封為「過冬神器」的發熱內衣究竟能否自發熱呢?還是有一些質疑聲,紅星新聞記者近日了解到,專家表示,內衣的材質只有透氣不透氣的說法,「發熱纖維」只是商家的一種宣傳噱頭,消費者切勿輕信。
  • 自發熱內衣真是黑科技?專家:不是自發熱,而是保暖效果多與少
    這時,買一套「自發熱內衣」穿上,似乎便可「美麗不凍人」。 這些被商家封為「過冬神器」的發熱內衣究竟能否自發熱呢?還是有一些質疑聲,記者近日了解到,專家表示,內衣的材質只有透氣不透氣的說法,「發熱纖維」只是商家的一種宣傳噱頭,消費者切勿輕信。
  • 探究蒛一、貓人、優衣庫內衣自發熱奧秘
    穿上新型功能發熱面料保暖內衣它不香麼?這一中新型內衣一來是夠薄,可以讓你告別臃腫,更好搭配衣服,二來有自發熱功能,食材快速升溫、鎖溫。據市場調查顯示,在新型功能發熱面料保暖內衣品類中,95後購買用戶更是貢獻了30%的佔比,可見"薄暖"內衣已經成為年輕用戶的兼顧保暖與時尚的普遍選擇。
  • 德絨「自發熱」36.8℃恆溫內衣!讓你在寒風刺骨的冬日也風度翩翩!
    還是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經過一番了解才知道德國冬天的平均溫度一般在-5°C到-10°C 在這樣寒冷的冬日德國人其實都是靠穿一種由德絨製成的能自發熱、超級保暖的無痕內衣褲來卸寒保暖就是去年一上市就爆賣6萬套
  • 發熱、塑形、美膚……五花八門的功能性內衣,有沒有用?
    於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以前以"保暖"、"保健"等為賣點的內衣已經不好使了,現如今,功能性內衣已經悄然佔領市場,不少商家也是以此為噱頭,不少商家號稱內衣可以發熱、塑形、美膚等究竟有沒有這麼神奇呢?去年雙十一,DrX的媽媽去網上買了一件號稱能自發熱、塑身殺菌美膚等功效的內衣,結果買回來一穿保暖效果還不如原先的厚內衣,發熱內衣本身就比較薄,老人家穿上就覺得冷,結果被商家的忽悠得團團轉。發熱內衣能"自發熱"嗎?
  • 專家稱自發熱內衣是宣傳噱頭:內衣材質只有透氣不透氣的說法
    專家稱自發熱內衣是宣傳噱頭:內衣材質只有透氣不透氣的說法 近日不少商家宣傳的「自發熱內衣」獲消費者青睞。
  • 發熱內衣真的更保暖?專家:升溫快降溫也快
    實際檢測:內衣面料升溫明顯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消費者:我這個自發熱秋褲,同事都說穿著挺好的,挺暖和的。消費者:好像沒有那種發熱的感覺,跟普通的純棉內衣沒多大區別。消費者:我覺得要是厚度不夠還是不夠暖。要是說那種發熱的、薄薄的內衣能一件頂幾件,我覺得不行。記者從網上購買了兩套熱銷款自發熱內衣,價格都在百元左右,商品詳情頁上註明,兩款內衣的面料為「吸溼發熱纖維」。記者將它們帶到了國家紡織製品質檢中心,工作人員按照相關國家標準,對其進行了檢測。
  • 蓋得排行:保暖內衣不會選?這款內衣套裝無痕舒適,還能自發熱
    大家好,我是蓋得排行的測評員盧行長。天氣一冷,是不是很多小夥伴被媽媽催著穿秋衣秋褲?但我們總嫌棄臃腫不願意穿。其實可以試試最近很流行的自發熱內衣,優衣庫、蒛一都被推薦爛了,有些人還是不滿意。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