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庸(1901-1981)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馮德麟作為奉系軍閥早期將領,二十多年間,累積了殷實的家產。1926年秋,馮庸義無反顧,開始逃離了人們的視野,別無他顧,專心致志,一件件地清理著家產。將馮家全部財產310萬銀元捐作馮庸大學的校產。另外,張學良、吳泰勳等人,在建校時也都捐贈了一些錢。
1927年春,馮庸大學破土動工,「晝夜加工,經之營之」,僅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即建成一座布局獨特的大學校園。荒涼的曠野上出現了一片雄偉壯觀的新建築,一個別具風格的現代化樓群。
1927年至1931年,馮庸大學從國外陸續訂購了7架飛機,分別命名為「碧麗」號、「疾風」號、「迅雷」號、「北風」號、「星旗」號、「赤馬」號、「遼鶴」號。一所大學自己能擁有7架飛機在世界上實屬罕見,馮庸大學是中國第一所擁有軍用教學飛機及機場的大學。馮庸在創辦大學初期,就把這所大學定位在中國第一所文武兼修的西式大學。所以,為了讓工科學生能夠在平日的學習實踐中充分掌握世界先進的飛機製造與維護技術,不惜投巨資,購買先進機型。
馮庸大學創辦之初,設大學部、中學部、小學部。大學部分設工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時年27歲的馮庸擔任校長,校部設秘書處、教務處、訓練處、總務處,校務由秘書長和處主任分管,校長則主持全面校政。
面對越來越激烈的辦學競爭,為了揚長避短,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獲得更大的主動權,馮庸不斷在實踐中摸索和創新,緊緊圍繞著造就國家最急需的人才,按照西式大學的管理模式和高水準、高質量的目標,力爭把馮庸大學辦成國內一流水平的高校。
馮庸大學有著嚴格的考試制度,分為月、期中和期末考試,學生們除病假外必須參加,即使是運動員也不許強調客觀因素而緩考。馮庸大學實行帶有普遍性的獎學金制度。學校成立一開始實行的是大學部全免費,中學部半免費,小學部自費。這在東北及全國都是少見的,當時東北家境貧寒的學生紛紛投奔到馮庸大學。這種免費制度實行了兩年,學校開始實行普遍的獎學金制度,按德、智、體的考核分數,分為全免(分數要在95 分以上)、半免(90 分以上)、免去三分之一(85 分以上)三種。
馮庸大學執行強迫體育的制度,每日下午三節課後,晚飯前為體育活動時間。全校同學都必須在大操場集合分別參加各種球類和田徑賽運動,除全休病假者外,都要到運動場上做力所能及的運動。
馮庸大學的學生生活,與別的地方學生不可同日而語,他們純以精神的和體格的養成為宗旨,所以當時有人說,他們的生活是守清潔有秩序的、儉樸耐勞的、勤勉寡慾的。在馮庸的辦學理念指導下,馮庸大學有著更清晰的目標,學校的教育活動有著方向性;校長、行政人員及教師角色及分工更為明確;學校教職工之間的溝通更為便當和順暢。經過嚴格管理的馮庸大學迅速地發展起來。
馮庸大學結合軍事訓練對師生進行居安思危、積極戰備教育。馮庸說,「吾人唯有奮勵猛進,嚴訓青年,準備國際大戰,以收回我喪失之領土主權,求得我國家之獨立自由耳。」從中不難看出,馮庸軍事教育目標之遠大。
馮庸大學與其他大學的一個根本不同點,就是學校配備武器,一是用於軍事教育,教學生們認識和如何使用武器,提高防範意識、警惕外來之敵的侵略;二是保衛學校安全,馮庸大學恰逢國家多災多難之時、中華民族多事之秋,配備武器自衛,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學校配有軍事教學用的飛機,前後共有7架,主要用於演練。而且全校皆兵,校門外設崗值勤,守衛學校的人員均受過軍事訓練。還配有用於軍事訓練的單雙槓、吊杆、天橋等。
馮庸大學學生是馮庸軍事教育思想的實踐者,是踏上救國之途、進入強國之夢的最活躍因素。經過多年的軍事教育和訓練,經過參加殲俄義勇軍和抗日義勇軍的實踐,馮庸大學的學生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和檢驗,他們不僅有強勁的體魄和愛國主義精神,而且有鋼鐵般的意志。
從1931年11月在北平成立馮庸抗日義勇軍起,馮庸已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容欺侮、不做漢奸的新青年典範。由馮庸和他的教師團隊教育出來的馮庸大學學生,以堅定果敢吃苦耐勞和具有愛國精神著稱於世,他們有的為抗日救亡捐軀,有的成為國共兩黨骨幹,有的成為科技精英,有的成為體育英才……他們在各行各業都能發揚馮庸大學的精神,努力不懈,對國家、對時代各有貢獻。
(綜合自中國傳記文學學會網、鳳凰網、百度文庫)