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票房奪冠,成功助力劉昊然成為95後第一位百億票房先生,同時也讓黃渤的總票房超過160億,離第一名吳京只差5億。
按各平臺預測來看,《我和我的家鄉》最終票房可能會達到30億,不出意外的話,黃渤會超越吳京奪冠,成為國慶檔最大的票房贏家。
然而,黃渤票房得意的同時,演技口碑卻意外遭遇從影以來第一個滑鐵盧,他在《奪冠》、《我和我的家鄉》中的表現,皆受到不少質疑。
有人覺得黃渤的演技千篇一律,已經進入套路化,把角色「演成了自己」,甚至因為這兩部電影開始懷疑黃渤過往演技被高估。
也有人覺得黃渤如今進入躺贏時刻,只要刷臉便能獲得角色,於是忽略了演技的成長,對角色的揣摩和塑造都太敷衍,導致演技代入感下降。
雖然力挺黃渤的聲音同樣不少,但兩極分化的反饋明顯在動搖黃渤的口碑王者地位,如果拿到個人總票房第一名,反而會讓他處境更尷尬。
時光倒退五年,觀眾很難想像有著票房靈藥稱號的黃渤會成為一部電影中的「槽點」,更難想像這位實力派演員會有被質疑演技的一天。
然,部分觀眾的質疑也非無稽之談,黃渤仍舊是值得點讚的實力派,但,創作環境和表演取向,也的確影響了他的口碑成長。
如果說黃渤過往演技被高估,管虎應該第一個會站起來不同意,這位將黃渤推向影帝寶座的導演,把他的表演天賦「利用」的淋漓盡致。
《上車走吧》中青澀的農民工真實到讓觀眾感覺在看記錄片,《鬥牛》裡情緒層次鮮明的牛二讓他迎來演技高光時刻,《殺生》的轉變更讓觀眾驚豔。
被市場與獎項共同認可的演員,絕對不會缺演技,非科班出身的黃渤,有著體驗派演員的天然魅力,總能讓角色更上一層樓。
而且,黃渤的演技有三個非常受寵的特性:真實、接地氣、有喜感,讓當時板正的表演風格受到很大衝擊。
不過,真正讓黃渤從實力派蛻變為票房靈藥的助力,其實是「喜感」。
《瘋狂的石頭》中笨賊黑皮打開了黃渤走紅的序幕,這個角色黃渤沒有刻意搞笑,卻讓觀眾忍俊不禁,比主角還要出彩。
能給觀眾帶來快樂的角色與作品,往往更容易發酵出現象熱度,國產電影崛起先由喜劇電影開頭,便是典型體現。
而形象接地氣又非常擅長逗樂觀眾的黃渤,更廣受喜感角色青睞,從《泰囧》到《廚戲痞》,黃渤的喜劇形象一步步拔高。
這讓他成為國產喜劇電影崛起後首輪票房扛把子,也讓他在綜藝裡無限發光,但黃渤的詼諧幽默形象深入人心後,給他的表演增加了許多難度。
《奪冠》、《我和我的家鄉》黃渤演技受質疑有一些相同之處,很多觀眾吐槽他演自己、套路化表演,便是因為太熟悉演員,看到了角色太多共性。
當觀眾開始熟悉了黃渤的喜劇式表演方法時,曾經的驚豔變成了當下的槽點,演員沒有變,但觀眾的感受已經變了。
成也喜感,敗也喜感,這是黃渤口碑鬆動的直接原因,但黃渤想要打破這種現狀並不容易,因為根本原因在演員,也在行業。
同類型喜感角色重複率太高
喜劇電影受寵,有趣的角色也受觀眾喜愛,這便讓很多創作者把目光放在喜感上,往往影響了創作的初衷。
以《奪冠》中的陳忠和為例,客觀來說,黃渤已經儘量演繹出了劇本上的陳忠和,並給出非常細膩的人物心態變化。
他和郎平在北京奧運比賽前後的兩次交談,壓力、失落與對好友的開解、鼓勵交織,複雜又矛盾的情緒經過他的處理後表現的很順暢。
但,這個角色成功嗎?不成功。
因為有黃渤的表演衝在前方,導致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奪冠》劇本中的陳忠和並不貼近現實中的人物。
現實中的陳教練溫和淡定,電影裡的陳教練賽場強勢私下幽默,現實中的陳教練形象儒雅,黃渤的形象恰恰缺少這一份感覺。
與其說是劇本以陳教練為原型在創作,不如說劇本以黃渤過往受寵的螢屏形象創作了這個角色,人物原本便是失真的。
一個設定已經失真的角色,演員又如何讓觀眾看到現實原型的全面風採呢?
而且,因為此類喜感角色在螢屏重複率太高,黃渤也演繹了太多,觀眾越來越審美疲勞,這便讓他的演技難給出驚豔感。
《奪冠》劇本的初衷應該是想戲劇化這個角色,以調節嚴謹的故事,畢竟,當下受寵的作品,很多都需要一些喜感存在。
如果這是一部沒有真實原型的作品,此類角色不會出現批量吐槽,但《奪冠》並非完全虛構,這導致原本討觀眾喜歡的元素成了拖後腿的存在。
任何討喜的角色和元素都經不起反覆使用,創作們者可以適當拋開對同類型喜感的執著,向挖掘新看點前進吧。
螢屏小人物形象,急需更新
黃渤在《奪冠》中演技受質疑,更多是劇本的鍋,但《我和我的家鄉》中黃渤受爭議,則更多是導演和演員的鍋。
他們犯了與《奪冠》編劇同樣的錯誤,太依賴於曾經的成功,忽略了觀眾審美的成長,與時代人物群像的更新。
黃渤最初靠小人物走紅,他給出的小人物形象憨實有趣,以「接地氣」、「夠真實」受寵,與王寶強的成功有異曲同工之處。
但,黃渤詮釋的小人物也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放在十年前很接真實,一定程度上也符合部分當下觀眾印象中的憨實、努力小人物形象。
然而,隨著三農行業的受寵,在直播、小視頻等社交工具的普及下,觀眾對各行各業的人物群像了解的更加豐富多元,不再以螢屏形象為標準。
以《我和我的家鄉》中黃大寶原型手工耿為例,他是一個自帶喜感的鄉村人物,總能逗樂觀眾,在眾多「網紅」中辨識度極高。
但手工耿逗樂觀眾並不是靠外放的逗比性格,而是一本正經的將自己天馬行空的腦洞現實化,頗具冷幽默。
他本人更偏向淡定從容,做著看起來很「中二」的發明,卻又總能讓網友感受到人物的大智若愚。
這些與當下螢屏喜劇式小人物形象很不同,然而,黃渤還是按照五年前、十年前他成功過的小人物表演方式在刻畫這個角色。
這樣一來,審美疲勞的觀眾覺得千篇一律,熟悉原型的觀眾又覺得沒有掌握住原版人物的精髓,爭議隨之而來。
以黃渤的表演功底,他想要復刻出手工耿本人的性格魅力是完全沒有難度的,但他沒有做,導演也沒有督促他做改變。
或許,在黃渤與導演陳思誠眼中,真實原型的性格不夠有戲劇張力,已經受到市場檢驗的黃渤式小人物形象更加穩妥。
但如今兩極分化的評價顯然說明觀眾並不如以前那麼買帳,當熟悉了新時代人物群像後,慣有形象便不那麼好用了。
黃渤以及當下的影視創作者們,其實都面臨了一個新問題,如何在兼顧戲劇性的同時更新角色群像,接上新時代的地氣。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黃渤再演喜劇式小人物仍舊會遭到質疑,喜劇人物群像也會因為慣用的創作套路而缺乏成長。
希望創作者們多立足當下,去感受新時代、新面貌,讓創作跟上觀眾審美步伐,才能讓口碑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