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名神十航天員整裝待發,出徵太空。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三名航天員自信的笑臉上,吳軍節的目光卻緊緊盯著航天員腳上的淺灰色航天靴。
作為新興際華集團首席設計師,也是載人航天鞋靴任務項目負責人的吳軍節,深知航天靴無小事,它的每一小步,關係著航天進程的一大步。
日前,吳軍節向記者透露了航天靴研製設計的種種奧秘。新興際華集團在本次神舟十號發射和對接任務中,承擔航天員出徵靴和交會對接靴的研製生產任務。
航天員的每雙靴子都是定做的,在研製航天員鞋靴時,要把腳的各個部位量一遍。「連航天員靴內穿的襪子都算在內。」
吳軍節說,相較之前神舟飛船的歷次發射任務,「神十」的航天員系列鞋靴在「測腳」環節有了進一步突破。
此前,給航天員測腳是「三維人工測腳」。本次研製的「神十」系列鞋靴採用「實體測量+膏模塑形」取值法,達到「一對一」無限貼近航天員腳型。此外,對鞋靴的內部形態從造型、材料作了新的調整,達到防靜電效能更高,舒適性更強,體感更好,運動狀態(跑、躍、行、跳)下的穿用實效更趨於便捷合體。
我國第一雙航天員靴是過艙靴,誕生於2000年。新興際華集團總經理沙鳴說,13年來,新興際華集團不斷創新,進一步鞏固在功能性防護服裝鞋靴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航天員鞋靴分為裡料、面革、底革、防護層等,要具有「防塵、防汙染、防輻射、防靜電、防刺穿」的整體功能,製作靴子時一共試驗了上百種材料,而底革和面革屬於比較難的製作部分。
除了用料要求高、工藝複雜外,製作工程有著非常苛刻的要求。吳軍節介紹,太空靴從製作過程到航天員穿著,「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無塵,哪怕一顆芝麻粒般的灰塵都不能有,因為它可能威脅到航天員的安全」。
吳軍節說,過艙靴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防靜電,而一粒灰塵就可能帶電,這是絕不允許的,「如果沾有灰塵、顆粒,這雙靴子就是廢品了」。交會對接防護靴更要求防靜電。交互對接靴可以通俗理解為太空便鞋,比較輕便,仍具有抗輻射、防刺穿等高要求。
在為神九航天靴備戰時,吳軍節印象最為深刻。「按規定,我們不使用膠水,但是要使鞋靴成型,還要將十幾層材料上下精準一一對應,特別是要保證做靴時給縫紉機加油時,保證絲毫不沾染到鞋靴材料上。」
2003年,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穿著吳軍節團隊製作的過艙靴,遨遊太空。「楊利偉是第一位穿著過艙靴的航天員,最有發言權。他從太空返回後,相關部門就把楊利偉的穿著體驗反饋給我們,並提出修改意見。」吳軍節說,神九發射因為有女航天員劉洋的加入,團隊結合女性身體特點,對過艙靴進行改進。劉洋回來後,把她的體驗和感受反饋回來,這些改進就體現在「神十」航天員王亞平的靴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