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TVB可謂是流年不利啊,之前主打的刑偵懸疑題材沒有叫得響名號的作品,《法證先鋒》系列重啟依舊是創了系列最低,如今實在怕撐不住場了,無奈之下放了一個《使徒行者》的大招!
熟悉TVB一貫流程的觀眾都知道,《使徒行者》系列每一季的推進,都是一場TVB內部的一場更新換代的新老交疊,在失去林峰、佘詩曼、陳豪、宣萱這一批次老資歷的元老之後,苗僑偉老驥伏櫪卻依舊號召力有限,為此,馬國明應聲上位,終於達成了這兩年言情恐怖刑偵怪奇各個領域「哪哪兒都有」的傳奇效應。
可是當前馬國明的出現過於頻繁已經引起觀眾滿意度反彈,所以這裡不能太過於明目張胆把他複製成絕對主演,所以,還是說動了林峰迴歸,馬國明擔任前期反派,暗中完成所謂的「一哥」交疊!
就劇情而言,《使徒行者3》電視劇的劇情還是圍繞著警局裡維持現有秩序的警察,和享受打亂現有秩序從中獲利的黑幫成員展開——
其中,薛家強偽裝做毒品生意到泰國執行任務,遇到了保安局首席調查員韋作榮,韋因為前事指責薛家強是「二五仔」。為此薛家強和卓凱兩人發生矛盾。
薛家強向己方陣容表明一定要找到阿釘,如果確認釘姐死了,就要為她報仇。
卓凱當年因為槍傷錢瑞安而入獄服刑三年,刑滿後與妻子莫羨晴開了一間咖啡店,卻因為他警方出身和現在的利益衝突,多次被黑幫尋仇。
而情報科總督察章紀孜在偵破案件過程裡發覺內部有人主動向外部洩露關鍵信息,於是懷疑和黑幫關係微妙的卓凱有意加入黑幫,暗中對其展開調查。
而保安局新設立了情報科,力邀徐天堂加入。卓凱不願意捲入了黑幫坐館的選舉,想不到竟然遇到了覃歡喜。
卓凱發現韋作榮的真正身份竟然是第二季最大反派魏德信的親弟弟魏德禮,前因後果聯繫起來,發覺他正計劃一場大規模的報仇行動,於是,正邪之間,一場大戰隨時爆發。
從主演陣容就能看出來TVB這次對於《使徒行者》這次押注之重,請動林峰帶著爆seed角色桀驁歸來,加上苗僑偉的卓sir,許紹雄的歡喜哥,袁偉豪的天堂哥,黃翠如的正梅,再加上新加入的馬國明、黃智雯、蔡思貝、張振朗、鄭則仕等,這套陣容,放在如今人員緊缺勢頭明顯的TVB劇中,已經是豪華到沒朋友了!
前面說過,這裡有一場暗戳戳的權力交接儀式,代表事件就是林峰的回歸和馬國明的持續出演。
林峰這一季回歸之後徹底告別是必然的趨勢,畢竟陳豪在在2017年播出的《使徒行者2》大結局一幕中就已經隨著角色的死亡而脫離了這個系列。
而當時由馬國明客串飾演的魏德禮持械揚言要為哥哥魏德信報仇,這個情節作為伏筆,牽扯出三年過去了,《使徒行者3》中馬國明延續他第二部中客串角色,持續出現並且逐漸規整立場成為主要角色的可能性!
橫貫《使徒行者》系列,靈魂人物當屬是三哥苗僑偉飾演的卓凱以及許紹雄演的歡喜哥,兩人貫穿整個使徒行者宇宙中,將「三屆」臥底串聯起來。
而他們一路見證的,林峰,陳豪,馬國明這一路更替,也就是TVB最近五年的大致走向。
而因為內地資本的介入,《使徒行者3》裡面添加了兩個內地叫得上名號的演員的加入。
鄭愷是友情客串,開場就出現了。他在劇中的角色是叫做「畫家」的殺手,人設應該是非常冷峻神秘的反派,在監禁裡畫了一幅小丁的畫像給薛家強看,還說知道她的下落。於是,一方面無形中給釘姐的下落埋下註腳,一方面,為劇情的悲情一面添加足夠的推進。
而小鮮肉曾舜晞則最近主打內地融入香港圈子的職業發展路線,在《我在香港遇見他》裡面當主演,合作顏卓琳,吳啟華(這劇僅次於靈異懸疑的主打噱頭之外,兩代「張無忌」同臺飆戲也是主推噱頭之一)等香港資深演員,透露出強烈的想要融入的意願。
而這次在《使徒行者3》裡面,他又是戲份不少的配角,用稚嫩的臉和無辜的眼神,扮演一個立場謎一般搖擺不定的新晉角色。
內地和香港兩種拍攝方式的相互融入早已有之,但是,謹慎的說,現在的時期並不完全適應大批量的融匯。
一方面,港劇圈子因為TVB的模式固化,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內地演員無法適應港劇風格,每次加入都會引發違和感,即導致「港味缺失」。
觀眾會說出「港劇加入內地演員不倫不類」這樣的槽點,倒不是打地圖炮,而是怕內地演員的表演風格與港劇格格不入或與香港演員在配合上不夠默契。
這一次開局就暴露這個問題——不少的觀眾表示:「一看到鄭愷的臉,就紛紛笑出聲,」他參與的影視劇和綜藝節目形成了逗笑和詼諧的個人定勢,使得觀眾在看這個角色的時候,怎麼也代入不了「殺手」角色。
還有一點就是關係到港劇題材自身的嬗變和轉型,如何在港味和發展裡面最終取得平衡,並且為視他們為日常必需的觀眾的認同!
就拿《使徒》系列自己的風格而言,第一季裡的本土氣息比較濃厚,家長裡短裡面展開立場爭奪的方式很討觀眾喜歡。而到了第二季換了主演團隊之後,整個歐化的警匪劇風格就被吐槽「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其實TVB最近幾年的「港味」策略是一條逐漸走窄的路線,在追求歐式的畫面感之後,港味裡的煙火氣就被消弭了。而《使徒》用快節奏的戲劇衝突,和大量的煙火爆炸來填補這些東西,表面上看起來熱鬧,但是實質上並沒有找到根治的方法,甚至於,病灶部位都找反了。
想當年,港產劇的正面人物黑化都有著比較接地氣的原委——記得二十年前的港劇就有警察變節,是為了家人,家人身患絕症沒錢醫治,只好藉助工作之便做壞事。而如今編劇雖然有借鑑這些細節的念頭,比如《使徒》的劇情裡,龔慈恩的角色如此,卓凱的老婆也患了重病……
可是,感覺上這樣的理由在被重複了太多次以後,缺乏足夠的說服力,需要編劇在這些東西裡發掘出一些與時俱進又能夠合情合理的方面,避免總感覺劇情是為了黑化而黑化,在邏輯和感情上總欠缺足夠的說服力!
作為如今TVB壓箱底的扛鼎之作,《使徒行者》的整體構架還是比磨磨唧唧的都市情感劇有著先天優勢的。
這部電視劇,依舊強於敘事手法。特點就是,構建一個正邪雙方矛盾激烈的大環境,雙方面矛盾衝突都是異常激烈的。再用一個激烈或者慘烈的案件作為引子,直接將雙方面的事態升級,讓整個緊張的局勢自然爆發。於是,在一個飛快的敘事節奏當中,讓觀眾體驗到追劇的快感,出現的故事,也是新奇刺激的。
這樣做的好處,首先就是劇情相當快速。因為整個故事布局的精巧複雜,兩方面陣營所面臨的形式也極端嚴峻,所以進程迅猛之外還有各種高能反轉,很多情節出人意料,完全不給你一點點的心理準備。
比如,在這部電視劇當中,追車戲份不少,槍戰戲份、棍棒拳腳打鬥等等都紛至沓來,到黑幫的臥底,警察局內部洩露機密的人,雙方實力相互攻防滲透,每個人立場都不似表面那樣分明,甚至因為形勢需要,出現雙重甚至於三重臥底身份,都是非常巧妙的故事設計。
而且因為節奏極快,這些內容的蜂擁出現,讓整部電視劇在節奏感上非常明快,觀眾感官應接不暇,不想爽都難。而警方、黑惡勢力方和第三方的角力出現,不僅僅添加戲劇衝突,也更符合現實裡罪惡的不可預防和猝不及防的本質,使得這部電視劇更是帶上不錯的質感。
其次,在塑造人物的時候,激烈的環境和衝突如何能夠凸顯角色的個人特質。所以,原本在情感劇裡溫吞水性格的演員,在這樣的題材裡,就迅速的個性鮮明了起來!
於是,林峰這一次的回歸出演「爆薛薛家強」的角色,這痞帥痞帥的角色和他那些家長裡短的家庭倫理劇角色而言,是非常圈粉的了,
而且,這種慘烈的劇情設置很好賣情懷。一個長期陪著觀眾的角色在這樣複雜的事態裡很難保持自己的絕對安全。於是,形式讓觀眾時刻為自己喜歡的角色提心弔膽。而這種角色生死的疑問,會一直成為觀眾關注的情緒集合點。
就如同佘詩曼飾演的釘姐,雖然第二季沒有交代她的生死大事,但是觀眾第三季心心念念的還是她會不會出現在劇情裡。呃,就算是一個回憶的鏡頭,就足夠觀眾感激涕零了!
總體而言,吸收了美劇裡面那種正邪雙方勢均力敵的劇情構建之後,每一個角色都處於危險之中成為《使徒行者》編劇的高明之處。
畢竟在一般的警匪劇當中,那種政治正確的,警方以壓倒性的優勢幹掉黑惡力量,其實沒有敘事上的快感。因為正義力量過分龐大的話,其實缺少一種螞蟻扳大象的快感。
因此,在《使徒行者》第三部當中,為了增添看點,劇情特意設計警方這邊可能洩密,形成一種男主角獨自承擔任務,潛入到敵方,孤身臥底活動的險惡環境,就從最初抓住了觀眾的視線。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敵方,乃至第三方或者更多的實力介入,多重敵人的出現逼迫男主選擇立場,由此出現了多重臥底身份。這就是敘事上的高明之處。
所以,在這樣不斷施壓,不斷增添外來和內在刺激的情景之下,整部的電視劇敘事,一直處於一種升級加碼當中。
這種刺激,是可以讓觀眾欲罷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