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的中國高校第二屆教學學術年會在線上舉辦。本屆年會主題為「教學學術助力教學質量提升」。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副教務長吳靜怡出席會議。來自全國525所高校的4719名高等教育學者、教師及教學發展人員報名參會,通過網絡相聚雲端,共話教學學術,造就了一場高等教育教學發展的雲上盛會。
為克服疫情影響,應時代之需,本屆年會的舉辦形式進行了全方位、系統性的「轉型升級」,採用網絡會議系統為全國高校教師搭建了新平臺,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全國參會高校和人數大幅提高。據統計,兩天會議的線上參會數量累計達到13906人次。本屆年會特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前副校長Anna Kindler教授和教學委員會主席Pawel Kindler教授,北京大學原教務部副部長、教育學院盧曉東教授為大會做主旨報告;同時還邀請了加拿大女王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專家做大會主題報告。大會配有在線中英文同聲傳譯,為中外高校教師在線會議交流開闢了「無障礙通道」,打造出了國際交流的新模式,促進了教學學術成果在中外學者之間的深層次共享與交流。
楊振斌在開幕式上致辭指出,新時代吹響了高等教育「質量革命」新號角,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先行者,上海交大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落實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斷推動教學學術發展和弘揚卓越教學文化,通過教學學術探討教與學的規律,助力「學習革命」,適應「網際網路+教學」、「智能+教學」的新形態。希望全國兄弟院校老師們藉助此交流平臺,互通有無,發揮集體智慧,充分利用疫情期間各高校在線教學經驗,探討教學新形態下教學學術領域的中國方案。
丁奎嶺主持開幕式,他提到,今年線上教學有三個關鍵詞——「教學革命」、「學習革命」和「質量革命」。線上教學倒逼「教學革命」,老師們信息化素養空前提高;線上教學也倒逼「學習革命」,大學生積極擁抱變化,不斷適應新時代的學習特點,學習自主性大幅提高;教與學的變革催生了一場「質量革命」,「教」在變、「學」在變、「管」也在變,預示著教與學的「質變」即將到來,需要我們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姿態來應對未來的挑戰。
大會主旨報告及主題演講分別由吳靜怡和教學發展中心主任章曉懿主持。為期兩天的會議,聚焦當前教學學術的新議題、新經驗和新成果,內容飽滿,內涵豐富,共安排大會報告2場、主題報告4場和分論壇6個。
十年磨一劍,探索教學學術發展之道的「先行者」
教學質量的提升是一個不斷反思、持續改進的過程。因此,無論是高校教學激勵的機制政策層面,還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個人層面,教學學術要取得突破都必將經歷一個長期探索、不懈努力的過程。Anna Kindler和Pawel Kindler教授的報告《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SoT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宋曉冰副教授《學至於行——工科實踐教學的探索》的分享,生動地詮釋了中外高校在教學學術道路上長期探索的經驗和成果。
Anna Kindler教授從學校政策層面的視角出發,介紹了UBC在過去30年裡教學學術所經歷的曲折而又漫長的改革和發展階段,從第一階段嘗試將教學學術指標納入教師考核體系,到第二階段在UBC推行教學領導力長聘教師制度來帶動整個學校教學學術的發展,這一進程中遇到種種挑戰,卻能在不懈堅持中化挑戰為機遇,充分發揮教學學術潛力,讓其成果最大化。這對我國高校如何利用教學學術推動教學質量提升既是一種鼓舞,更是一種可以借鑑的經驗。Pawel Kindler教授從一線教師視角出發,結合實際教學案例闡述了對教學學術的理解和應用,並就如何優化教學學術項目、如何將教學學術的潛在影響最大化等問題分享了自己多年積累的成熟經驗,讓與會者受益匪淺。
優秀的課程需要老師不斷打磨,優秀教師的教學能力也需要在課程打磨中不斷反思、不斷升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一線教學的宋曉冰老師聚焦「學至於行」,分享了他在工科實踐教學中「十年磨一劍」的堅持不懈的探索歷程。十餘年來,宋老師的課程教學經歷了獨立發現、指導性發現和建構式發現三個階段演化,通過不斷實踐檢驗、調整和迭代,最終形成具有典型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特徵的「教、做、論、拓」的「四步法」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地教學效果,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專業熱情和興趣,提升了學生的適應能力、合作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分享中,宋老師強調了教學反思的重要性,通過對10年教學實踐迭代後的反思,總結出一系列深刻的教育哲學思想,如教師從「演員」到「導演」的角色轉變、教育需「留白」、注重「心智模式」的培養等,引起了與會者的熱烈反響和高度認同。
立於學術前沿,分享教育教學最新成果
優秀的實踐,離不開理論的探索與指導。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老師、山東大學本科生院教學促進與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李賽強老師,立足教學學術前沿,分享了他們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前瞻性思考,為與會學者專家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規範。
盧曉東老師作了主題為《考試•評分•獎勵 ——激發學生創新的方法》的大會報告。基於一流本科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視角,著重闡述了新時代下考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如考試方式的選擇、考試類型中的發散性思維、挑戰性試題的設置、評分規則的設定以及試卷返還制度等。並以「範式陷阱」和「存在之交流」等概念為理論基礎,結合豐富的考試案例,深刻剖析如何通過考試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報告案例鮮活、引人深思,令與會者思路開闊、深受啟發。
李賽強老師依託北美高校教學學術活動的倫理要求,重點強調:教學學術活動應該遵守的具體倫理原則和考量,應該以保證學生福祉、促進學生發展為先要條件。報告及時地為我國高校方興未艾的教學學術活動提供了倫理規範的視角和視野,也為一線教師的具體教學研究提供了範例和樣本。
引領課程變革,尋求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的交匯點
教學學術研究以教學實踐為基礎,教學實踐以教學學術研究為導向和依據,尋求學術和實踐之間的交匯點至關重要。加拿大女王大學健康科學部(教學)專業發展與教育學術辦公室主任Klodiana Kolomitro博士的《Leading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and Insprining Change》,和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丁妍老師的《它們與優質課程質量標準還有什麼差距?——對全國30門獲得混合式課程教學設計的混合研究》報告,總結了他們在具體學術研究中如何抓住實踐與學術的交匯點,以及所獲得的建設性成果。
Klodiana Kolomitro博士的講演具體分享了引領和激勵課程變革的策略和方法;圍繞讓利益相關者捲入、制定實踐和時間計劃表、採用循證教學法和高影響力實踐等方面展開論述。並結合實際探討了課程開發計劃的一些促成因素和限制因素,重點闡述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怎樣把教學學術結合進去,剖析了教學學術與課程改進、課程質量提升之間的關係。Klodiana Kolomitro博士的分享,將課程設計的具體實踐與教學學術有機結合起來,其策略和方法對我國一線教師基於教學實踐從事教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方向和範式。
丁妍老師的報告,著重分析了國內混合式課程設計所取得的進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背後所反映的教師教學觀念和設計思維。通過對全國30門獲獎混合式課程教學設計的混合研究,從微觀層面的實踐探索出發,見微知著、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國家一流課程建設現狀與水平,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本屆年會6個分論壇的37位教師代表,基於一線老師的教學實踐積極開展教學學術研究,在教學中積極推廣先進教學理念、探究科學教學規律,並藉助教學學術研究來驗證理念的有效性和規律的正確性,力求讓教學效果最大化、教學質量持續提升,很好地踐行了「教學學術助力教學質量提升」的理念。分論壇圍繞形成性評估的策略與效果、以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與策略、「停課不停教」線上教學經典案例等五大主題展開。來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餘東升、《遠程教育雜誌》的陶侃、《開放教育研究》的魏志慧、《教育發展研究》的南鋼、和《教育學術月刊》的張俊等五位主編和編輯分別擔任了各分會場的在線點評專家,在互動交流中碰撞出學術思維的火花,讓參會者對教學學術研究的重點問題、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有更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也讓更多優秀的教學學術研究者得以湧現和成長。
在新時代背景下,本屆教學學術年會在全國各兄弟院校老師們共同努力下開創了新的會議格局,為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學術交流提供了更為寬廣和及時溝通的平臺;匯聚國內外教育教學專家於雲端,創造了激發學術創新靈感的機會;同時也是教學學術助力教學質量提升的生動實踐。上海交通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將立足一流人才培養戰略,堅持推廣先進的教學理念,貫徹教學發展的工作宗旨,充分發揮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的引領作用,為打造一流師資隊伍、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